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綸雨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jié)文字。而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chuàng)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唐代是我國書法藝術發(fā)展的輝煌時期,產生了許多書法大家和經典作品。盛唐的顏真卿便是唐代書法的代表人物,他的書法藝術極具創(chuàng)造性,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盛唐藝術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書法史上自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之后的又一面革新的旗幟。在這里,我就想要淺談一下顏真卿的書法特點。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顏真卿這個人。顏真卿,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開元間中進士。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亂,他以社稷為重,親赴敵營,曉以大義,終為李希烈縊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痹跁ㄊ飞?,他是繼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顏真卿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書風,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慨凜然,人稱“顏體”。顏體奠定了他在楷書千百年來不朽的地位,顏真卿是中國書史上富影響力的書法大師之一。他的“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顏真卿一生書學境界的歷練,后人按照顏體楷書的發(fā)展變化和與之對應的年齡,將其書法創(chuàng)作劃分為三個時期。
在五十歲以前是第一個時期,這一過程是顏體的初步形成階段。在這一時期,顏真卿繼承傳統,以二王、褚遂良、張旭為師。這一時期其書藝特點是,用筆方峻,清雄堅韌,筆法帶有隸意。天寶五年,張旭在裴儆府上授筆法于顏真卿,此前顏真卿一直處于艱苦的摸索階段。在接受張旭的筆法后,顏真卿欣喜地說:“自此得攻書之妙,于茲五年,真草自知可成矣?!睆拇?,顏真卿依照指引,刻苦磨礪。天寶十一年后,顏真卿書碑在社會上已享有一定聲譽。代表作應為四十四歲所作《多寶塔感應碑》。此碑書法結體嚴密,端莊秀麗,初露鋒芒。“雖為少作,實已別開生面”。這一碑帖頗為后人所喜愛和效法,原因是易于初學,可以從中窺探出顏體楷書風格形成的軌跡。顏真卿第一階段的書法,繼承仍舊多于創(chuàng)新。
五十歲至六十五歲是第二個時期,這一時期是顏真卿書法成熟的時期。他納新意于古法之中,正式走出二王至初唐楷體的籬墻,創(chuàng)立嶄新的“顏體”。在這一過程中顏體形神兼具,已漸成熟,筆畫、結體和布白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這一時期其書藝特點是,用筆由方變圓,橫輕豎重,轉筆不折而轉,巧妙地運用中鋒和藏鋒運筆,結體雄強端肅,字形由傳統的向背轉變?yōu)橄蛳唷S捎谶@一時期政局多變,人心動蕩,生活道路坎坷不平,顏真卿的書法可謂變法出新意,雄魂鑄“顏體”。同時出現了不少行書、尺牘。這一時期佳作不勝枚舉,代表作應為六十三歲所書《麻姑仙壇記碑》。全碑共902字,有大、中、小三種,但原石均佚,僅見刻本。此碑莊嚴瑰偉,是顏書之冠,為其晚年的力作,老筆生花,千錘百煉,其筆法多變,時出新意,以圓代方,風趣大增。通篇觀來,豐盈飽滿,行氣緊密,肥瘦均勻,橫豎粗細適中。結體精悍,筆姿新穎,布局適度。此碑最能體現顏書“雄壯博大,骨氣奇高”的藝術風格,具有高度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美學價值。
六十五歲以后是第三個時期。這是顏真卿書法藝術臻妙絕頂的時期。由于晚年對生命與書藝在反省中得到悟徹,這一時期的書藝特點是,用筆雄重,結體更趨端嚴樸拙,顏書在老辣中富有新鮮活潑的生機,在疏淡中顯示質樸茂密的神韻,在筆鋒得意處顯現功力的爐火純青,在圓潤豐腴中透露出豪邁的氣度,從成熟中加以神奇變化,一日有一日之進境,一碑有一碑之異彩。此時期代表作為唐大歷十四年(779年)所立《顏君神道碑》,即后人所稱《顏勤禮碑》。此碑書法剛健、整肅、雄厚,標志著顏真卿的書法藝術已進入了完全成熟的后期。
顏真卿傳世的書法作品比較多,現存的碑帖不下六七十種,比起同時代的書法家,應該說是首屈一指的。著名墨跡、楷書有《竹山堂聯句詩帖》、《告身帖》;行草書有《祭侄季明文稿》、《劉中使帖》、《潮州帖》等,其中《祭侄季明文稿》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一生書寫碑石極多,流傳至今的有:《多寶塔碑》緊密秀媚,《東方朔畫贊碑》清遠雄渾,《謁金天王神祠題記》遒勁端莊,《臧懷恪碑》雄偉健勁,《郭家廟碑》雍容朗暢,《麻姑仙壇記》渾厚莊嚴,《大唐中興頌》摩崖刻石方正平穩(wěn),《宋境碑》開闊雄渾,《八關齋報德記》氣象森嚴,《千祿字書》持重舒和,《李玄靜碑》遒勁有力,《顏勤禮碑》雄邁清整,《顏氏家廟碑》筋力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