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王怡敏
(云南森林自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4)
云南省拯救收容野生動物組成分析
劉波,王怡敏
(云南森林自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4)
記錄2003年到2006年云南省野生動物收容拯救中心拯救和收容野生動物的情況,分析云南省拯救收容野生動物的組成。結果顯示秋冬季節(jié)是野生動物拯救收容的關鍵時期。并對云南省野生動物拯救收容工作提出了建議。
野生動物;拯救;收容;組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和《云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的規(guī)定,對受到自然災害威脅和受傷、受困、病殘、迷途的國家和省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進行拯救收容,是林業(yè)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要職責,是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野生動物拯救收容就是指將公眾送交或執(zhí)法機關查沒后移交的野生動物,以及野外發(fā)現(xiàn)的受傷、病弱、饑餓、受困、迷途的野生動物,接收到具備條件的場所,進行檢查、檢疫、治療和合理安置等活動。分析拯救收容野生動物的組成,有助于野生動物拯救收容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開展,有利于野生動物的監(jiān)測、研究和保護宣傳。
1.1 自然地理概況
云南位于中國低緯度的西南地區(qū),北部為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的結合處,南部靠近印度洋及太平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北向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海拔落差大,最大相差超過6 000 m。高山險峰間山谷河流交錯縱橫、湖泊壩子星羅棋布,形成異常復雜的地形和地貌。特殊的地理區(qū)位使云南處于東南季風、西南季風和青藏高原環(huán)流系統(tǒng)的共同影響下,形成一省兼具寒、溫、熱三帶的獨特高原季風氣候。和同緯度的中國東南部相比,氣候明顯不同,植被類型多樣[1]。另外,云南省處于中國鳥類三個遷徙區(qū)的西部遷徙區(qū),每年有大量的鳥類遷徙途經云南或到云南越冬[2-4]。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云南省野生動物種類異常豐富。
云南省野生動物收容拯救中心隸屬于云南省林業(yè)廳,負責全省野生動物的拯救收容工作。拯救收容過程中野生動物的識別依據《中國哺乳動物》《云南鳥類志》《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中國爬行動物圖鑒》《中國兩棲動物圖鑒》《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圖譜》[1,5-10]。
記錄云南省野生動物收容拯救中心2003年到2006年拯救收容的野生動物,包括動物名稱、時間、來源、傷病等基礎資料。統(tǒng)計分析2003年到2006年的拯救收容記錄。
2.1 拯救收容次數(shù)
云南省野生動物收容拯救中心2003年到2006年拯救收容野生動物602頭(只),共131次,其中獸類51次,占總數(shù)的38.9%;鳥類58次,占總數(shù)的44.3%;爬行類21次,占總數(shù)的16%;兩棲類1次,占總數(shù)的0.1%。拯救收容鳥類的次數(shù)最多,接近總數(shù)的一半,且具季節(jié)性差異(見表1),秋冬季明顯多于春夏季。
2.2 拯救收容種類
(1)云南省野生動物收容拯救中心2003年到2006年共拯救收容野生動物57種,隸屬17目32科,其中獸類12種,隸屬5目8科,占拯救收容總種數(shù)的21%;鳥類33種,隸屬9目14科,占拯救收容總種數(shù)的58%;爬行類11種,隸屬2目9科,占拯救收容總種數(shù)的19%;兩棲類僅有藍尾蠑螈一種,屬有尾目蠑螈科。
(2)拯救收容的57種野生動物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6種,占10.5%;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16種,占28.1%,省級一種,占1.7%;云南省“三有”動物2種,占3.5%。
(3)拯救收容鳥類33種(見表2),其中留鳥19種,占57.6%、夏候鳥7種,占21.2%、冬候鳥7種,占21.2%。拯救收容的候鳥共占42.4%,高于楊嵐等[1]在云南境內記錄的34.4%和常家傳等[3]在云南省記錄的30%。
狀態(tài)1 在狀態(tài)1期間,0
(4) 拯救收容鳥類33種,其中廣布型13種,占39.4%、東洋型11種,占33.3%、古北型8種,占24.2%。根據楊嵐等,云南境內廣布種占總種數(shù)的11.76%、古北種占總種數(shù)的7.1%,拯救收容的廣布種和古北種都遠大于前者。
(5)拯救收容的鳥類種數(shù)具季節(jié)性差異(表2),秋季最多,占總種數(shù)的40%,冬季最少,占16.7%。
表1 2003年到2006年云南野生動物收容拯救中心每月拯救鳥類的次數(shù)
表2 2003年到2006年云南省野生動物收容拯救中心拯救收容鳥類
注:“R”代表留鳥,“S”代表夏候鳥,“W”代表冬候鳥;“東”代表東洋種,“古”代表古北種,“廣”代表廣布種;“Ⅰ”代表國家一級重點保護,“Ⅱ”代表國家二級重點保護,“三”代表云南省三有動物
3.1 拯救收容和鳥類遷徙的關系
(1)從拯救收容的次數(shù)來看,2003年到2006年云南省野生動物收容拯救中心拯救收容鳥類58次,其中9月到次年2月38次,占66.%,明顯高于3月到8月。2003年到2006年云南野生動物收容拯救中心拯救收容的野生動物中,受傷、生病和年幼的有20次,其中鳥類15次,占75%;在鳥類的15次中,有11次發(fā)生在9月到次年2月,占73%。
(2)從拯救收容種類來看,拯救收容鳥類種數(shù)有季節(jié)差異,其中在候鳥遷徙的秋季最多,占拯救收容鳥類總種數(shù)的40%。
(3)從居留情況來看,拯救收容的候鳥比例高于楊嵐和常家傳等記錄的云南省的候鳥比例。
(4)從區(qū)系從屬來看,拯救收容的廣布型和古北型鳥類比例明顯遠高于《云南鳥類志》中記錄的比例。
(5)從候鳥的遷徙來看,根據鄭光美等[2,4,11],大部分的鳥類在夜間遷徙,受天氣的影響較大。在暴雨,逆風,多霧等月光昏暗的晚上,候鳥容易迷失方向,往往選擇降低高度,貼地飛行,這樣就會遇到更多的障礙物,引起傷亡。另外,候鳥長途遷徙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因體能消耗引起的體弱和生病的情況。
