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育方式影響成長
因地域不同和風俗差異,各國對孩子的教養(yǎng)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一個美國媽媽經(jīng)過一番調(diào)查,寫了一篇題為“世界上各種養(yǎng)育孩子的小事情”的文章。本文,我們就從中挑幾條看一看,了解一下國外孩子們的成長之路和咱們有何不同。
芬蘭的教育水平在世界上可是排得上號的,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評中,芬蘭的孩子經(jīng)常名列前茅。為什么芬蘭的孩子這么棒呢?有研究表明,芬蘭實施以自由學習為基礎(chǔ)的相對寬松教育。在芬蘭,孩子從7歲開始上小學,但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很短,需要孩子在課外自主學習,如果沒達到相應水平,學校一律不予升學。當然,如果你不想升學,愛怎么玩就怎么玩。
巴西人認為,照顧與管教孩子的責任不應僅由父母承擔,其他親人也應該幫忙。在巴西,孩子與祖父母、堂兄弟姐妹等親戚居住在同一屋檐下是很常見的事情。處在這樣一個文化背景中,父母不僅帶起孩子來輕松,有親人幫忙照看孩子,還能時不時地向親人請教和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這一認識,在地中海沿岸的希臘、意大利等國也很普遍。
在波利尼西亞,待小寶寶會走路以后,一般就會被交給比他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幫忙看管。該國人認為,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孩子之間的交流,還可以幫助孩子更快更好地茁壯成長。有報道稱,在波利尼西亞,老師們會教幼兒園的孩子如何哄小寶寶。或許,這就是該國的孩子比其他國家的同齡人更加獨立的原因吧。
有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西班牙的孩子是典型的夜貓子,很多人都要在晚上10點后才睡覺。西班牙人認為,孩子在晚上7點就睡覺是不好的,他們也有與大人一樣享受家庭夜晚時間的權(quán)利,這可以幫助孩子培養(yǎng)社會性。這一點,對每天早早被父母趕上床睡覺的你來說,是不是特別羨慕呢?
在丹麥,經(jīng)常能夠看到這樣的畫面:在氣溫零攝氏度以下的日子里,咖啡店外整齊地排列著乘坐著孩子的嬰兒車,孩子的父母卻坐在咖啡店內(nèi)喝茶聊天。該國的人們認為,與室外的空氣接觸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而餐廳等地方因人員混雜反而更不利于健康,因而,他們選擇把孩子放在嬰兒車內(nèi)并安置在店外。這樣的事在很多國家或地區(qū)是不被人們理解的,如果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美國,一對丹麥夫婦就被逮捕并受到懲罰。丹麥人的環(huán)保意識比較好,大概與這從小受到的環(huán)境熏陶有關(guān)吧。
在瑞典,人們普遍認為父母與孩子是平等的。也就是說,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在家中享有同等的權(quán)利,因此不應該僅由雙親來決定家中的重要事項,在做決定的時候,父母應當詢問并尊重孩子的意見。該國法律規(guī)定,孩子享有與父母相同的權(quán)力,禁止父母體罰孩子,體罰孩子的父母將會受到懲罰。當你被父母打的時候,有沒有特別想生在瑞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