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廣
無論外貌特征,還是生活習性,在中國長白山自然保護區(qū)育雛的中華秋沙鴨都顛覆了人們對于鴨子的常規(guī)概念。
有別于普通鴨子嘴巴扁平的特點,中華秋沙鴨的嘴尖而窄。尖窄的嘴前面還帶有彎鉤,邊緣處呈鋸齒狀,這讓它可以生吞下七腮鰻、杜父魚等皮膚黏滑的魚類,而且魚一旦被其捉住,就很難逃掉。
有異于普通鴨子羽毛一身單純的淺黃色,雌性和雄性的中華秋沙鴨有著截然不同而又同樣醒目的“漂亮外衣”。成年雌性中華秋沙鴨頭部為棕褐色,身上有灰色的鱗狀斑紋;成年雄性中華秋沙鴨則呈現(xiàn)出“上黑下白”的特征——頭部和脖子上部是黑色,下背、腰部以及尾巴則是白色,體側(cè)還有黑色的鱗狀斑紋。
相較于家鴨的“人來鴨不驚”,中華秋沙鴨一直保持著高度警惕,就算是處于睡眠期間,也會每隔十秒鐘睜眼一次,以防危險近身。它們反感塵世的喧囂,只會選擇遠離人群的地方作為棲息地,所以人們對它們的認識并不多。
中華秋沙鴨的主要食物是魚類、林蛙、石蛾等動物,決非動植物“通吃”的“庸俗食客”。它們對水質(zhì)的要求極為嚴格,稍有污染就馬上會中斷覓食,另擇他處。
中華秋沙鴨不僅會走“鴨步”和戲水,還能飛到高高的樹洞中育雛。長白山頭道白河岸邊的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為它們提供了繁衍后代的理想場所。大青楊樹木質(zhì)致密松軟,樹洞保溫效果好。這些樹洞深度在五十厘米以上、距離地面十米以上,是每年春天中華秋沙鴨育雛的首選之地。交配后的雌鴨會進入洞穴誕下七至十三枚蛋,而此時的雄鴨則離開魚類豐富的河道,等待深秋的南遷。
中華秋沙鴨不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鴨子,還是世界瀕危物種,其總數(shù)不足兩千只。中華秋沙鴨的稀少,除了與它對水質(zhì)要求嚴苛有關外,還與它的一種“棄巢行為”有關系。在孵化期間,外出覓食歸來的雌鴨如果發(fā)現(xiàn)洞穴內(nèi)有絲毫的異樣,比如好奇心重的花栗鼠“到此一游”,即使沒有壓壞鴨卵,雌鴨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棄巢而去。這對于每年只交配一次的中華秋沙鴨而言,無疑是一大遺憾。
洞中雖然溫暖安全,卻沒有食物。受饑餓的逼迫,出生才一兩天的幼鴨就開始了它們的首場“勇敢秀”——從十幾米的高處跳下,待幼鴨全部著陸,雌鴨便會立刻集合好隊伍,帶領孩子們奔向河中。站不穩(wěn)的幼鴨在水中卻游得歡暢自在,并且無師自通地開始潛入水中覓食果腹。除覓食以外,幼鴨還需要通過練習水面奔跑、扇動翅膀,并最終學會飛翔。此時此刻,雌鴨很少覓食和休息,它一直處于高度戒備的狀態(tài),一旦出現(xiàn)危險跡象,就馬上組織撤離。
雌鴨要戒備的不止是天上的猛禽,還有其他雌鴨,這與中華秋沙鴨十分罕見的一種“爭雛行為”有關。當兩只帶雛的雌鴨狹路相逢,往往會不可避免地展開一場幼鴨爭奪戰(zhàn)。獲勝的一方將擁有對所有幼鴨的監(jiān)護權,而那些非親生的幼鴨也會心甘情愿地跟在勝利者后面,戰(zhàn)敗的一方只好黯然退場。
當秋意漸濃、寒氣逼近,中華秋沙鴨南遷的日子也即將到來。這時的它們早已不約而同地來到更開闊的水庫和湖泊地帶,只待集結完畢飛往溫暖的南方過冬。當四個月后的新春到來,中華秋沙鴨會一路向北,重返長白山故地,迎接一個新輪回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