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山山+文莉莎
這是一組吃瓜群眾各階層的群像:從時間維度上看,有骨灰級的沙發(fā)黨、醬油黨和水軍,也有正當其時的點贊黨;從投入程度上看,有死忠粉,也有小粉紅;從話癆指數(shù)上看,萬能磚家居榜首,理中客、陰謀論患者、地圖炮則緊隨其后。
這也是一份自測指南,你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屬于哪一類或哪幾類的集合——有些類別是可以重合的,比如,你可以是點贊黨+沙發(fā)黨(這一組合恐怕膝蓋中槍的相當多),也可以是死忠粉+小粉紅+地圖炮。
點贊黨
這是社交網絡上數(shù)目最龐大、出現(xiàn)最頻繁、組成最復雜的一個群體。每個人的身邊都少不了“點贊黨”。2009年,F(xiàn)acebook引入點贊功能。不需要思考,也不用敲鍵盤,只要手指輕輕一擊,即可表示“喜歡”。微信朋友圈流行后,點贊在國內發(fā)揚光大,于是,含義豐富、常常語帶雙關的中文之外,又多了一種操作簡單、無需語言表達門檻且可反復、多場景使用的社交“神器”。
點贊黨可以粗略分為這幾類:真心贊黨(一般是現(xiàn)實生活中關系親密的家人、真朋友、好閨蜜、鐵哥們兒,發(fā)帖人開心,他們感同身受,發(fā)帖人的三觀,他們高度認同);馬屁贊黨(這一類往往折射的是現(xiàn)實世界里的利益關系,要么是上下級,要么是甲乙方,掌握話語權的人不管說什么都有特定的一群人點贊);禮貌贊黨(也稱路人贊黨,通常是彼此關系一般,為了保持聯(lián)系,以點贊表示“仍在關注你”,其實并不知道說什么或者根本懶得寫)。
每一個贊的背后都有一串潛臺詞,各懷心思的點贊黨交織,組成朋友圈,他們既是最真實的情緒表達者,也是關系最含混不清的“好友”——直接或曖昧,取決于對象是誰。多數(shù)時候,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黨中”,點贊之交如點頭之交,即便混了個臉熟,也常常想不起對方的名字。真朋友不僅在朋友圈,我們每個人卻都繞不開點贊黨,也避不開成為點贊黨。
醬油黨
按照作家馬伯庸的說法,現(xiàn)代人生活的文明規(guī)范,其實就八個字——“關我P事”和“關你P事”。醬油黨就是將“關我P事”這四字哲學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的一個群體:打醬油是一種態(tài)度,所謂“沉默的大多數(shù)”;打醬油是一種娛樂,“我就靜靜地看你們裝B”;打醬油更是一種境界,“寶寶心里都明白,但寶寶什么都不說”。
醬油黨源于2008年那位在鏡頭前說出“關我什么事,我是來打醬油的”的廣州小哥,他以此表達對“艷照門”風波的“非暴力不合作”態(tài)度。你們吵你們的,我只是路過,who cares——所以醬油黨又稱“路過黨”,身為普通人而不愿意被媒體裹挾,勇于拒絕無聊的信息,有種“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從容。而醬油黨的歷史淵源,甚至可以上溯到魏晉時期。那個時期的名士,隱逸山林,醉心清談,不問世事,不理俗事,可以說是最早的醬油黨。
因此,將小李子、村上春樹這些萬年陪跑者或者吳孟達、林雪這樣的萬年龍?zhí)追Q為“打醬油的”,并非貶義,而是贊賞他們并非那么熱切得到主流的肯定。身為醬油黨,根本不在乎自己能否站在舞臺的中心,成為萬眾矚目的對象,而應該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水軍
他們是網絡時代的托兒,在微信刷閱讀量,在微博刷話題榜,在豆瓣電影刷評分,在視頻網站刷觀看量,在直播平臺刷粉,有需求的地方,就有他們的存在。
在論壇時代,水軍發(fā)帖、回帖的公價是:發(fā)帖每條七毛起,回帖每條五毛。因此,水軍又稱“五毛”?,F(xiàn)在行情看漲,五毛錢已經做不了什么了,比如所謂“微博人氣維護定制套餐”,其中的“草根套餐”價格是2元/條,“明星套餐”則達到10元/條。當然,你也可以使用“僵尸粉”這樣的輔助技術手段,但這種純灌水的方式,畢竟不像手動轉發(fā)、評論那樣顯得有誠意——在微信朋友圈你還得“手動贊”呢。
當然,是人就難免會出錯,尤其在水軍這個勞動密集型行業(yè),疲勞操作的后果,就是難免走錯“片場”,收了一個名人的錢卻跑到另一個名人的地盤瞎嗶嗶。
為了區(qū)別于為推廣而被雇傭的營銷水軍,真粉絲會自稱“自來水”(這一說法最早是用來描述電影《戰(zhàn)狼》的真愛粉的),心甘情愿地參與刷屏,以便向別人“安利”自己喜歡的東西。這些“自來水”頗為自傲,相信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票房逆襲神話有他們的貢獻。但令他們沮喪的是,《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出品人自爆,為了宣傳建了幾個“自來水”公司,出了一百多篇軟文,看似真愛粉,其實是穿著真愛粉馬甲的真水軍。
