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言情共相生

      2017-02-09 14:35陳治勇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期
      關(guān)鍵詞:仙臺藤野魯迅

      陳治勇

      現(xiàn)有對《藤野先生》的解讀文章,大多以先入為主的觀念探討此文的思想價值為主,而依從并沿著文字的路徑步入其思想殿堂的研究卻不多。比如關(guān)于“清國留學生”辮子的研究,有關(guān)資料都認為這是“民族壓迫和封建統(tǒng)治”的象征:顏雄在《〈藤野先生〉三題》中寫到:“……看到的是一群胸無救國之志、反以標志著民族壓迫和封建統(tǒng)治的‘辮子為榮、渾渾噩噩的‘大清牌紈绔子弟的丑惡表演……”;邱文治在《〈藤野先生〉析疑》認為:“他們白天迷戀櫻花,并把象征種族壓迫的辮子弄成各種花樣,不以為丑,反以為美……”如此種種,都認為“辮子”承載著深刻的象征意義。倘若客觀地分析,辮子承載著“民族壓迫”的見解是難以立足的。其一,從清朝于1645年頒布“剃發(fā)令”到1902年魯迅留學日本,其間已相隔257年,經(jīng)歷漫長的歷史文化浸染,清朝剃發(fā)的文化已然滲入到漢人的思想與血液中,漢人對于剃發(fā),正如石墨分子的擴散,必然從最初的反抗到自然接受。這也是事實。其二,“清國留學生”是清國所派,其所派之人必然是忠于清國,認同清國的統(tǒng)治,他們已經(jīng)從心底接受了清國,樂意留辮子,又何來“民族壓迫”可言?壓迫與否,關(guān)鍵看一個人是否從心底接受,倘若樂意,又何來“壓迫”之感?

      思想離不開文字構(gòu)建。文字是軀體,思想是靈魂,離開了軀體,魂歸何處?縱觀《朝花夕拾》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nóng)》等篇目可以發(fā)現(xiàn):《朝花夕拾》其實是魯迅那段人生經(jīng)歷的一次記錄,藤野先生是魯迅在特定的時光里相遇的一個人物,他想通過寫作《藤》文來寫藤野先生,也來回顧自己在日本留學的那段時光,那段心路歷程。明白這一點就可以初步破解《藤》文中那莫名其妙的開頭:“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币驗樗茄永m(xù)了《瑣記》里“我”的經(jīng)歷和心路的。

      本文就沿著文字鋪就的路徑,抓住關(guān)鍵詞句去解讀《藤野先生》,以揭示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的情感歷程。

      一、東京之情:憤怒、失望、厭惡

      關(guān)鍵詞句:東京也無非是這樣。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蔽恼屡^就來這么一句,顯得有點毫無來由。雖然放在整部《朝花夕拾》中觀望,此句與前一篇的《瑣記》所敘之事相承。但《藤》作為獨立的這一篇,這個句子在一開始就以“無理”的姿態(tài)宣告了魯迅“別樣”的憤怒、失望與厭惡之情。

      “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jié),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jié)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shù)脤W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p>

      “但”字前寫櫻花之美,“但”字后寫賞花之人。按理說,櫻花之美需要人來觀賞,一前一后,相互承接,再妥帖不過了。可是魯迅在本和諧的句子間放上了一個“但”,使平地陡起波瀾,橋梁瞬間斷裂,如骨鯁在喉,極為不妥,似乎“清國留學生”不該來賞櫻花??杉毱分?,方覺“但”字之妙,不覺味從中來,越嚼越濃。

      味道之一:“聳起”的“富士山”

      富士山是日本的“圣山”,“玉扇倒懸東南?!薄案皇堪籽┯吵肌备莱銎滹L光無限。聽慣了山峰聳起,孤塔聳起……但當“聳起”這么一個意味著崇高壯觀的美學詞語冠之于人之頭上時——“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shù)脤W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就不得不令人驚駭了。一個人的頭上頂著富士山!頭之小與山之寬、山之高以及山之重形成鮮明的反差,作者特意將渺小與強大、微弱與壯觀生拉硬扯于一處,描摹出“蚍蜉撼大樹”之姿,產(chǎn)生了強烈的滑稽感。

      味道之二:“油光可鑒”“小姑娘的發(fā)髻”“扭幾扭”

      一群留學生將頭發(fā)抹上油,而且抹得如同鏡子一樣锃亮發(fā)光,都可以當鏡子照了。這是不是很令人懷疑他們留學的目的?是不是很令人懷疑他們的心思?他們抹就抹了,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出去玩時打扮一下尚且情有可原。而一群成年男人不僅抹了油,而且把自己的發(fā)型弄成小姑娘的發(fā)髻,致使男人的陽剛之氣盡喪,就不免非男非女,弄巧成拙了??伤麄兎匆猿鬄槊溃€要“扭幾扭”,竟到了不知這世界還有“無恥”二字的地步了。魯迅采用遞進式的組合,從“油光可鑒”到“小姑娘的發(fā)髻”再到“扭幾扭”,從形象到動作,從表層至魂靈,將“清國留學生”的丑態(tài)鞭辟入里地揭露了出來。

