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德成 王漢苗
推己及人有恕道
□ 王德成 王漢苗
恕,乃推己及人之意,蘊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兩層含義。《說文解字》曰:“恕,仁也。從心,如聲?!倍斡癫媒忉屨f:為仁不外于恕,析言之則有別,渾言之則不別也。孟子云,“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認為盡力按恕道辦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儒家認為,恕乃為仁之方也,是立德之基,又是臨時應事之道,它代表的不僅僅是胸懷,還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的表現(xiàn)。
修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無論是儒家的“教”化、道家的“點”化還是佛家的“度”化,其終極追求都指向“修己安人”。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特別強調(diào)修身為立道之本。因而,孔門弟子經(jīng)常與孔子談?wù)摿⑸頌榈赖膯栴},孔子也往往根據(jù)弟子的不同品性與悟道程度給予不同的回答。當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時,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子貢利口巧辭,善于雄辯,還精通經(jīng)商之道,“家累千金”,不僅是孔子弟子中之首富,還在學問、外交、政事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時人中便有“子貢賢于孔子”之說。這樣一個人,難免會苛求他人、不善于設(shè)身處地了解他人,因而,孔子以“恕”字告知子貢,要其終身行之。然而,終身行恕,并非易事。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恕以修身呢?
首先,要求別人做到的事,自己先做到。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存在,總是處于這樣那樣的社會關(guān)系中,構(gòu)建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恕德是不可或缺的。我們都知道,人們總是喜歡以不同的標準來對待自己與他人:對己寬容、對人苛刻。這與恕的要求是相悖的,要做到恕,首先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即要求別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作為君子,首先應在君臣、父子、兄弟關(guān)系上做到推己及人,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事君、孝親、敬兄在前,卻要求自己的下屬、兒子、弟弟對自己盡義務(wù),這不是恕。只有明白了恕的這一要義,才算得上行為端正。恕道,是調(diào)節(jié)人我關(guān)系的道德規(guī)范。我們應該汲取先人智慧,在處理個人與他人關(guān)系時,跳出個人中心主義,不以自己的需要和看法為中心,將己心比他心,學會理解與尊重,學會寬容與忍耐,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先不做。只有把握了這兩點,我們才能構(gòu)建和睦的人際關(guān)系。
其次,不要強人所難。做人要有人情味,每個人都有不愿為之之事,因此修行恕道,還要在認識自我的基礎(chǔ)上,學會調(diào)整與運用自己的感受去觀察、體諒他人,做到順人情、遂人意,不強人所難。
《孔子家語·致思》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將要外出,恰遇下雨,因他的車子上無傘蓋,故弟子打算向卜商借傘蓋給老師用??鬃由钪飞虨槿撕芰邌?,就對弟子說:“吾聞與人交,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也?!睆倪@個故事可以看出,孔子很注意觀察人、體諒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做到換位思考,揚長避短,不強人所難,從而避免了不愉快的發(fā)生。
最后,放下恩怨,克己寬人。是非恩怨常是人生的羈絆,處理得當,相得益彰;處理不當,兩敗俱傷。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因恩怨帶來的悲慘結(jié)局是令人痛心的。因此,加強恕道修養(yǎng),在是非恩怨發(fā)生時,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努力做到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力求推己及人,就會化解是非恩怨,相得益彰。
