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中兵+陳浪+段明禹+宋成孝+畢世敏+楊光秀
摘要:運用裂區(qū)設計法,對遵義市主推玉米(Zea mays L.)新品種的密度試驗效果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表明,種植密度從3 174株/667 m2增加到4 140株/667 m2,10個參試品種的產量均有所增加,其中B5(中單808)的產量增加最多,為178.59 kg/667 m2,增幅也是最大的,為39.27%;而增產最少的是B9(裕玉207),為75.30 kg/667 m2,其增幅也是最小的,為14.39%。綜合分析結果表明,適當增加種植密度是提高遵義市玉米產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玉米(Zea mays L.);新品種;密度;產量;抗逆性;增幅;遵義市
中圖分類號:S513;S3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0-5190-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0.006
Abstract: The split block desig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sult of density experiment of new maize varieties in Zunyi city. Result indicated that when density increased from 3 174 plants/667 m2 to 4 140 plants/667 m2,all the 10 varieties in the experiment showed yield increase. Zhongdan 808 had the biggest yield increase of 178.59 kg/667 m2,with the highist relative increase of 39.27%. Yuyu 207 had the smallest yield increase of 75.30 kg/667 m2,with the lowest relative increase of 14.39%.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ppropriate increase in density is an effective way of increasing maize yield in Zunyi city.
Key words: maize(Zea mays L.); new variety; density; yield; stress resistance; increase; Zunyi city
種植密度是貴州玉米(Zea mays L.)單產提高的限制因素,貴州多數(shù)地區(qū)玉米種植的傳統(tǒng)密度一般在3 000株/667 m2左右,這在很大程度影響了玉米單產的提高[1-4]。另外,針對市場上銷售的品種多、亂、雜等問題,在遵義市開展新品種種植密度篩選試驗,為農民篩選出生產上安全(低風險)的玉米新品種是非常必要的[5-6]。因此,本試驗運用裂區(qū)設計,研究了遵義市主推玉米新品種的高密度抗逆性的比較,以期為當?shù)卣页瞿兔?、高產、高抗、綜合農藝性狀好的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本試驗于2014年在綏陽縣風華鎮(zhèn)銀堡村遵義市農科院試驗地進行,海拔860 m,氣候特征為亞熱帶季風性潮濕氣候,年平均氣溫15 ℃,最高氣溫38 ℃,最低氣溫-5 ℃,年平均降雨量1 000 mm以上。
1.2 主要栽培措施
試驗于2014年4月中旬播種,密度按照試驗方案所設計的進行。施底肥復合肥(N∶P205∶K2O=15∶15∶15)30 kg/667 m2,苗期和穗期各施用尿素15 kg/667 m2。其他措施按當?shù)卮筇锷a要求進行。
1.3 試驗設計
采用裂區(qū)設計,以密度(A)為主處理,設2個水平。即A1:4 140株/667 m2、A2:3 174株/667 m2。品種(B)為副處理,共10個品種。即B1:會單4號、B2:渝單8號、B3:貴單8號、B4:中單901、B5:中單808、B6:長玉13、B7:益玉8號、B8:黔單100、B9:裕玉207:B10:金玉506。3次重復,共60個小區(qū)。田間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4行區(qū),行長5 m,行距0.7 m,單株定苗。
1.4 測定項目及分析方法
收獲前每小區(qū)選擇10株測定株高、莖粗、穗位高、穗上葉;收獲后取有代表性的20個樣穗考種,測定穗長、穗粗、禿尖長、穗行數(shù)、行粒數(shù)、千粒重等項目,并測產。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Excel軟件分析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結果分析
