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開平(怒江州民族中學)
在怒江開展成功音樂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施開平(怒江州民族中學)
在美麗而又神奇的東方大峽谷及三江并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底蘊的怒江,中小學難以開展音樂教育,即使開展也只是唱唱歌,很難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音樂教學。長此以往民族音樂文化面臨無人繼承,瀕臨滅絕的危險。學生沒有興趣學音樂或根本不能開展正常的音樂教學,作為音樂老師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音樂老師當務之急就是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養(yǎng)成學習、欣賞、審美、繼承、發(fā)揚民族音樂文化的觀念。
是指教師對學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學生掌握教學知識量的程度和總教學時間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減少教學浪費的過程。就是要在有限的教學硬件設施、有限的課時內,拓寬教學思路,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突出以育人為本,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教學創(chuàng)新為重點,師生雙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學生的音樂潛能,從而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就是成功音樂教育。
怒江是一個貧窮落后的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這里經濟非常落后,用有限的資金支撐教育就已經很不容易,要在各中小學都開展現(xiàn)代化音樂教育,存在諸多困難。
(一)場地
音樂教室的基礎建設應該以音樂普及的需要和社會現(xiàn)實的可行性為前提,成功音樂教育應結合怒江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怒江很多中小學校根本沒有專用音樂教室,很多學校音樂課都是在普通教室進行,甚至有少數(shù)地方至今還是音樂教室、宿舍、操場為一體。
(二)資金短缺
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云南代表團以全國的民意向大會提交《關于請求國家采取特殊措施解決怒江州經濟社會發(fā)展特殊困難的建議》。為什么云南代表團在十屆全國人大會議上要向大會提交這樣的建議呢?那是因為怒江的貧窮是震撼人的:全州42萬農業(yè)人口中,其中絕對貧窮的高達17萬人,全州至今仍未完全實現(xiàn)普九。在這種情況下,用有限的資金支撐教育已經不易,要建標準化的音樂教室、演播廳,買音樂器材來進行現(xiàn)代的教育那在怒江的學校音樂教育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無法實現(xiàn)的。
(三)師資力量薄弱
有些學校沒有專職的音樂老師教學,音樂課由會唱幾首歌的其他科任教師教唱幾首歌,這也只能是老師唱一句學生“撿”一句甚至有的時候是由哪門功課差就補上哪門課或者干脆讓學生自習,以致有的學生初中畢業(yè)了也沒有上過一節(jié)正規(guī)的音樂課。學生無法體會到音樂帶給人的快樂,也就談不上真正的認識音樂,更談不上走進音樂,培養(yǎng)審美能力了。
(四)學生音樂素養(yǎng)低
怒江州社會發(fā)育狀況很特殊,是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發(fā)展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低層次,40%的人至今不會說漢話。對于音樂理論、音符及外來古典音樂更是不知道,也不理解。有些中老年人雖然喜歡民歌(擺時、優(yōu)葉、木刮等)也只能口頭傳唱,沒有正規(guī)記錄的樂譜;有些會演奏民族樂器的也只會背彈、背奏。而到了當今年青一代則連傳唱民歌或背彈民樂的已沒有幾人了,他們更熱忠于胡亂地“撿”幾句外面的流行歌曲就算是會音樂了。
總之,由于上述因素制約,怒江的現(xiàn)代化音樂教育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無法開展的,所以在怒江開展成功音樂教育是有必要的。
(一)利用自然資源創(chuàng)設學習音樂的環(huán)境
在上某些音樂欣賞課時可以到學校周圍的地方去,例如欣賞《高山流水》時可帶上錄音機到學校周圍山清水秀的地方邊聽音樂邊觀風景;又如《百鳥朝鳳》可到有鳥叫聲的樹林里邊聽鳥叫聲邊欣賞音樂;可到怒江邊欣賞《江河水》等等。這樣就可以將音樂與社會、自然界的聲音姿態(tài)結合在一起去聯(lián)想,去審美。
(二)利用植物資源自制樂器
怒江植物資源豐富,這里盛產竹子、葫蘆、木材、石頭等,可以用竹子制成竹笛,木頭制成三弦或月琴,用羊皮、牛皮等牲畜皮來制成鼓,葫蘆制成葫蘆絲等等,這樣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動手學習音樂的能力,并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加深對音樂的認識,進而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3)優(yōu)化傳統(tǒng)民族音樂
怒江的民間音樂豐富多彩,像木刮、擺時、優(yōu)葉、居古哦、酒歌和其他生活小調。木刮主要是敘家譜、擺史跡、講生產等。過去民族之間發(fā)生糾紛也可以通過唱木刮來緩和雙方的情緒使談判圓滿成功。那么我們在學校開展以這些民歌為教學內容來學習、欣賞或傳唱可以加強學生間的凝聚力和各民族間的團結,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同時也可提高審美能力。而學習欣賞傈僳族的多聲部合唱能讓學生感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當要欣賞民族音樂時,可首先欣賞本地方民族的音樂之后再欣賞其他民族音樂,并進行比較。例如:少數(shù)民族酒歌,就先欣賞自己最熟悉的傈僳酒歌再去欣賞藏族的、彝族的酒歌。還可以用自制的民族樂器來演奏外面的音樂,從而加深學生學習、欣賞外面音樂的興趣。
(一)學生對音樂教育的認識會增強
從孩子到家長,再從老師到學生都認為音樂教育課就是唱歌課,唱歌就是娛樂,這樣膚淺的認識和舊觀念會得到改變。音樂教育的開設并不僅僅只是為了唱唱歌,自娛自樂而已,最主要的是為培養(yǎng)個人審美能力,提高自身修養(yǎng)。而相互配合的群眾,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他有助于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yǎng),有助于社會交往能力和協(xié)作能力的提高。
(二)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展示自我才能的欲望
由于音樂基礎設施是根據(jù)學生心理特征和生理特點而設計的,因此,學生就喜歡到有音樂的地方去欣賞,包括每年舉行的節(jié)慶時中老年人所唱的民歌。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用言語難以表達的情感,學習或欣賞音樂的同時可以適當緩解學習壓力;在自制樂器或音樂表演時可提高學生自信心和膽量。
(三)很好地為學生終身與音樂為伴打下基礎
通過開展成功音樂教育,學生的音樂意識得到增強,為學習音樂,表演音樂,欣賞音樂的能力得到提高,具備了一定的音樂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音樂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結束語:“倆手抓,倆手都要硬”。今天,怒江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但也不能填飽肚子就空了腦袋。學生是青少年的主要組成部分,而青少年是祖國明天的希望、明天的棟梁。作為一名音樂教育者我有責任提高青少年的音樂欣賞能力,培養(yǎng)更高審美能力,使青少年物質和精神雙豐收,這樣祖國的明天才會更加光輝、和諧、燦爛。而根據(jù)怒江的實際情況我們在怒江開展成功音樂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