      真是不著一字,極盡丑態(tài)。

      味道之三:“實在是標致極了。”

      可是對于“清國留學生”的丑態(tài),魯迅并未說“可惡”,卻以“標致”形容之,正話反說,美丑倒置,意味深長,產(chǎn)生了強大的懸殊感,將內(nèi)心的厭惡傾瀉而出,讓讀者在目瞪口呆之后會心一笑,極富幽默感,極盡嘲諷之能事。

      為了將嘲諷進行到底,魯迅在“標致”前加上“實在”,在“標致”后加上“極了”。如此一來,原本尋常的“標致”有了一種視覺的動感,由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其前后都充斥著一股力量,“實在”向左拉,“極了”向右拉,于是“標致”就左右開張,充滿了強大的張力,將“丑陋”無限放大,將厭惡之情無限擴大,每一個詞語都從心底爆發(fā),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之情噴吐而出。更為奇妙的是在如此極具情感爆發(fā)力的句子結(jié)尾,魯迅并未用常見的感嘆號,竟畫了句號,這就讓整個句子的情感張弛有度,收放自如,讓前面高漲的情感悄然落下,形成情感的起落之美。

      讀這個句子,我們似乎可以看見魯迅那嘴角微微揚起,頭兒一搖,連著說出“實在是”,既而微微一頓,將“標”字聲音延長,在“致”字上迅速收音,將“極”字拉長,在“了”字上以輕聲短音收尾,將這濃重的厭惡與鄙視之情如灰塵一樣輕輕彈出。

      這三道“味”從形到情,鞭辟入里地道出了清國留學生的無聊、滑稽、荒唐、可笑之形神,抒發(fā)了魯迅對之深惡痛疾之情。如此之留學生,又怎配賞如此爛漫之櫻花呢?他們在櫻花樹下游蕩,就如同一堆堆牛糞粘貼在花叢中,濁臭難掩,懷著一腔學醫(yī)救國之心的魯迅又怎能不與之格格不入呢?至此,那個看似骨鯁在喉的“但”字,是不是閃耀著魯迅痛快淋漓的厭惡、失望之情?

      如果說,賞櫻花時的留學生裝扮是外在裝束不合時宜,那么中國留學生會館“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的跳舞之聲則揭示了“清國留學生”的骨子里的不學無術(shù)、烏煙瘴氣的無聊與蒼白。他們不是偶爾消遣,而是“常不免”如此。他們忘記了家國之恥,忘記了留學初衷,忘記了自身職責,乃行尸走肉而已。

      這怎不令一腔熱血,滿懷壯志的魯迅不痛心疾首呢?

      于是開頭“東京也無非是這樣”這毫無來由的句子就不再毫無來由了。“也無非是這樣”通過“也”“無非”“這樣”三詞重重疊加,情感不斷加強,直線上升,蘊藏著魯迅那失望、痛苦、憤怒、厭惡的復雜而沉重的心情。魯迅以“看似無理”的筆墨,宣告了他異國游學之路的沉重起點。

      二、仙臺之情一:鄉(xiāng)愁、頹唐、失落

      關(guān)鍵詞:日暮里、水戶

      當魯迅在東京飽受失望的痛苦時,他將目標定在了仙臺。在第四自然段寫從東京到仙臺的旅途的文字中,日暮里、水戶兩個地點值得重點關(guān)注。對于“日暮里”,魯迅說“不知怎地,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這名目”。這看似輕輕一抹,實則舉重若輕,道出了鐫刻在他靈魂深處的情感密碼,情到深處自無言,它早已經(jīng)和生命融為一體,“不思量,自難忘。”因為“日暮里”三字有著太濃太濃的鄉(xiāng)愁情節(jié)?!叭漳亨l(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身處異國他鄉(xiāng),又遠隔重洋的魯迅面對著千里煙波,他能不心生鄉(xiāng)愁嗎?能不把崔顥的《黃鶴樓》在心頭多次背誦嗎?“日暮里”三字更有著太濃太濃的頹喪之感,日薄西山、日暮途窮因之而不斷回響,身為積貧積弱的國家子民,心緒又怎能不頹喪感傷呢?而“水戶”則是他的浙江老鄉(xiāng)客死的地方。這會讓他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自己渺茫的前途:學醫(yī),真的能實現(xiàn)救國救民嗎?面對“洛陽邊”的家國,面對渺茫的前途,又怎能不產(chǎn)生“山重水復疑無路”的頹唐與失落呢?