從圖1產量分析可以看出,當密度為4 140株/667 m2時,各品種平均產量的排序為:B8(黔單100)>B9(裕玉207)>B5(中單808)>B3(貴單8號)>B6(長玉13)>B10(金玉506)>B2(渝單8號)>B7(益玉8號)>B1(會單4號)>B4(中單901)。當密度為3 174株/667 m2時,各個品種平均產量的排序為:B8(黔單100)>B9(裕玉207)>B6(長玉13)>B5(中單808)>B2(渝單8號)>B10(金玉506)>B7(益玉8號)>B1(會單4號)>B3(貴單8號)>B4(中單901)。其中B8(黔單100)的在兩種密度條件下產量均達到了最高值,分別為832.97、690.89 kg/667 m2,其次是B9(裕玉207),產量分別為702.45、582.92 kg/667 m2,產量最低的均是B4(中單901),分別為497.19、403.59 kg/667 m2。各個品種均表現(xiàn)出高密度產量較高,低密度產量均較低,說明在該區(qū)域內推廣的品種,在適當增加密度的情況下,有利于產量的提高。這結果與畢世敏等[6]對遵義部分主推玉米品種產量及其相關性狀分析相吻合。
2.2 兩種密度對各個品種增幅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種植密度從3 174株/667 m2增加到4 140株/667 m2,10個參試品種產量均有所增加,產量增加的順序為:B5(中單808)>B7(益玉8號)>B1(會單4號)>B6(長玉13)>B2(渝單8號)>B4(中單901)>B3(貴單8號)>B8(黔單100)>B10(金玉506)>B9(裕玉207)。其中B5(中單808)的產量增加最多,為178.59 kg/667 m2;其次是B7(益玉8號),為142.08 kg/667 m2;增產最少的是B9(裕玉207),為75.30 kg/667 m2。而增幅排序為:B5(中單808)>B2(渝單8號)>B3(貴單8號)>B6(長玉13)>B4(中單901)>B7(益玉8號)>B1(會單4號)>B8(黔單100)>B10(金玉506)>B9(裕玉207)。其中B5(中單808)的產量增幅最大,為39.27%;其次是B2(渝單8號),為23.69%;增幅最小的是B9(裕玉207),為14.39%。說明在參加試驗的10個品種中,適當提高密度均有利于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2.3 不同品種性狀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種植密度對株高、穗位高、穗上葉、穗行數(shù)的影響均不是很大,幾乎沒有產生影響,這與英敏等[1]對不同玉米品種耐密性比較研究結果吻合; 而莖粗、穗長、穗粗、穗行數(shù)、行粒數(shù)、百粒重等指標均呈現(xiàn)出高密度的普遍偏低,低密度的普遍偏高;禿尖卻表現(xiàn)出低密度的較小,高密度的禿尖較嚴重,這結果與段明禹等[5]對遵義市玉米主推品種產量及相關性狀的影響研究結果相吻合。
3 小結與討論
3.1 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從3 174株/667 m2增加到4 140株/667 m2,10個參試品種的產量均有所增加,產量增加的順序為:B5(中單808)>B7(益玉8號)>B1(會單4號)>B6(長玉13)>B2(渝單8號)>B4(中單901)>B3(貴單8號)>B8(黔單100)>B10(金玉506)>B9(裕玉207)。其中B5(中單808)的產量增加最多,為178.59 kg/667 m2;其次是B7(益玉8號),為142.08 kg/667 m2;增產最少的是B9(裕玉207),為75.30 kg/667 m2。
3.2 適當增加密度有利于玉米單產的提高
在兩種密度條件下,從增幅的排序來看:B5(中單808)>B2(渝單8號)>B3(貴單8號)>B6(長玉13)>B4(中單901)>B7(益玉8號)>B1(會單4號)>B8(黔單100)>B10(金玉506)>B9(裕玉207)。其中B5(中單808)的產量增幅最大,為39.27%;其次是B2(渝單8號),為23.69%;增幅最小的是B9(裕玉207),為14.39%。說明在參加試驗的10個品種中,適當增加密度均有利于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3.3 密度過高導致玉米多個農藝性狀指標偏低
兩種種植密度對株高、穗位高、穗上葉、穗行數(shù)幾乎沒有產生影響。而對莖粗、穗長、穗粗、穗行數(shù)、行粒數(shù)、百粒重等指標均呈現(xiàn)出高密度普遍偏低現(xiàn)象。禿尖卻表現(xiàn)出高密度較為嚴重的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 英 敏,任 洪,畢世敏,等.不同玉米品種的耐密性比較[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0,38(7):43-44.
[2] 王 平,劉彩蘭,姜忠米,等.玉米新品種比較試驗[J].貴州農業(yè)科學,2007,35(5):102-104.
[3] 薛國屏.超高產玉米品種合理群體結構的調控措施[J].寧夏農林科技,2009(3):78.
[4] 李居乾.淺丘地區(qū)玉米不同株型品種最佳密度試驗[J].種子世界,1995(7):17-18.
[5] 段明禹,舒中兵,胡章凱,等.不同種植密度對遵義地區(qū)玉米主推品種產量及相關性狀的影響[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2(20):9-10.
[6] 畢世敏,舒中兵,申 萍.遵義部分主推玉米品種產量及其相關性狀分析[J].種子,2012,12(3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