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白馬澗小學 嵇 明
一句知秋,以詩會秋
——淺談秋意象古詩的啟蒙探究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白馬澗小學 嵇 明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第二學段(3~4年級)閱讀詩文方面,學生應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古詩是古人言志合意的載體,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時空里,境遇各不相同的人臨清流、登高山、居廟堂、處茅屋,用有節(jié)奏和韻律的語言、最精煉和深邃的字眼詠之、頌之、記之的作品。對閱讀經(jīng)驗有限、知識面暫不寬廣的小學生而言,一味側(cè)重于詩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可能很難讓他從內(nèi)心深處體會詩人的情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古詩《楓橋夜泊》為例,詩人感物傷懷,憂愁孤寂,但填鴨、注入式地串講和囫圇吞棗式地翻譯制約了學生的品讀能力,何處是“愁”?“愁”在哪里?不能入其境,又怎能會其情?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奔毤毚μK教版教材編者意圖,發(fā)現(xiàn)在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古詩學習中,編者將兩首描寫不同秋日意境的古詩放在了一起,同時這也是小學生第一次正式學習秋意象的古詩。想告訴他們,遇見秋天,有人喜形于色,也有人悲傷滿懷,反差如此之大,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內(nèi)心世界的波瀾起伏投射在所見所聞的秋景中,創(chuàng)設(shè)出韻味深遠的意境。
如何入境?筆者以為,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朗讀建立一道通向詩意的橋梁,在詩句的理解中觀察所獲得的信息,發(fā)散想象,自然創(chuàng)設(shè)情境,給學生一個較直觀的形象,利用開放式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睅椭鷮W生找到一把品讀詩歌的鑰匙,激發(fā)其誦讀古詩的興趣,為以后接觸更多秋意象古詩做鋪墊。
既然教材編者把《山行》和《楓橋夜泊》合放進課文3《古詩兩首》中,那在教材設(shè)計中不妨將兩者進行比較閱讀,以兩者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深化學生對“秋意象”的認識。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比詢烧Z白描似地勾勒出一幅深秋季節(jié)的山林景色圖,山路綿長,山勢迂緩,白云飄飄,炊煙裊裊,景致有靜有動,學生通過朗讀和課文插圖,基本都能領(lǐng)略到秋日的寧靜與美好。這時,詩人停車駐足,他被某樣東西深深吸引住了。結(jié)合詩句,學生都能知道詩人陶醉其中的原因是“霜葉紅于二月花”。展示一組經(jīng)霜的楓葉圖,孩子們也發(fā)出“嘖嘖”的驚嘆聲,那一大片如火燒云般的紅震撼了他們的雙眼,有學生立刻表示道:“如火如荼,霜葉真的比春花還要美艷?!?/p>
古人說:“詩中有畫?!碑斈阍谠鹊摹吧搅秩思彝泶秷D”中加入這流丹的楓葉,如染的層林,你會新添怎樣的感覺?
“熱烈的?!?/p>
“生機勃勃的。”
“像春天一樣充滿生命力的。”
面對這樣的美景,作者想抒發(fā)的感情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對秋天的喜愛,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
你們也喜歡這樣的秋天吧!但把“秋天”裝在“心”上卻成了“發(fā)愁”的“愁”字。人在發(fā)愁的時候會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睡不著覺?失眠?這就叫做“愁眠”。
《楓橋夜泊》中,誰“愁眠”呢?在“愁眠”中他又看到了什么?按照詩的順序說一說?
杜牧的《山行》詩意明了,感情突出,學生易于理解。而張繼的《楓橋夜泊》,由于寫作背景是詩人落榜,孤身一人在外,苦悶寂寥無法排解,終于某個夜晚,伴著寒山寺的鐘聲,愁思、文思如泉涌爆發(fā)。這樣的經(jīng)歷是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無法真切體會到的,“少年不知愁滋味”。那么意境和感情的溝通就需要對意象的合理想象和準確把握。意象是飽含著詩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過這些形象營造的情境進入詩人的心靈世界,就是由“象”得“意”的過程。
《楓橋夜泊》中的意象,秋日里著實尋常可見,但經(jīng)過詩人的安排,兩兩組合,卻產(chǎn)生了獨特的化學效應,聯(lián)袂呈現(xiàn)出一幅清幽寂遠的秋夜泊江圖。
像“月落”。通過聯(lián)想法(即聯(lián)系日常生活經(jīng)驗)和電教法(即通過PPT或應用白板展示圖片、視頻等相關(guān)信息),使學生可以自己說說月落時的景色,不同于日出的絢爛,黃昏的安寧,此時此刻,月亮落下去了,天地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詩人在這片幽暗朦朧中看到了什么?