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官場楷?!钡脑鴩J為,圣門教人,不外敬、恕二字,也由此構(gòu)建出他的克己之學。他告誡弟弟:“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今日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亦以盛氣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孫。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處人,則艱難少矣。”曾國藩以恕修身,從人情事態(tài)入手,深刻體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意蘊,在見人不是、憤怒之際,以恕平之,成為道德、文章兼收并蓄的“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儒家的“仁愛”與墨家所主導的“兼愛”,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突出愛的差等性,即“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也就是說,儒家認為,作為人之常情,人總是先親愛自己的雙親,由此推出親愛他人,最后將這種愛推廣到萬事萬物之上,這種由近及遠的“推”,其實就是恕,可見,仁與恕有著最為直接的關(guān)系。但古人也看到,由于社會地位的不同,人們由近推遠的能力、程度與影響是不同的,恰如陳淳在其《北溪字義》中所言:“在士人,只一門之內(nèi),應接無幾,其所推者有限。就有位者而言,則所推者大,而所及者甚廣。茍中天下而立,則所推者愈大?!?/p>
作為為政者,由恕而仁的方法,便在于推恩于民。也就是說,只要圣王能心懷恕道,以己度人,以情量人,真正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去看問題,就會感同身受,體會到百姓與自己是一樣的,他們有所惡,亦有所欲;他們惡饑寒、惡勞苦、惡哀乏;他們饑而欲食、寒而欲衣、勞而欲逸,認識到這些之后,就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將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看作一切政治措施的出發(fā)點,視百姓的所惡所欲為一切決策核心,視民心所向為真正的政績,構(gòu)建和諧的官民關(guān)系,促進社會健康蓬勃發(fā)展。
《尚書·五子之歌》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比嗣裼肋h是國家的根基,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永遠是黨員干部不可逾越的底線。因此,擺正為官的心態(tài)、找準為官之道的核心在于為政以德,俯下身子,了解民意,以恕推恩,堅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才能真正跳出“官本位”思想的藩籬,做到“心系民之憂”“權(quán)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孟子云:“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荀子亦云:“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古代圣賢之所以遠遠地超越一般人,沒有別的訣竅,只不過是他們以恕存心、善于推行好的行為于他人而已。這些為官的智慧,值得每一位黨員干部深思。
為政之要,在于得人?!墩f苑》第六卷記載了楚莊王絕纓的故事。楚莊王宴請君臣喝酒,一大臣趁蠟燭熄滅之際調(diào)戲莊王的美人,被美人扯下了帽纓。美人私下告知莊王,重新點上蠟燭,一看就知道是誰了。楚莊王卻說,我讓他們喝酒,醉后失禮是人之常情,怎么能為了要顯示婦人的貞潔而使臣子受辱呢?于是對群臣說:“今日與寡人飲,不絕冠纓者不歡。”于是群臣都扯掉帽纓,燃起蠟燭接著喝,盡歡而散。三年以后,在晉楚交戰(zhàn)中,“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奮,首卻敵,卒得勝之”。楚莊王很奇怪,一問才知道,原來他就是當年被扯下帽纓的那個大臣。此人不忘莊王當年不治罪之恩,定要為之肝腦涂地,沖鋒陷陣。正是楚莊王的容人之心,才得到了臣子們的擁護,楚國日漸強大,終成春秋五霸之一。
曹操之所以能成就一番霸業(yè),亦與之善用恕道得人有很大關(guān)系?!度龂尽の簳の涞奂o》記載,在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取得官渡之戰(zhàn)的勝利后,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其中發(fā)現(xiàn)了部分許縣的下屬和軍中的人與袁紹往來的信件,他沒有追究這些人,而是把書信全部燒掉,讓事情跟未發(fā)生一樣,致使一些人難以理解。其實,曹操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原因固然很多,但離不開他擁有恕道的情懷。因為曹操認識到,當時袁紹很強大,自己都難以預測成敗,何況眾人呢?因此,給自己留一條退路,也是情有可原的。正是這樣的胸襟與大氣,不計前嫌、善用恕道,終得人心,成就一方事業(yè)。
在現(xiàn)代社會,受多元價值觀的影響,人們在行為選擇上并沒有統(tǒng)一標準,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恕道精神,卻時刻警醒我們遇事反求諸己、平心而度。推己及人、換位思考,自然會生惻隱之心而知仁、羞惡之心而知義、辭讓之心而知禮、是非之心而知恥,從而指導我們在為人處事時,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王德成,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王漢苗,濟寧醫(yī)學院管理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山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J11WE0)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