      三、仙臺之情二:無奈、辛酸、苦澀

      關(guān)鍵詞:優(yōu)待

      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臺也頗受了這樣的優(yōu)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監(jiān)獄旁邊一個客店里的,初冬已經(jīng)頗冷,蚊子卻還多,后來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wěn)了。飯食也不壞。但一位先生卻以為這客店也包辦囚人的飯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說。我雖然覺得客店兼辦囚人的飯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難卻,也只得別尋相宜的住處了。于是搬到別一家,離監(jiān)獄也很遠,可惜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梗湯。

      以往的研究資料很少涉及對這一段的探究。本段主要寫“我”在仙臺所受的“優(yōu)待”,文字看似極為細膩和繁瑣,“贅語”頗多。若按照普通的敘述,刪除為:

      我到仙臺頗受了優(yōu)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

      可以使得文段更簡潔。如此,既可與上文來仙臺的內(nèi)容相承,又可與下文與藤野先生相見相銜接。可謂天衣無縫。那么魯迅為何要寫這么多的“贅語”?其目的何在?細讀文句,透過言語形式探究內(nèi)容情感,其中的奧秘就會一點點閃爍而出。下面圍繞“優(yōu)待”一詞探究其背后的密碼。

      (一)“優(yōu)待”之因: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

      從段意來看,“優(yōu)待”是整段文字的中心詞。這本是一個褒義詞,是一個能夠承受“優(yōu)待”的人應該高興的并對施與“優(yōu)待”之人抱以感謝或感激之情的詞。但是在文中我們卻看不到半點感謝或感激,反而充斥著一腔無奈、辛酸和苦澀。

      魯迅將自己“優(yōu)待”的原因設(shè)定為“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按蟾拧笔且粋€猜測的詞語,體現(xiàn)的是魯迅站在“我”的立場猜測日本人待客熱情的原因——“物以稀為貴”。注意,這是“我”的猜測,并不是日本人的看法。也就是說是“我”在潛意識里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比作了一個物,這是一個降格的類比。這種類比十分特別?!拔铩痹隰斞傅墓P下一般不怎么好。魯迅曾在《阿長與〈山海經(jīng)〉》里寫長媽媽的睡姿時用了“擺成一個‘大字”來形容,體現(xiàn)了自己對阿長的討厭;曾在小說《祝?!防飳懴榱稚r用“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來體現(xiàn)祥林嫂的麻木。而在這里,魯迅卻將自己比作了一個“物”?!拔铩本汀拔铩卑桑热羰莾r值千金的寶物,抑或拿破侖時代的白銀,那這個“物”也還是不錯的。但這還只是第一步。魯迅接著用更尖銳形象的筆墨對“物以稀為貴”作了描寫:

      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臺也頗受了這樣的優(yōu)待……

      他將別人對他的“優(yōu)待”看成了白菜被稱為“膠菜”、蘆薈被稱為“龍舌蘭”般的“物以稀為貴”。簡而言之:“我”的受優(yōu)待和白菜被稱為“膠菜”、蘆薈被稱為“龍舌蘭”是同等的。“我”就是白菜和蘆薈。原來所謂的“物以稀為貴”的“物”不是珍寶,只是一種供人食用的菜而已。而“便”和“一……就……且……”等關(guān)聯(lián)詞的運用使動作頗具畫面感,極寫“優(yōu)待”之隆重與莊嚴,如此隆重與莊嚴的詞語與“菜”搭配之時,便產(chǎn)生出了強烈的滑稽感,結(jié)合這種滑稽感,“我到仙臺也頗受了這樣的優(yōu)待”的“也頗”二字就將本意為“熱情”的“優(yōu)待”轉(zhuǎn)向了另一層面的憐憫與哀憐,將受“優(yōu)待”時本應有的感激、高興和愉悅的情感轉(zhuǎn)向了辛酸與無奈:“我在他們心中只是一物而已!”從“人”到“物”,再從“物”到“菜”,魯迅不斷地用語言構(gòu)建起冷冷的幽默,看似淡淡一抹,輕輕一筆,實則舉重若輕,在自嘲的語言里充滿了無奈與辛酸。而這種筆墨,也激活了讀者的心緒:從認為“物以稀為貴”之“物”乃寶物到明白這“物”僅僅是一種菜而已,經(jīng)歷著情感的起伏,也為魯迅這極度幽默的語言而發(fā)笑,但在笑過之后,內(nèi)心卻覺十分沉重,感到一種莫名的悲哀和辛酸。什么樣的人才會把自己與“物”相比,而且這個物還只是“菜”?