是“江楓”,是“漁火”。通過畫面想象法(即在基本情境創(chuàng)設(shè)完成的前提下,通過合理想象,形象地再現(xiàn)古詩中所描寫的景、物、人、事的相關(guān)場景,幫助小學生超越時空,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生動的畫面),夜行無月,一江秋水向東流,江邊有什么?江上有什么?如果你有支畫筆,你愿意怎樣去描繪它們?
有人說:“我會畫火紅的楓林。楓葉在風中像妖魔鬼怪?!?/p>
有人說:“我會畫點點漁火,有的明亮,有的昏暗。”
有人說:“我會把漁火畫得小小的,讓人感覺有些遠?!?/p>
有人說:“我會用米白色的彩筆畫漁火,因為漁火就像月光一樣慘白?!?/p>
……
看看你畫的畫,你有什么感受呢?
“楓葉瑟瑟搖曳,像快要掉下似的,真凄涼?!?/p>
“對面的客船掛著一盞盞漁火,船上的漁民或許正在快樂地聊天。而張繼卻是一個人,只與漁火相伴,真孤單!”
此情此景已經(jīng)讓詩人孤寂憂愁,輾轉(zhuǎn)反側(cè),更何況他還聽到了什么?
聽到了“烏啼”和“鐘聲”。老師提問:你們喜歡聽烏鴉的叫聲嗎?為什么?設(shè)身處地地想張繼喜歡聽嗎?為什么?使用電教法在江楓漁火的畫面上播放寒山寺的鐘聲,仔細聽一聽,談談你的感受。由于之前基調(diào)已定的畫面感,學生很快便感應到了詩人在“愁眠”。
“愁眠”啊“愁眠”,正因為“愁眠”,詩人還感到了什么?
感到了“霜滿天”。聯(lián)想法,將以前學習的知識和現(xiàn)在做對比研究,李白曾吟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應該覆蓋在地上,又怎么能夠漫天飛舞呢?小組討論,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見解,總結(jié)出一個答案,小組交流,老師引導:原來不是詩人的感覺有了問題,而是因為“愁眠”;不是滿天的霜,而是滿天的寒意、冷意。
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楓是景,漁火是景,霜天是景,鐘聲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著“愁眠”,都伴隨著“愁眠”,都籠罩著“愁眠”。
你知道詩人真正憂愁的原因嗎?通過資料引用法(即出示相關(guān)資料,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補充學生的知識漏洞),講一講張繼落榜的小故事,使詩人的形象更加立體化,詩歌畫面感更加強烈。
最后通過朗讀法再次體會詩人的愁思。朗讀法是理解詩境最不可或缺、最基本的方法。陳壽在《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中寫道:“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崩首x法分三個層次:初讀,讀準詩句,讀通讀順;再讀,讀懂詩句,讀出韻味;三讀,讀出愁思,讀懂作者。通過反復誦讀詩句,理解詩句內(nèi)容,走進詩歌畫面,體會詩人情感。
教完《楓橋夜泊》后,不妨再拿出《山行》兩兩對比,學生自然會發(fā)現(xiàn),同樣寫秋,詩人的感情卻大相徑庭。再挑選兩首描寫秋意象的古詩——劉禹錫的《秋詞》和杜甫的《登高》(前兩句),課外拓展,比較閱讀,舉一反三,增加積累。
《淮南子·說山訓》有言:“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背酥旁碌某岚?,三年級的學生第一次和秋意象的古詩見面了。通過閱讀課堂的教學,希望孩子以后碰到某些特定意象時,比如“楓林”、“霜葉”、“霜滿天”……眼前出現(xiàn)的畫面是秋,一句知秋。同時,老師可以借助“朗讀法”、“聯(lián)想法”、“電教法”、“畫面想象法”、“資料引用法”等進行意境感悟,與或是“悲寂寥”,或是“勝春朝”的秋天相會,從而感知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入境、悟情、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