綜上五個方面,秋冬季節(jié),大量到云南越冬或越冬經過云南的遷徙鳥類會出現(xiàn)體弱、生病和受傷等情況,因此在冬候鳥遷徙及之后的一段時期,拯救收容的野生動物比其他時期多。這一時期是野生動物的拯救收容工作的關鍵時期,工作量也更大。
3.2 蜂猴、倭蜂猴及凹甲陸龜?shù)恼仁杖?/p>
2003年到2006年云南省野生動物收容拯救中心分別拯救收容獸類和爬行類51次和21次,其中拯救收容蜂猴和倭蜂猴的次數(shù)占獸類的66.7%,凹甲陸龜占爬行類的47.6%。原因是這三種動物的觀賞性強,容易攜帶,常有人在旅游途中購買來飼養(yǎng),最終選擇交到野生動物拯救收容機構。
3.3 野生動物拯救收容工作亟待加強
最近的統(tǒng)計[12],云南省境內有獸類300種,占全國的50.25%;鳥類850種,約占全國的64%;爬行類有152種,占全國的39%;兩棲類112種,占全國的38%。相較于云南省豐富的野生動物種類,云南省野生動物收容拯救中心拯救收容的野生動物種類很少,僅為云南省野生動物總種數(shù)的5%左右。據報道[13],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2006年到2011年救助鳥類198種,占北京鳥類種數(shù)的50%以上。云南省野生動物收容拯救中心拯救收容的野生動物種類不多,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1)在拯救收容的野生動物中鳥類占大部分。云南省境內候鳥占鳥類總種數(shù)的30%,明顯少于留鳥;而北京地區(qū)候鳥占鳥類總種數(shù)的57%,多于留鳥[13]。候鳥因為經歷長途遷徙,體弱、受傷和生病的個體多,需要拯救收容的概率大。云南省境內候鳥較少,相應的拯救收容的野生動物種類也少。
(2)統(tǒng)計表明云南省野生動物收容拯救中心90%以上拯救收容工作發(fā)生在昆明地區(qū),僅很少一部分發(fā)生在其他州市。和昆明地區(qū)一樣,云南省的其他地區(qū)也會有野生動物需要拯救收容。云南省野生動物收容拯救中心因人力和物力所限,主要在昆明地區(qū)開展工作,沒有更多顧及云南更廣大的地區(qū)。
(3)云南省各州市也設有拯救收容機構,負責各自地區(qū)的野生動物拯救收容。雖然各州市拯救收容機構同樣面臨人力和物力的不足,但已經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野生動物拯救收容是一項宏大而艱巨的工作,不是少數(shù)幾個部門能完成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
(1)各級政府和林業(yè)主管部門應該增加投入,加強野生動物拯救收容機構的能力建設。野生動物拯救收容機構要提高技術水平和責任心,滿足野生動物拯救收容要求。
(2)建立全省范圍的協(xié)調機制,整合全省野生動物拯救收容力量,規(guī)范野生動物拯救收容行為,統(tǒng)籌和指導全省野生動物拯救收容工作。
(3)建立全省野生動物拯救收容網絡,促進全省野生動物拯救收容機構間的交流協(xié)作、促進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的監(jiān)測、促進野生動物保護及鳥類遷徙等方面的研究。
(4)野生動物保護部門應聯(lián)合相關機構和媒體廣泛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并遵守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法規(guī)、了解保護野生動物的意義和價值、了解參與拯救收容野生動物的方式和方法,讓全社會參與野生動物的保護,避免對野生動物的傷害。
(5)秋冬季節(jié)有更多的野生動物需要拯救收容,是野生動物拯救收容的關鍵時期,應該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1] 楊嵐,楊曉君,等.云南鳥類志(下卷)雀形目[M].昆明:云南科學技術出版,2004:868-921
[2] 鄭光美.鳥類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406-428
[3] 常家傳,馬金生,魯長虎.鳥類學[M].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1998:187-208
[4] 魏天昊,劉光佐,石文英等.哀牢山鳥類遷徙的初步研究[M]//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生態(tài)研究室.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292-313
[5] 盛和林等.中國野生哺乳動物[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8
[6] 楊嵐等.云南鳥類志(上卷)非雀形目[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
[8]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中國爬行動物圖鑒[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9]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中國兩棲動物圖鑒[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10]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圖譜[M].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1990
[11] 吳金亮,李宗強.云南“打雀點”的調查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1(2):106-108
[12] 楊嵐,李恒.云南濕地[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9:14-18
[13] 高峰,田恒玖,紀建偉,等.北京地區(qū)救護野生鳥類組成和多樣性分析[J].河北林業(yè)科技,2012,12(6):26-32
1005-5215(2017)01-0093-04
2016-11-09
劉波(1968-),男,云南鎮(zhèn)雄人,大學,工程師,從事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及拯救收容工作.
S863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7.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