      如此,魯迅運用類比與冷幽默,不斷地強化了自己作為弱國之民的無奈、辛酸和苦澀的心理。

      (二)“優(yōu)待”之行:“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p>

      學校不收學費,那確實是好事。但“還為我的食宿操心”里就大有文章了。

      先看看“我”的住宿環(huán)境:

      我先是住在監(jiān)獄旁邊一個客店里的,初冬已經(jīng)頗冷,蚊子卻還多,后來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wěn)了。

      監(jiān)獄旁,冬天,多蚊。這樣的環(huán)境確實不怎么好。但這段文字的精妙在于魯迅的語言選擇,它將這個惡劣的環(huán)境變得楚楚動人,令人忍俊不禁。

      “后來”二字其味無窮,能引發(fā)出我們奇妙的想象,頗具畫面感與故事性,將我們生活中儲存的記憶都激活了過來,讓我們禁不住去想魯迅在這一晚是如何地轉(zhuǎn)轉(zhuǎn)反側(cè),坐臥難安。

      “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這三句話極有趣味。如果單考慮語言的對稱,完全可以將“用被蓋了全身”多加一個“子”變成“用被子蓋了全身”。因為“用被子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不僅有形式的美感,而且朗讀節(jié)奏也不壞,更關(guān)鍵的是更符合平常的表達方式了(“被子”一般以雙音節(jié)形式出現(xiàn)的),但文章卻沒有這樣。細讀“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三句話的字數(shù)呈“6-7-8”的逐步遞增,它在字數(shù)增加的同時,也將人物內(nèi)心不安的情緒逐步遞升:“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雖然同為三個節(jié)奏,但“用衣服”在朗讀的時長上要比前一句的“用被”更強,這樣朗讀時的音韻就會多一層變化,情感就會上升一個層次,而“只留兩個鼻孔出氣”的“兩個鼻孔”又比“用被”和“用衣服”來得更有音韻感和層次感,這樣,朗讀時三句話的情感就呈現(xiàn)遞進狀態(tài),那種難安的心緒也就不斷地加強了。當前面的難安到達極點的時候,魯迅筆鋒一轉(zhuǎn):“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wěn)了”,以一種喜出望外、沾沾自喜的心緒收筆,看似歡喜非常,但這背后流露的又是多少的無奈與感傷:睡覺如同戰(zhàn)斗??!

      接著魯迅寫一位先生對他的“照顧”。這里也很有意思。按理說,住宿環(huán)境如此糟糕,那么請“我”搬家的理由應該是蚊子多,不能安心睡覺才是,可是魯迅寫這位先生要他換地方的理由竟然是客店“包辦囚人的飯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但恰恰是這家客店的飯食“我”覺得“也不壞?!比绱艘粊恚峒业睦碛删惋@得有點荒唐了,這是一。如果“一位先生”真替“我”考慮,那也應該先替“我”找好地方才對,可是“我”“只得別尋相宜的住處了”,可見他并沒有替我“找”,只是動動嘴巴而已,而且是“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說”,魯迅借用重復之手法,寫其說的次數(shù)之多,說得“我”實在不好意思不換地方了,“好意難卻”,所以才別尋他處。在這重復語言的背后,我們體會不到魯迅對“一位先生”的感激之情,倒頗有點被逼搬家的無奈了。而且“我”搬家后吃得更糟糕了:從“飯食還不壞”退到了“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梗湯”。也就是說,搬了不如不搬,這是二。

      以上是魯迅文字寫到的,但我們細讀文本會發(fā)現(xiàn)魯迅隱藏了一些該寫的內(nèi)容:①“一位先生”請魯迅搬家難道不知道這里蚊子多,魯迅很難睡好覺嗎?他不會找個合情合理的理由卻要以不合理的“飯食”為緣由嗎?他總不至于找個理由如此地令人感到可笑嗎?②“一位先生”既然和魯迅“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說”,他們的接觸總不在少數(shù),彼此總該熟悉,魯迅總不至于不問這“一位先生”的名字吧?這是一種禮貌。即使事后忘了,也該在文中表明“時隔多年,我至今忘卻他的名字了”才是,但魯迅卻沒有,他只說了“一位先生”。③“我”搬家后,睡覺時蚊子應該是沒有了或者至少少一點了吧,總不至于睡覺還要全副武裝了吧?但魯迅沒有寫住宿環(huán)境的改善,卻只強調(diào)了飲食變得更糟,“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梗湯”的“每天總要”里有著多少的苦澀的味道。

      那魯迅為何在寫作時要作這樣的處理?而且有些地方處理得如此不近情理?

      這不是魯迅的有意“處理”,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我暴露。內(nèi)容是靈魂,語言形式是肉體,內(nèi)容為靈魂賦予了語言形式。魯迅的言語形式在不經(jīng)意間暴露了他心靈深處的隱秘情感。這是一種“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的辛酸、無奈還有積壓在內(nèi)心深處的自卑感。這種情感緣于他極度自尊而產(chǎn)生的過于敏感的心理。他把別人對他的一切好都看作了對他的憐憫與哀憐,甚至看作了“不懷好意”,故而他無意識地只寫差的,不寫好的。

      因此,整段寫“優(yōu)待”的文字看似極為細膩和繁瑣,看似刪除成“我到仙臺頗受了優(yōu)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一句話更為簡潔。但是這簡潔的文字讓“我”初到仙臺時的辛酸、無奈等復雜情感也一筆勾銷了,“我”在日本留學的心路歷程也就因之而得不到完整的體現(xiàn)了。

      四、仙臺之情三:感激、崇敬、肅然起敬

      (一)初遇藤野,初顯敬意——“閑筆”不“閑”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第7段)

