呂世浩
商鞅之后,第二位影響秦國命運的人物就是張儀。
商鞅不是秦國人,而張儀也不是秦國人。按《史記》的記載,張儀是魏國人,他所學(xué)是游說諸侯之術(shù),按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外交和談判專家。學(xué)成之后,張儀本來想選擇出仕的國家,是南方老牌大國楚國。他去了楚國,也好不容易攀上了楚國宰相的門路。結(jié)果在一次宴會上,楚國宰相丟了一件玉璧,找不到是誰偷的,大家居然都懷疑張儀。為什么呢?因為張儀最貧窮。
所以張儀就被抓起來嚴(yán)刑拷打,但不管怎么打,張儀始終不肯承認(rèn),最后只好把他放了。張儀的妻子看到丈夫落得如此下場,感嘆地說:“如果你不去讀書學(xué)游說,怎么會落得這樣的羞辱呢?”張儀反而問他的妻子:“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笑著說:“當(dāng)然在?。 睆垉x說:“在,就夠了!”
因此張儀最后做出了和商鞅一樣的決定,他要悍然進入虎狼之秦。不要忘了,前面商鞅為秦國奉獻一生,最后落得死無全尸的下場。殷鑒不遠,六國人看了,誰還敢入秦?而此時張儀就敢去秦國游說求官,真是“殺頭生意有人干”,為了前途連命都敢賭進去。
我每次讀到這一段都會想,商鞅和張儀這兩個人,一個是當(dāng)宰相勸他逃命時,悍然把性命押在自己的判斷上,不肯馬上逃走;另一個是處于人生的絕境時,能夠絕對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這兩個人都是狠人,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
結(jié)果張儀入秦后,受到惠文君的賞識,很快便被重用?;菸木?,他大膽任用張儀為相,君臣倆準(zhǔn)備展開侵略中原的大計劃。張儀為什么能當(dāng)上秦國的宰相?除了他的才華之外,還因為他送給了秦國一份大禮。
這一年,秦君派公子華和張儀率軍去圍困魏國的蒲陽,結(jié)果蒲陽守軍被迫投降。這時張儀居然勸秦王將蒲陽還給魏國,還主動派公子繇到魏國做人質(zhì),接著張儀勸魏王說:“秦國是戰(zhàn)勝國,還能對魏國這么好,魏國難道要對秦國無禮嗎?”
面對戰(zhàn)勝的強秦,魏王還能怎么辦?于是魏王只好回禮,將鄰近秦地的上郡十五縣都送給了秦國。為什么魏王不敢不回禮?因為秦強而魏弱,魏國不敢得罪秦國。但這樣一來,秦國不但得到了好處,魏國還從此被懷疑是親秦的一方,張儀達到了讓六國間產(chǎn)生不信任感的目的。
十四年,更為元年……三年……張儀相魏。
惠文君十四年,他在這一年改稱惠文王,因此重新定為元年。而在惠文王三年,張儀居然被秦國免相了!走投無路的張儀,只好投奔魏國,于是成為魏國的宰相。
惠文王為何罷免張儀?事實上,張儀根本就是秦國派來的大間諜。因為當(dāng)時的魏國不堪秦國的逼迫,已經(jīng)打算加入合縱共抗強秦,張儀希望能瓦解這個聯(lián)盟。
第二年,東方的齊國前來攻魏,西方的秦國也來攻魏。韓國與魏國唇齒相依,立刻發(fā)兵抗秦,結(jié)果韓國一戰(zhàn)又被秦國斬首八萬,天下諸侯為之震怖。張儀的目的已經(jīng)達成,便公然回秦國再次接任宰相。
張儀行事如此明目張膽,難道魏國人不知道張儀是間諜嗎?他們當(dāng)然知道,就算魏國人再笨,在戰(zhàn)死這么多人之后,也會知道的。既然知道張儀是間諜,為什么不殺之而后快呢?因為魏國人不敢。就算張儀事后擺明了他是秦國的間諜,就算張儀害死了魏國這么多人,魏國也不敢動他一根汗毛,還得恭送他回秦,因為強秦就是他的后盾。
沒有力量,就沒有正義。弱國的悲哀,莫大于是。
(夢夢摘自《帝國崛起:王道、霸道與強道的取舍》接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