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娜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主要通過對爸爸讓湯姆放鱸魚這件事的描述,告訴學生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嚴格遵守社會公德的道理。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明白文章蘊含的道理,還要能夠以此為平臺,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下面是我教學這課時的一個教學片段及思考。
【教學片段】
師:請大家先自由閱讀第2自然段,自己讀熟練再讀給大家聽。(生讀)
師:你們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生:我覺得他讀得非常好。比如“把魚餌套上魚鉤、甩起魚竿、拋向遠處、劃破水面、沉入水中”這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語讀得非常到位,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師:還有嗎?
生:我從中還聽出了湯姆釣魚的技術非常嫻熟,整個動作一氣呵成,這樣的畫面美極了!
師:是啊,美文須美讀。請大家把這段話再美美地讀一讀。(生讀)
師:湯姆釣魚的動作是嫻熟的,那么,當釣到一條大魚后,湯姆是什么心情?爸爸呢?
生:湯姆十分激動,可是爸爸卻讓他把魚放掉,湯姆雖不情愿,但最后還是把魚放掉了。
師:請大家仔細閱讀爸爸與湯姆的對話,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不論什么時候都要遵守公共道德。
生:我覺得爸爸太嚴格了,反正沒有人看見,沒有必要這樣。
師:大家都發(fā)表了自己的閱讀見解,那么,到底湯姆與爸爸誰的決定更正確?為什么?
生:爸爸的決定是正確的,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該嚴格遵守社會公德。
師:說得好!那么在這篇課文中,你最喜歡哪部分?為什么?
生:我喜歡課文的第1、第2自然段,因為這兩段話的語言非常優(yōu)美。
生:我喜歡課文第2自然段,因為湯姆釣魚的動作太瀟灑了,我也想學學。
師:既然這樣,那么你能仿照著課文的句子,以“釣魚之前”寫一段話嗎?(生練筆)
【教學思考】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我在教學時始終把關注學生個性與能力的發(fā)展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并采取有效方法,引導學生有效閱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來說,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的:
由于課文第1、第2自然段的語言優(yōu)美,我在教學時不僅注重了課文內(nèi)容、思想內(nèi)涵方面的教學,還對學生進行了必要的語言訓練。我根據(jù)教學需要采取了選取精彩片段、引領學生美讀的教學方法,主要引導學生就課文的第1、第2自然段進行朗讀指導,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欣賞,使學生的語感得到了較好的培養(yǎng)。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回答“在爸爸與湯姆的對話中讀懂了什么”時,我并沒有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而是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盡情展示自我、發(fā)表自己見解的平臺,讓學生說說對文中人物的評價與看法,最后得出正確的觀點。如此一來,既可以使學生對課文有正確的認識,又可以使他們的個性得到有效發(fā)展。
語文教學不光要注重對課文內(nèi)容的學習,還要能夠以此為平臺,注重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yǎng)。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我主要從文中優(yōu)美的、有價值的片段入手,指導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學以致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文中動詞的理解,還可以使他們活學活用,讀寫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從而使語言文字運用的目標真正落到了實處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我始終以課標為指引,以課堂教學為平臺,注重對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同時把培養(yǎng)各種能力的目標落到了實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