      后面有幾個人笑起來了。他接著便講述解剖學在日本發(fā)達的歷史,那些大大小小的書,便是從最初到現(xiàn)今關(guān)于這一門學問的著作。起初有幾本是線裝的;還有翻刻中國譯本的,他們的翻譯和研究新的醫(yī)學,并不比中國早。(第8段)

      那坐在后面發(fā)笑的是上學年不及格的留級學生……(第9段)

      “我”在仙臺的情感體驗主要集中于“我”與藤野先生的相處中,但在寫藤野的文字里,魯迅用了許多看似不經(jīng)意實則精心安排的閑筆,以上三段文字即是,從中我們可以體會“我”對藤野先生的那份未曾言明的敬意。但以往的研讀只是認為它寫出了藤野先生在穿著上的不拘小節(jié),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深意,所以有重讀的必要。

      分析以上三段,第7段是藤野對自己的介紹。第8段開頭“后面有幾個人笑起來了”是學生聽到“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時忍不住而笑。依據(jù)上一段的省略號我們可以還原當時的場景:藤野先生剛開口說話,甚至一句話還未說完,下面的學生就發(fā)笑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學生深知藤野先生的典故,一聽見他的介紹,一看到他的人就想起了他的那些事。緊接著第9段“那坐在后面發(fā)笑的是上學年不及格的留級學生……”對發(fā)笑學生的介紹并寫他們發(fā)笑的種種原因就顯得極為自然。因此這三段文字可以精簡為: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后面有幾個人笑起來了。那坐在后面發(fā)笑的是上學年不及格的留級學生……

      從先生的自我介紹到引發(fā)留級學生的笑,再到寫留級生發(fā)笑的緣由,不論從情節(jié)的發(fā)展還是文字的銜接來看,都堪稱行云流水。而第8段與第9段間插入“他接著便講述解剖學在日本發(fā)達的歷史,那些大大小小的書,便是從最初到現(xiàn)今關(guān)于這一門學問的著作。起初有幾本是線裝的;還有翻刻中國譯本的,他們的翻譯和研究新的醫(yī)學,并不比中國早”似乎影響了文意的暢通,顯得“不順”,但若細讀,我們則可以讀出這“不順”背后的意味來。

      藤野先生一出場,魯迅就對他作了白描,其中一句便是“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這些書都是“從最初到現(xiàn)今關(guān)于這一門學問的著作”,這可以看出藤野先生鉆研之深,他的研究是從源頭“最初”開始的;也可以看出他的教學方法之獨特,他不是空講這門學科的歷史有多悠久,而是以實物——“一疊大大小小的書”——為佐證,他想以書之“厚”引起學生對這門歷史久遠的學科的敬意,從而用心鉆研,可見其用心之深;還可以看出他求實的科學精神,“還有翻刻中國譯本的,他們的翻譯和研究新的醫(yī)學,并不比中國早”這句話必然是魯迅聽了藤野先生的課之后對藤野之言的轉(zhuǎn)述或者理解。這看似無關(guān)緊要,但是如果結(jié)合“他接著便講述解剖學在日本發(fā)達的歷史”的“發(fā)達”一詞,我們便可以讀出藤野的了不起。他不為了顯示“解剖學在日本發(fā)達的歷史”就遮蔽中國“翻譯和研究新的醫(yī)學”比日本早的事實。倘若再結(jié)合當時中國的情況以及日本舉國上下都輕視中國人的態(tài)度,藤野先生的這一行為就更顯示出了他與眾不同的崇高精神。這樣一種鉆研、求實、不隨流俗的情懷也就為下文寫藤野先生對“我”學習的關(guān)愛與嚴格要求作了深而有力的伏筆。

      魯迅的這種“閑筆”,一是散文“形散神聚”的體現(xiàn),二是這種筆墨實際上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倘若換個角度思考,本文寫藤野先生,意在表現(xiàn)他好的一面,因此關(guān)于留級學生對藤野先生的不良議論可以不寫甚至可以美化,僅寫藤野先生的初次講課以及此后“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文脈也是貫通的。但是魯迅寫了,不但寫了,而且將之暴曬在陽光底下!

      “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我就親見他有一次上講堂沒有帶領(lǐng)結(jié)?!保ǖ?0段)

