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白
讓公眾對閱讀真正產生興趣
◎月白
閱讀無處不在,它是件比較隨意的事情,就像唐朝的李密一樣,趴在牛背上也能津津有味地閱讀《漢書》,而且讀得入迷。
閱讀誠然無處不在,但閱讀所能帶來的成效更無處不在。晉朝有個痛改前非的典范叫做周處,這個人從小橫行鄉(xiāng)里,鄉(xiāng)鄰將他與當地的南山猛虎和長橋惡蛟并稱為“三害”。周處發(fā)奮改過自新,就是從“折節(jié)讀書”開始。
對于官員而言,閱讀還可以避免出丑。張之洞55歲大壽時收到不少賀詞,其中以周錫恩的最為他所青睞,“大為激賞”到什么程度?來個客,張之洞“必引觀此屏”。誰知一個顯然是讀過不少書的機要文案說那篇東西眼熟,很像龔自珍的文字。張之洞翻檢龔自珍集,果然找到一篇《阮元年譜序》,“兩兩比對,則全抄龔文者三分之二,改易龔文者三分之一,而格調句法,與龔文無以異也”。張之洞感慨道:“周伯晉(錫恩字)欺我不讀書,我廣為延譽,使天下學人,同觀此文者,皆譏我不讀書,伯晉負我矣,文人無行奈何?!?/p>
張之洞27歲時就中了探花,被授翰林院編修,自云不讀書顯然是受騙之后的自嘲,但現(xiàn)代很多人恐怕是真不讀書了。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告訴我們,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6本。留心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幾年來的這個數字都是4本到5本之間波動。而與之相映但不成趣的是,韓國是11本,法國是20本,日本是40本。當然,我這是轉引的數字,不知道其中有沒有“崇洋媚外”的成分。1年365天,取最高值來平均,意味著73天也就是兩個半月才看一本書。賬可能不該這么算,加上網絡閱讀也算閱讀,不一定非得讀傳統(tǒng)的紙質書,但是這個數據還是忒可憐了些,畢竟像我這種不那么適應新媒體閱讀的,全國也還有好幾億人呢。因此我們應該強調如何讀書,突出讀書的方式方法,讓公眾對閱讀真正產生興趣。
當然,無論怎樣的外力推動,讀不讀書、讀多少書,完全在于個人的自覺和刻苦,自覺的程度同時決定了刻苦的程度。古人因為讀書有“頭懸梁,錐刺股”的,有“鑿壁偷光”的,有“囊螢映雪”的。當代有一些人看不出這層道理,在古人的行為上鉆牛角尖,嘲笑他們真是愚笨得可以,腦袋既然都耷拉到拿錐子扎大腿了,困成那個樣干脆就睡,硬撐著干什么呢?對這樣的所謂“新解”,甭跟他廢話,告訴他不要自以為比古人聰明足矣。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保热粑覀儼衍髯咏沂境龅臏\顯道理付諸實踐,會發(fā)現(xiàn)受益無窮。今人每視二十四史為典籍大山,以為讀了有多了不起,實際上瞿兌之先生早就說了:“能看畢二十四史殊不為難,然肯用此功者殊不多見?!毕胍幌?,中華書局的標點本二十四史,不過區(qū)區(qū)240余冊,還不算厚,讀一遍有何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