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佚名
親情貸款
◎ 佚名
老張這幾天很生氣。前年他兒子買房時找親戚借了一些錢,今年陸續(xù)還了一些,其中他弟弟當初借給他3萬元,如今要求還3.5萬元?!氨茹y行貸款利息還高,這不是高利貸嗎?”老張逢人便說弟弟的不是,弟弟遭到了群眾一致的譴責,當然我也在其中,不過我并不認為他錯在收利息,而在于沒有事先約定——你沒有說要利息,人家當然以為你是“親情貸款”,只需還本。
老張還算大度,最終還了5000元的利息,要不然官司打到法院,為了5000元,兄弟、叔侄反目,實為不智之舉。
朋友大志十年前找他姑媽借了20萬元創(chuàng)業(yè),由于生意起起伏伏,直到今年才把錢還完。還完錢之后他如釋重負,說終于無債一身輕了。我說:“欠你姑媽的人情債恐怕還得背著?!贝笾静灰詾槿唬敵踅?0萬,如今還20萬,至于利息,按如今的銀行利率也沒多少,親戚之間總不能斤斤計較吧?
許多人的想法和大志一樣。計算別人借給你的錢時,有的人按活期利息計算,覺得別人沒什么損失,可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我家算是沒啥致富門道的家庭,但今年投資理財收益也近10%,試想20萬元這樣利滾利,十年后會是多少?認為別人并沒有做出犧牲,還完了當初借的本金就心安理得,這種心態(tài)太讓人心寒。
說到底,除去借救命錢,諸如創(chuàng)業(yè)、買房去找親友借錢,骨子里就存有占便宜的心態(tài)。你省下了銀行貸款利息,人家不就損失了理財收益嗎?如果可以選擇,我寧可送你5萬元,而不是借給你10萬元——送你5萬元,人情永遠都在;借給你10萬元,你十年八年后還給我,我的損失更大,賬面上你還不覺得虧欠我什么。
如今,親戚之間的借貸常常難以推托,好在我平日不吹牛,晚輩對我期待不高,估計以后放出的“親情貸款”數(shù)額有限。往上看,我倒還有幾個家境不錯的長輩,但我不打算向他們借錢。如今的銀行貸款利率并不高,為什么非要在他們身上“薅羊毛”呢?誰的錢都來之不易,“薅”疼了親人,于心何忍?“薅”壞了親情,得不償失。
(摘自《富陽日報》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