      這一段本可與第九段合為一段,但魯迅卻另起一段,意在強調(diào)留級學生關(guān)于藤野先生的不良議論之真。這樣寫的原因何在?一是魯迅想呈現(xiàn)一個真實的藤野先生,而且魯迅自身也不覺得這種外在的“不拘小節(jié)”有什么不好,他自己就深受藤野先生在這方面的影響。他在北京女子師范高等學校任教時,衣著也是不太講究的,他穿的破皮鞋就曾遭到闊小姐身份的女學生掩口竊笑。二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魯迅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史上多有不拘小節(jié)的名士,但他們的精神卻與世長存,萬古流芳,寫藤野先生不拘小節(jié)的外在形象為的就是反襯他內(nèi)在的高尚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三,這樣寫大大增加了語言表達的趣味:仔細研讀文字,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幾段文字其實就是一場微電影——藤野先生(第7段)——>留級學生(第8段第一句)——>藤野先生(第8段第一句后面部分)——>留級生(第9段)———> “我”(第10段),魯迅的鏡頭在不斷地轉(zhuǎn)換,而各個不同的視角實際上都指向藤野先生,使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不斷豐滿。這樣不但避免了敘述的單調(diào),更增加了語言的波瀾,而且豐富了表達的內(nèi)容,很自然地呈現(xiàn)出一個真實的藤野先生。當我們讀到藤野的不拘小節(jié)處時,是不是也會嘴角露出微笑呢?用慣了剛硬投槍般鐵筆的魯迅,面對他可親可敬的人時,內(nèi)心流露的那份真與情就如陽光般滲透進了讀者的心房。

      (二)交往日深,情感日密

      對于“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以往的教學比較重視,但以往的研究資料或教學過于注重事件的分析,從事件分析直抵人物形象(比如教參的“課文研討”是以這種方式表述的:“……這些事情表現(xiàn)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終認真負責的精神?!薄啊瓘倪@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這件事表現(xiàn)了他……”),卻不大注重語言細節(jié)的品味,這就造成語文教學中語言品讀的缺失,長久下去,會造成學生對文章語言的冷漠,使學生的語言敏感度流失,喪失品味語言的能力。他們無法發(fā)現(xiàn)語言背后蘊藏的情感河流,只會說“好”,卻不會說“好在哪里”。具體到《藤野先生》,也就無法體悟魯迅遣詞造句的匠心獨運,無法走進經(jīng)典并從中汲取營養(yǎng)來提升自我的寫作能力,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就會永遠橫亙著一條銀河。這與語文的學科精神是背離的。這種機械化的閱讀實在要不得。

      鑒于此,以下就從教師與學生視角入手對有關(guān)“我”與藤野先生交往的文字進行解讀,取其精要語言,究其語言密碼,探前人之未探處,發(fā)掘語言背后的寶藏,以此走進“我”與藤野先生的心里。

      (1)糾正講義——借標點虛詞,抒心中情懷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

      這是“我”與藤野先生的初次單獨交流,情感之流暗涌。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問得直接,問得體貼。面對一個異國他鄉(xiāng)的學生,沒有噓寒問暖的寒暄,沒有怕對方反感的顧忌,而是單刀直入,直奔談話主題。這里面有藤野先生直率的流露,更體現(xiàn)他愛生之切。“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是一個教師對學生最該關(guān)心的問題。一個學生倘若語言不通,難以聽懂講課內(nèi)容,難以記下筆記,那他的留學生涯又有何意義?雖然魯迅沒有在“他問”二字之間加入修飾語,但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這是一次溫婉的問、和藹的問、關(guān)切的問,在只有兩人的世界里甚至可能問得還很輕。當藤野聽到“可以抄一點”的時候,他的言語是出人意料的——“拿來我看!”這個驚嘆號里包含著多少情感??!有喜悅,有激動,真是又驚又喜!他的眼睛定然閃爍著火花。請注意魯迅只說“可以抄一點”,“抄一點”就讓藤野先生如此興奮與激動,可見他是多么希望“我”好!多么關(guān)愛我啊!沒有太多的語言,沒有太多的情感流露,魯迅只憑借著一個“?”和“!”就激活了一個藤野先生,他的神情,他的說話語氣,他內(nèi)在的情感全都如雨后春筍,從地下滋滋地冒了出來。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還我,并且說,此后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我的講義已經(jīng)從頭到末,用紅筆添改過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繼續(xù)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

      這是寫藤野先生幫“我”批改講義的文字,單從字面而言,言辭通順,極為流暢,我們似乎難以找到任何瑕疵,而且從中我們是可以讀出藤野先生自始至終極為認真負責的精神的,可是總覺得少了一點什么。倘若對比一下原文: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并且說,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jīng)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xù)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

