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孫倩霞
三步走 讓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然
?江蘇/孫倩霞
網(wǎng)絡上曾經(jīng)流行這樣一句話:要么旅游,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對于教師而言,要給予學生“一碗水”,自己先得有源源不斷的水源,閱讀無疑是“水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才能讓教師將閱讀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呢?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三個層次著手:
首先,弄清楚為什么讀。有了明確的目標指向后,一切的行為就容易聚焦,從而有助于集中精力,取得理想中的效果。教師的讀,是自身專業(yè)成長的要求。尤其是在當前“信息爆炸”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各種理念層出不窮,要想不與時代脫節(jié),直接的方式就是閱讀。以讀的形式去接受信息,從而緊抓時代的脈搏。教師的讀,更是發(fā)展學生的需要。在我的語文教學中,我經(jīng)常和學生一起開展“共讀一本書”等活動,在共讀的過程中,組織相關的互動交流,讓學生樂于去表達,在表達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同時在表達的過程中增強彼此之間的了解。教育的功能不僅在于“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更重在“育”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短期未必能夠取得明顯改變的內在層面。
做教師久了,容易陷入“經(jīng)驗主義”的泥沼,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可能進入“想當然”的死胡同,通過讀,教師的觀念會發(fā)生轉變,這種主觀的改變帶來的也將是客觀行為方式的改變。這樣的改變無論應用在教育教學上,還是在學生問題的處理上,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幸運。在教學蘇教版課文《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時,我和學生有如下一段互動——我問他們,愛因斯坦是不是偉大的人,孩子們先是一愣,舉手的寥寥無幾,我引導他們反復讀課文,聯(lián)系課外閱讀,生活體驗等來思考。在一點點的引導中,孩子們的“話匣子”打開了,開始了各抒己見。這樣的提問實際就是想讓學生更好的鉆進文本,讓他們在研究文本的過程中感受作者的意圖,從而更好地碰觸語文教學的內核,也就是找到學習與生活的關系,這其實也是“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要求之一。
其次,弄清楚怎么讀。知道為了什么去讀,還離不開實實在在的行為付出。“怎么讀”看似簡單,但是新的時代背景下卻值得仔細揣摩。以微信閱讀為代表的“碎片式”閱讀時代已經(jīng)開啟,但不少面對這樣的潮流表現(xiàn)出了悲觀的情緒,認為這樣的閱讀形式是對思維能力的損害。筆者以為,閱讀方式其實也需要順應潮流。對于一個真正想閱讀的人來說,“碎片式”閱讀恰似一個“餌”,目的是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達到“引誘”的目的。比如在讀了某篇文章后對某個觀點產生興趣,這必然會促使讀者在線下去搜集相關的內容,從而實現(xiàn)閱讀由點到線再到面的結合。
在教學蘇教版教材中的《水》一文時,我問學生,作者想借這個最簡單、最平凡的水說些什么呢。學生根據(jù)文中的表達,說出了“水成為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從這一點來看,他們已經(jīng)領悟到了作者在價值表達上意思。接下來,我又引導他們留意作者寫洗澡的那一系列動作,再次讓他們感受到水對于村里人的那種珍貴感。學生在邊讀邊想的過程中,結合生活經(jīng)驗,對于文章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在課后,不少學生表示要節(jié)約水,同時還有一些學生要組織捐款,為缺水的地區(qū)做力所能及的事。從我自己來說,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緊緊抓住“珍貴”這個主線,去調動學生的情緒,去啟發(fā)他們思考,產出“共情”。既學習了文本,又陶冶了情操。我始終覺得,在思考“怎么讀”的時候,教師自身還應當考慮“讀什么”的問題?!懊济右话炎ァ钡牟呗圆豢扇?,費時費力,收效甚微。唯有與自身實際相結合、與環(huán)境相結合的“有所取舍”的閱讀才能能真正影響教師的生命內里。
最后,弄清楚“讀過之后怎么辦”的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閱讀其實就是輸出,思考是加工,而寫作是產品的輸出。讀的魅力在于,不經(jīng)意間會有靈感的閃現(xiàn)。如果教師能夠將這些偶然閃現(xiàn)的靈感與平時的教育教學生活相結合并訴諸筆端的話,會促使我們更加愿意去梳理自己的思緒,去回首、去反思,而不是簡單機械的“一頭扎在工作中”。當一個教師真正養(yǎng)成了思考的習慣,那么催生的將是彌足珍貴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的產生不管是對于教師還是對于學生,亦或是對于整個教育生態(tài)而言,都將是一件幸事。在我的班級中,我和學生成立了非正式的寫作組織。我寫文章給學生看,學生寫文章給我看,我們互相鼓勵。同時,為了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我也經(jīng)常幫助他們向外投稿。我們當?shù)氐娜請笾杏袑W生習作的版塊,向其投稿,讓部分學生的文字變成鉛字,堅定了他們的信心。而我自己也積極參加各種比賽,用獲獎來給學生提氣,給自己鼓勁。
盡管時代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不少人眼中,教師的另一個名字依然是“讀書人”。我們應該竭盡所能,做到“讓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然”。我也將繼續(xù)和我們的學生一起,在讀寫中去與美好相遇,與未來相遇。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馬莊中心小學)
更正
本刊于小學生(教學實踐)2017年第7期刊登《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探析 》一文,此文作者署名更正為“張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