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
『無毒不丈夫』還是『無度不丈夫』?
◆吳迪
我們在生活中,尤其是在一些影視劇的臺詞里,常聽到一句話,叫作“無毒不丈夫”。說這句臺詞的,往往是劇里的反派人物,他們明明做了壞事,卻還用這句話給自己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自己說成是“大丈夫”。那么,究竟這句話從何而來,又經(jīng)歷過人們怎樣的“改造”呢?
這句話流傳至今,原本包含上下兩句,那就是“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字面上的意思是說,氣量小的人不算是君子,不夠心狠手辣的人稱不上大丈夫。但人們對這句話一直有著不同的見解。有一種說法就認(rèn)為,這句話是一種誤傳,在古代,它原本應(yīng)當(dāng)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是說沒有度量的人不算是大丈夫,后半句與前半句的意思更加貼合,整體的意思也更積極向上。不過,另一種說法經(jīng)過考證卻認(rèn)為,這句話確實有被誤傳、更改的地方,但卻不是在后半句,而是前半句,它原來的版本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它最早出現(xiàn)是在元代馬致遠(yuǎn)創(chuàng)作的雜劇《漢宮秋》里。這部劇講述的是西漢時,漢元帝受匈奴威脅,被迫送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劇里有一個人物叫作毛延壽,負(fù)責(zé)給宮女畫像。因為當(dāng)時后宮佳麗太多,皇帝平時不能都見到,所以叫人畫成畫像給他,以方便挑選。其他宮女為了讓畫師把自己畫得美一點兒,都偷偷向毛延壽行賄,而毛延壽也是一個貪財?shù)男∪?,在發(fā)現(xiàn)王昭君不肯給自己錢財后,就故意將美貌的昭君畫得很丑,想讓她不被選中,被打入冷宮。作者馬致遠(yuǎn)在這里就用這句“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形容毛延壽的品行,意思是說,在毛延壽這個人眼中,君子、丈夫的標(biāo)準(zhǔn)是仇恨要大、心腸要狠毒,作者在這里顯然是在否定和諷刺他的這種行為。
不管是“無毒”還是“無度”,兩種說法雖然從字面上意思相反,但從根本上來說,卻是不矛盾的?!盁o毒不丈夫”在歷史上的文學(xué)作品里,大多是形容壞人的品行,而“無度不丈夫”提倡的是正人君子的行為,它們一個從否定的角度、一個從肯定的角度,共同定義了傳統(tǒng)道德中君子、丈夫的行為標(biāo)準(zhǔn),而且二者只有一字之差,讀音又十分相似,也讓我們體會到了中國語言和文字的精妙有趣之處。
冠冕堂皇: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氣派的樣子。形容表面上莊嚴(yán)或正大的樣子。
馬致遠(yuǎn):一種說法認(rèn)為他字千里,號東籬;一種說法認(rèn)為他名不詳,字致遠(yuǎn),號東籬。元代著名戲曲家,與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
《漢宮秋》:元代馬致遠(yuǎn)所作的歷史劇,全名為《破幽夢孤雁漢宮秋》,講述的是西漢時,漢元帝受匈奴威脅,被迫送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是元曲四大悲劇之一。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漢元帝時的宮女,與貂蟬、西施、楊玉環(huán)(楊貴妃)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