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葉(整理)
地 獄 見 母
萬 葉(整理)
[羅卜持錫杖上.
羅 卜 (唱【紅衲襖】)
忘餐廢寢,
為救母敢憚辛勤.
蒙師指引,
許見母在四月初八之辰.
啼殘杜宇三更月,
踏破陰山一片云.
殷勤間,仔細(xì)尋,
得逢娘親謝神靈.
(接唱)遙望那,樓殿層層,
巍巍高萬仞.
(白)原來是阿鼻地獄!
鐵壁銅墻,
牢栓著餓鬼饑魂,
悲嗚啼嚎不忍聽.
手提起錫杖三聲響,
打開地獄兩扇門.
[鬼卒上.
鬼 卒 何方僧人,敲動(dòng)地獄?
羅 卜 我乃西天目連僧.
鬼 卒 到此何事?
羅 卜 尋母而來,造訪金城.
鬼 卒 你母姓甚名誰?
羅 卜 我母姓劉名青提.
鬼 卒 (向內(nèi)呼喊)餓鬼道中,可有劉青提一名?
[劉氏內(nèi)應(yīng):不知問她何事?
鬼 卒 她有兒子到此尋她.
劉 氏 請(qǐng)問尋母之人,姓甚名誰?
鬼 卒 西方僧人,名呼目連.
劉 氏 (鐐銬上)(唱【黃鶯兒】)
心中自駭驚.
忽聞?dòng)袃鹤訉柲镉H.
他的娘姓劉名青提,
罪身也是劉氏青提名.
我與他娘同名共姓,共姓同名.
哎,長官呀!
可我兒不是出家人.
他在陽間終日吃齋把素,念佛看經(jīng).
此乃森森地獄黑沉沉,
縱有天大孝心,
怎得到幽冥.
我兒小名傅羅卜,不叫目連僧.
哎呀,長官呀!
你與我,多多拜上,
空與他娘同名姓.
鬼 卒 你這僧人,劉氏說道,他有一子,在陽間吃齋把素,看佛念經(jīng).姓傅名羅卜,不是目連僧.
羅 卜 聽道!(接唱【駐云飛】)
忽聽傳音,
不覺汪汪兩淚淋.
傅羅卜本是我小名,
大目連是我?guī)熥鹳?zèng).
喳!只因老母喪幽冥,受苦刑.
地獄重重,無計(jì)超升.
因此上,挑經(jīng)挑母,
竟往西天,投拜世尊.
指我到此相尋問,
望發(fā)慈悲方便門.
鬼 卒 劉氏,果是你孩兒到此,容你母子一會(huì).
劉 氏 多謝了!我兒在那里?
羅 卜 母親在那里?
劉 氏 羅卜!
羅 卜 母親!
[劉氏、羅卜相見介.
劉 氏 兒呀!你緣何來到鬼界?
羅 卜 娘呀!(唱【湯團(tuán)兒】)
自從娘親厭世塵,
丟下孩兒似浮萍.
萱花零落苦難禁,
月照孤影空守靈.
昏沉沉,入夢(mèng)境.
劉 氏 (接唱)那日回剎家門進(jìn),
見兒夢(mèng)中淚沾襟.
本當(dāng)要,叫一句我的兒呀你的名,
怎奈是陰陽阻隔難傳聲.
本待想,摸一摸兒的臉龐,
牽一牽兒的衣襟,
又恐怕兒醒來不見娘身形,
痛煞娘的心.
羅 卜 (接唱)恨金雞,三更頻叫催天明,
逼慈烏慌忙飛去兩離分.
劉 氏 兒呀!你當(dāng)真削發(fā)出家了?
羅 卜 為母親,兒已削發(fā)十六年了!
(唱【江兒水】)
十六年呀十六春!
離鄉(xiāng)別井去入空門.
每日里坐定蒲團(tuán)修禪性,
煉就佛力救母親.
一更打坐念彌陀,
想起母親養(yǎng)育恩.
二更打坐念彌陀,
母居地府受苦刑.
三更四更念彌陀,
猶聞陣陣娘哭聲.
五更打坐念彌陀,
佛祖見我真孝心,
賜我錫杖芒鞋赴幽冥.
一殿尋母一重門,
刀山劍樹血腥腥.
二殿尋母二重門,
極刑懲惡心膽驚.
三殿追尋到四殿,
血湖池旁聞娘聲,
十月懷胎慈母情,
三年乳哺萬重恩.
為免老母地獄苦,
兒寧愿跳入血湖,贖回娘罪行.
劉 氏 (唱【黃鶯兒】)
恨當(dāng)初,
一念之差禍臨身,
欺天瞞地罪業(yè)深.
我日日懺,夜夜悔,
實(shí)不該花園發(fā)咒,褻瀆了神靈,
自種苦果自己吞.
自那日,城隍起解陰司路,
過了破錢山、滑油山,
奈何橋、孤凄埂,
關(guān)關(guān)苦受盡,
殿殿遭酷刑.
可憐我,一身枷鎖,兩腿折損,
遍體傷痕,心氣無力手顫驚.
羅 卜 母親,你全身顫抖,卻是為何?
劉 氏 為娘腹中饑餓難忍.
羅 卜 啊!適才佛祖賜我烏飯一缽,母親快吃吧!待孩兒為母親喂食.
[羅卜喂食,劉氏吞咽不下,化作木炭,口中噴火.
羅 卜 母親!母親!
[劉氏口中吐火介.
羅 卜 (唱【江兒水】)
手端缽盂喂娘親,
一團(tuán)烏飯變火星.
團(tuán)團(tuán)烈火,騰騰焰,
燒在娘身,痛徹了兒的心.
佛爺呀!對(duì)著西天深深拜,
哀求世尊救我娘,
脫卻苦海萬丈深.
[四鬼差上.
鬼 差 閻王有令,押解劉氏前往鐵圍城!
劉 氏 快救娘親!
羅 卜 母親!
[四鬼差押劉氏下.
[羅卜追下.
后 記
《地獄見母》,選自鄱陽夏家目連(同治本)第七本第十四折,原名《烏風(fēng)洞見母》,衍劉青提陰司受苦,其子傅羅卜西天修行,得佛祖指點(diǎn),脫俗成僧,遍歷五殿尋母,于烏風(fēng)洞母子相見,忽又分開,哀聲裂地.整理本改餓鬼搶飯為劉氏吞食化炭,再現(xiàn)了《佛說盂蘭盆經(jīng)》原始故事情節(jié),舞臺(tái)上表演火彩特技,平添目連戲的神秘趣味.
雖然唱腔曲詞略有調(diào)整,但都是在原本中的移花接木,便于傳承演出,僅以此一折作為嘗試.
弋陽腔《目連戲》折子戲
萬 葉:江西省藝術(shù)研究院
責(zé)任編輯:蔣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