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佳杰
18世紀的英國詩人柯勒律治曾說過:“人人皆有詩性”。放到今天,其實是在說:每個人都能詩意地活著,每個人也都是潛在的文藝青年。
這幾年接觸了不少各行各業(yè)的優(yōu)秀人士,他們身上有著很多共性: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善于洞察、有創(chuàng)造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是:骨子里都很文藝。
可有一次飯桌上我問了幾個老同學,一提起“文藝青年”這幾個字,他們最先想到的是什么?結果蹦出來的是下面這幾個詞:窮嗶、矯情、無病呻吟、一股酸臭的氣息撲面而來……整個世界都在取笑文藝青年。
對文藝膚淺的理解是它變壞的開始。
上世紀90年代,是中國消費市場發(fā)生劇烈轉變的時代。中國人的消費傾向開始由物質主導變?yōu)槲幕鲗?。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生存得到基本的滿足后,人們便更多地把資產投向了文化、教育、娛樂類消費。
外國暢銷書、電影、唱片在中國越發(fā)普及,文藝青年們作為消費主體,催生出了一種看似小資的生活方式。讀村上春樹、米蘭·昆德拉、聽鄉(xiāng)村民謠、看地下演出、去大理麗江西藏洗滌心靈、愛單反愛繪畫愛手工愛生活……
不可否認的是,以上種種,起初都是良性的文化現象。但誰也沒有想到的是,文青們的一系列行為日后演變?yōu)榱艘环N刻板的、呆滯的符號。文藝成了偽飾的工具,也成了矯情者的通行證。他們不是愛讀書,只把書本作為炫耀的附屬品;他們不再對詩句抱以深層次的理解,只是喜歡沒事兒用它們呻吟幾句。
文藝本來是一場優(yōu)雅的反叛,但到他們那兒便成為一種諂媚,一種歸順。文藝青年也被順勢理解為一種被閹割了的精神隱疾,好像地球上所有的文青都必須是憂傷的小鎮(zhèn)青年,都要有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輕,都要有落寞的背影,失落的眼神。
至此,“文藝青年”這個詞,被徹底地標簽化了。文藝的初衷在于保持對美的知覺,建立獨立的精神世界,與俗事俗物保持距離。但刻板追求文藝的行為,反而落入了另一種俗套。
讓文藝青年飽受詬病的另一點,是“視金錢為糞土”的清高勁兒,仿佛錢就是骯臟的,一股銅臭。而在世人眼里,這種清高帶著股窮酸氣,還有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嫌疑。
賺錢的就不能文藝,文藝的就不能賺錢嗎?
我一高中同學是典型吃貨,就是喜歡全國菜地吃,寫寫美食日志,嘴饞起來恨不得把整個地球吞進胃里。她前幾天告訴我,她的公號粉絲已經過了10萬,也組織過好幾次線下的吃貨暴走團,被不少美食品牌邀約……她只是單純的愛吃,覺得有意思,從沒想過這也能成為一種事業(yè)。
安迪沃霍爾說:“在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成名15分鐘?!边@個預言在如今自媒體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在當下市場極度細分的時代,已經實現。
“微信之父”張小龍曾表示,產品經理永遠都應該是文藝青年,且需要博而不專的知識積累,包括美術、音樂、閱讀、攝影等文藝行為……因為文藝給人的影響是潛在的,看不見的。最文藝青年的羅永浩,做的手機是否好用褒貶不一,可他對細節(jié)追求到極致是公認的。
他說,文藝青年是那些對生活品質多一點追求的人。就是這種“多一點追求”將會作用于他未來的每一種決策與行為。它所產生的效益,并非及時可觸的。但是它一旦產生效益,便會呈指數級增長。
對文藝青年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因為他可以成為一名自身領域的輸出者、生產者,利用自己的經歷、積累、審美、趣味來創(chuàng)造價值。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