      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那少了一點的是什么。剛才那段文字缺少了一系列虛詞:“便”“每”“很”“原來”“都”“不但……連……”“一直”。雖然那樣文意也通順,藤野的人物形象也能夠刻畫,但是“我”的情感缺失了。這一個個虛詞都是一道道情感的關(guān)卡,它們?yōu)槲淖謩?chuàng)設(shè)了一種情境,讓讀者身臨其境,穿越時空進入那時那地去感受作者的經(jīng)歷與心情:①“便”字寫先生批改之快,更有“我”的第一次心動和一點驚疑:“這么快就看完了?真的都看過了?”②“每”字極寫先生誨人不倦之精神,一星期一次不多,但每星期一次就是一個龐大的數(shù)量,這個“每”字里有“我”的無數(shù)感動:“這個先生真認真,有毅力,不簡單?!雹鄱昂堋弊志驮凇拔摇笨粗芭c看之后的心理間掀起了一次波瀾:看之前“我”是驚疑的,有一點感動的,但看之后不只是感動,而是心潮澎湃了。④“原來”倆字有著“我”大吃一驚的神情,更有對之前那點驚疑心理的慚愧,并催生出無比的敬意來——“我以為你只是粗粗地瀏覽,想不到你不僅看得仔細,而且細得超乎我的想象。怎不讓我肅然起敬呢!”⑤“都(用紅筆添改過了)”字寫先生改得全,改得小心。注意“都”字后面是“添改”,即“添加和訂正”,不是“修改”或“訂正”,比起后者,前者更多了一份體貼與呵護,他在一點一滴地維護著“我”的尊嚴,生怕傷了“我”。此情此景,又怎不讓“我”情動于衷呢?⑥“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連(文法的錯誤)……”寫先生之盡心,如果說筆記的“脫漏”還是一位盡職的醫(yī)學老師的職責的話,訂正文法的錯誤就不是他份內(nèi)的事了,可是藤野先生都做了。這又怎不使“我”敬由心生呢???⑦“一直”寫先生如此不知疲倦而認真批改的時間之久,里面蓄積著“我”多少的感佩與敬意啊。因此倘若少了這些虛詞,就無法淋漓地表現(xiàn)“我”在那時那地的驚疑、驚喜、驚嘆、感激和敬佩之情,“我”的情感不能酣暢地表達,藤野先生的形象就會不真,就不會感人,所謂畫龍點睛是也。這些虛詞就是那點睛之筆,它們激活了原有的情感,讓它從凝滯狀態(tài)變得飛揚了;它們激活了原有的形象,讓它從泥塑木雕變得栩栩如生。虛詞的存在也增加了語言的潤度,使得言語充滿了張力,充滿抑揚頓挫的音韻美,朗讀時人物的心理、形象的傳達都在虛詞的協(xié)助下不斷趨于完美。

      真可謂借虛詞張力,抒心中情懷。

      (2)關(guān)心解剖實習——“迷信”里深蘊的“敬重”情懷:

      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尸體。現(xiàn)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

      教參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是:“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關(guān)心‘我的學習,一直惦記著‘我的解剖實習,‘我考試及格了,他很高興,如釋重負?!保ㄈ私贪姘讼抡Z文教參P4)教參前半句理解流于表面,后半句理解屬于錯誤,因為他高興的不是“我”考試及格了,而是“我”不怕解剖。

      遍覽全文,藤野先生說的話在文中并不多,但有話處必意味深長,值得咀嚼。此句中“敬重”一詞頗值思量。按常理言,似乎說“迷信鬼”更加合適?!懊孕拧笔呛鷣y盲目地相信,而“敬重”是內(nèi)在的虔誠?!懊孕拧斌w現(xiàn)的是無情與愚昧,“敬重”體現(xiàn)的是有情與虔敬。作為一個醫(yī)學教授,本可以坦言沒有鬼,不必迷信,但怕傷了“我”的自尊,而委婉地說“敬重”,一字之別,體現(xiàn)的是藤野先生對“我”的尊重,對中國文化的尊重,更體現(xiàn)了他體貼與包容的情懷。“敬重”里更有了“我”回憶時對藤野先生的敬重之心。

      (3)詢問裹腳法——“知道”里飽含“高山仰止”的密碼: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為難的時候。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么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還嘆息道,“總要看一看才知道。”

      查閱朱正《跟魯迅學改文章》(岳麓書社2005年版)“知道”一詞的原稿為:“好”。

      結(jié)合語段,無論用“知道”還是用“好”,實乃意義相同,并無半點歧義,似無改動之必要。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散文,魯迅是在引用藤野先生的原話。原話如何說就該如何寫,本無改之必要,這不是小說創(chuàng)作。既然如此,魯迅又為何要改動藤野先生說的話呢?這就觸及到魯迅創(chuàng)作時的心理?!爸馈笔轻槍陀^事實而言。它強調(diào)了一種鄭重的態(tài)度、探究的精神,這個詞語背后有著藤野先生對自己所研究之學問的天然敏感和探究的欲望——足骨如何變得畸形,這與他教授的骨學、血管學、神經(jīng)學,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有著對中國女性不幸命運的同情,并無半點獵奇心理。這種對專業(yè)領(lǐng)域探究不止的執(zhí)著,這種人道主義的同情與悲憫情懷,怎能不讓魯迅對之高山仰止呢?正因如此,魯迅怕旁人因誤會而將“好”理解為一種獵奇心理,破壞了藤野先生的偉大形象,故而將之改動了。這看似沒有必要的改筆,實則深藏著魯迅對藤野先生由衷的敬意??!