小粉紅
他們堅信“我兔威武”(“我兔”即“我國”),是心懷大國夢并認為“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的群體,而其名稱“小粉紅”中的“小”,表明這是一個青年團體——成員多為90后。
“小粉紅”最早指晉江文學城網站的女性用戶,因為該網站配色為粉紅色。二次元青少年本來不關心政治,轉折發(fā)生在2008年,雪災、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讓這一代年輕人重新發(fā)現(xiàn)了“國家”、“民族”概念。他們用動漫思維演繹愛國之情,于是,種花家(指中華)、我兔等萌萌噠的表達出現(xiàn)了。在小粉紅的發(fā)源地晉江,以海外留學生和移民為代表的網友開始抱團,被稱為“晉江憂國少女團”或中性的“小粉紅”。
“晉江憂國少女團”表達愛國熱情的利器是美型和萌化(正如知乎用戶“解放者莫雷爾”所說,我兔就像《為龍》中的王耀,是個有血有肉的美好整體,值得“舍身以護”),到了2016年年初,愛國青年發(fā)起對臺口水仗、“帝吧”青年翻墻出征Facebook,武器則是表情包。至此,網絡愛國青年完成了最重要的集體亮相,他們也不分男女地被泛指為“小粉紅”。
知乎用戶“yolfilm”稱他們?yōu)椤斑€沒有變成‘廣場舞大媽的年輕人”,并指出,廣場舞大媽的四大特點——愛抱團;搶占地盤的戰(zhàn)斗力;動作整齊劃一;老娘跳舞,所有人都得聽老娘的音樂(看誰更大聲)——小粉紅全都具備。
理中客
理性、中立、客觀,這三個詞本是中性詞,也是正確的圍觀態(tài)度,然而,當它們組合成為“理中客”后,卻帶上了貶損意味——如果有人說你“理中客”,言下之意,是在說你“看似理性”、“看似中立”“看似客觀”。
有立場是對的,但如果因為自恃有立場而帶有“你們看到的都是表象而我談的才是本質”的心理優(yōu)越感,就難免惹人反感。假設一下這樣的場景:兩個人針鋒相對,誰都認為自己有理,此時你作為第三方出來打圓場,強調自己“對事不對人”,但大家對你并不買賬,認為你在避重就輕、轉移話題,其實更可惡。這大概就是理中客不被人待見的原因:錯不在于立場,而在于姿態(tài)——所謂“立身中正,左右皆敵”。你想打圓場討巧左右兩邊,會被打臉;你不想討好左右兩邊,認為真理在自己這邊,一樣被打臉。最可悲的是第三種情況:在需要站隊的時候,你其實舉棋不定,又不想惹麻煩,就挑了貌似不會出錯的理中客。這不是站隊,這是茍且。
于是這個陣營分裂為兩類:一類是不承認自己是理中客的真·理中客,一類則是自以為是理中客的偽·理中客。前者是真正的稀缺資源,后者則大有泛濫之勢,理性、中立、客觀這三大價值觀也因之污名化。一方面,“理中客”泛濫;另一方面,理性、中立、客觀嚴重缺席——這就是我們時代的吊詭。
萬能磚家
他們是所謂“專家”、“達人”“特約評論員”,不管什么領域什么話題,他們都能發(fā)表一番見解:上至國家大事、國際爭端、經濟走勢,下至情感、養(yǎng)生、家庭、教育,一面對鏡頭或錄音筆,他們就像自來水一樣滔滔不絕。
他們有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比如著名的董藩教授,經常發(fā)表諸如“未來北京房價會超過80萬元/平方米”的驚人言論;有的不過說些正確的廢話,比如CPI上漲被解釋為春節(jié)效應以及季節(jié)回暖農作物生長旺盛;有的純屬信口開河,比如張悟本的綠豆養(yǎng)生論忽悠了不少人——“專家”由此變成了“專門騙人家”,挨的“板磚”多了,就成了“磚家”。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0年做過一個關于專家的網絡調查,只有6.5%的人認為“專家是社會權威,值得信賴”,其他人要么認為專家言論只是一家之言,僅供參考(39.5%),要么認為專家言論需要根據(jù)情況判斷辨別(31.9%),還有20.4%的人干脆認為,專家言論根本不值得相信。專家為何變磚家?超過七成受訪者認為,原因一是專家為利益群體代言,二是“偽專家”泛濫。
確實,當一個人在評論國際政治的節(jié)目中能看到他,討論社會熱點問題的節(jié)目中也能看到他,解決家庭糾紛的節(jié)目中還能看到他,混成一個大熟臉,我們就該知道,他只是一個受歡迎的節(jié)目嘉賓,而不能把他當作專家。
地圖炮