      在這一過程中,魯迅插敘了考試風波,其語言的分量頗值得咀嚼: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shù)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

      因為“弱國”,所以“低能”的荒謬因果,極大地反諷了日本“干事”的無禮,讓魯迅蓄積了極大的不滿與憤怒。這不僅是他棄醫(yī)從文的緣由,也更讓他在異國他鄉(xiāng)深感藤野先生的可貴與溫暖。

      (4)惜別——別樣的“偉大”

      到第二學年的終結(jié),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yī)學,并且離開這仙臺。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有用的?!逼鋵嵨也]有決意要學生物學,因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說了一個慰安他的謊話。

      “為醫(yī)學而教的解剖學之類,怕于生物學也沒有什么大幫助?!彼麌@息說。

      這段文字少有資料研究,頗有探究之必要。當“我”“告訴他我將不學醫(yī)學,并且離開這仙臺”的時候,“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边@里的“仿佛”很有意思。臉色悲哀與否是能夠看得出來的,而“仿佛”只是一種猜測,這個詞用來形容人物心理更加妥當。但仔細琢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是藤野先生的心理在不斷地進行著斗爭的緣故,他想留住魯迅,不論從個人情感還是學術(shù)而言,他肯定不希望魯迅離開這個專業(yè)。但他知道應該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他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可貴,他也懂得克己之所欲,勿強施于人的可貴。最終他只是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為醫(yī)學而教的解剖學之類,怕于生物學也沒有什么大幫助?!眳s絕不阻礙別人的思想。他行為上是這樣做了,但他的心里卻留存著一股凄然。他在克制這種痛苦的情感,極力不讓之顯現(xiàn),但還是難以完全控制,終于顯露于臉上。于是便有了“仿佛”有些悲哀的臉色,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這樣的心里掙扎,這樣的開明舉止,不也可以稱之為偉大嗎?當多年以后的“我”回想起這個惜別的情景時,心中定然對藤野先生肅然起敬吧。當今天的我們思考這個惜別的時候,也會對藤野先生肅然起敬吧,不然,中國也許就少了一個舉世聞名的文學家了。

      五、別后創(chuàng)作——情感噴?。好芴幀F(xiàn)偉大

      在文章的尾聲部分,魯迅蓄勢已久的感激之情終于如決堤洪水,勢不可擋: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guī)煹闹?,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y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shù),就是希望新的醫(y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這里,“偉大”是魯迅對藤野先生人格的極度贊賞與崇敬的標識,是他對藤野先生的情感長期蓄積后噴薄而出的形象體現(xiàn)?!笆刮腋屑ぁ薄敖o我鼓勵”反映了藤野先生的偉大,“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蘊藏著藤野先生的偉大,“為中國”“為學術(shù)”的希望更是彰顯了藤野先生的偉大。作者的情感猶如錢塘浪潮一浪勝過一浪,到“偉大”這個節(jié)點上達到了“吞天沃日”“勢極雄豪”的境界: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

      正因為感激之情無比濃盛與激越,抒情節(jié)奏不自覺地加快,那噴薄而出的情感,讓他的措辭不自覺地超越了尋常軌道,出現(xiàn)了矛盾。

      首先,與“偉大”相對的是“渺小”,一個人的性格可以說“好”或者“不好”,但不能說“偉大”或者“渺小”,唯有“人格”與“品質(zhì)”方可以說“偉大”或者“崇高”,這里顯然有詞語搭配不當之問題。再者,“我”的眼里覺得他偉大,其實已經(jīng)暗含了心里覺得他偉大了,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一種“靈視”,眼里的偉大定然是心中主觀情思的反映。或者省去“眼里”,直接說“在我的心里是偉大的”,故無需重復。

      但恰恰是作者這種無意識的誤用、重復,反而更加精準且個性化地傳遞了他對藤野先生最真摯、最深切的感激之情!這一矛盾,雖于語法不合,于情思則最妥。

      散文重在抒情,《藤野先生》通過寫“我”與藤野先生的相遇、相識、相離,抒發(fā)了“我”在那段留學人生中的遭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情感。魯迅用他的生花妙筆,在矛盾中,在虛詞中,在標點中,在反諷中,在看似繁復的瑣碎中……將情感滲入語言,用語言激活情感,達到了言情相生的高妙境界,將我們帶進他語言建構(gòu)的叢林深處,唯有品之,方能懂之。

      猜你喜歡
      仙臺藤野魯迅
      江銘鼎
      魯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來怎么樣了?
      三仙臺
      藤野先生談魯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魯迅
      孔乙己
      阿迅一族
      桐庐县| 萨迦县| 伽师县| 开阳县| 长垣县| 呈贡县| 新建县| 绥德县| 峡江县| 泰顺县| 崇明县| 遵义市| 土默特左旗| 繁峙县| 柘荣县| 阜宁县| 弥渡县| 特克斯县| 新平| 兴文县| 乌拉特中旗| 龙江县| 韶关市| 社旗县| 柳河县| 鄂托克旗| 百色市| 凤城市| 湖南省| 玉溪市| 南靖县| 房山区| 余干县| 香格里拉县| 华宁县| 嘉黎县| 包头市| 周至县| 湟源县| 中江县| 台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