這是一群習慣于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人。很多地方,他們并沒有去過,卻理所當然地給當?shù)睾彤數(shù)氐娜速N標簽;很多群體,他們并不了解,卻人云亦云或僅憑一次經驗甚至想象,就作出判斷:總之永遠身處歧視鏈條的最頂端就對了。
本質上,地圖炮所反映的是人類基于本能,對地域、年齡、性別、種族、國家、黨派等進行非理性分類,由此形成的刻板印象和固定臉譜。這種認識傾向并非現(xiàn)在才有,也并非中國特色。黔驢技窮、夜郎自大、杞人憂天、唯小人與女子難養(yǎng)、最毒婦人心等說法都是典型的地圖炮。而西方人眼中,對黑人、東方人、猶太人甚至斯拉夫人也都難免沒有偏見和揶揄。
通常,越是在文化不發(fā)達的時代和地區(qū),人們越傾向于用自然水土等擬物思維來總結不同人的特征?;ヂ?lián)網讓世界變小、地球變平,卻反而刺激出狂熱的地圖炮。他們相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只有自己能夠一針見血,似乎不地圖炮不過癮不解恨:90后都是自私鬼,做銷售的滿嘴謊話,娛樂圈都靠潛規(guī)則上位……他們不見得多么愛國愛家鄉(xiāng),可他的國他的家鄉(xiāng)只能由他自己來吐槽,其他人說什么都是錯,都必須反擊。
沙發(fā)黨
他們是不分白天與黑夜,時刻活躍于網絡世界的先鋒隊。從BBS到博客,從微博到視頻,從文字到動圖,這是一個伴隨互聯(lián)網發(fā)展,以最簡單、直接以及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參與互聯(lián)網各類議題,體現(xiàn)個人存在感的群體。
“沙發(fā)”的來源,流行的說法有兩種。第一種說法:第一個發(fā)帖的稱樓主,即first floor,簡稱lz;第一個回帖的稱second floor,簡稱sf,即沙發(fā)。第二種說法:一個新帖底下,第一個回帖的感嘆so fast,之后的新資源發(fā)出來都有人感嘆so fast,而沙發(fā)就是so fast的諧音。
在論壇時代,一個有趣且很長的首帖或者一個潛力帖,比如八卦或者吵架,蓋樓回帖往往成百上千,第一個回帖的無疑就像戲園子里的前排、比賽場上的黃金廣告位,隨后所有的追帖者、跟帖者都得從“沙發(fā)”路過,向它行注目禮,得到的關注率不亞于首帖本身。
在互聯(lián)網的語境里,“沙發(fā)”意味著一種秩序,“搶沙發(fā)”則是一種樂趣。為了搶第一,“沙發(fā)黨”每天泡在網上,緊跟熱點,挖掘冷門,正如中國式旅游的“到此一游”,無需多言,亦不必有立場,感興趣時“或坐或躺,慢慢欣賞”,不感興趣時,留下兩個字就走。至于為什么發(fā)言,針對什么發(fā)言,如何發(fā)言,都不重要——也許根本也不明白,重要的是“我是第一個”。
陰謀論患者
他們并非事件的當事人,也不是幕后黑手或者深喉,可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災難、體育還是八卦新聞,他們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并且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真相。他們相信,事情絕不是表面那么簡單,關鍵的是,有人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他們并非專家,有的甚至不懂英文,卻總表現(xiàn)出一種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以及全盤掌握世界格局和高級機密的手段。初級的陰謀論患者,或許只是持有對萬事萬物時刻保持警惕的防御型世界觀,他們不相信,也奉勸其他人不要相信,雖然說不清為什么,但總樂于四處釋放懷疑的病毒,比如,在一片贊美聲中,意味深長地來一句“你懂的”,待它在公眾心中生根發(fā)芽,自然生長。高級的陰謀論患者,已不滿足于放煙幕彈,他們早已先入為主地有了判斷和自己的故事版本,并樂此不疲地為此收集、拼湊、分析、解讀各種信息與材料,在他們的眼里,萬事萬物都可以有聯(lián)系、有因果,只要敢想并愿意相信。
每當有大事發(fā)生,他們的推理技能和表達欲望便自動上線。凡是重大體育比賽,必有人操作抽簽和打假球;凡是發(fā)生墜機、翻船、火車脫軌等重大災難,必有神秘財團因此受益;轉基因、貨幣戰(zhàn)爭甚至霧霾,都與境外勢力脫不了關系。陰謀論患者總是相信,精巧的設計和陰謀家無所不能,地球可以像一臺精密的機器被他們擺布并有條不紊地運轉。
死忠粉
這是一個不限性別和職業(yè)、跨越地域和年齡,以共同的信仰——愛豆自覺結成的聯(lián)盟。他們看似松散,實則組織性和戰(zhàn)斗力極強。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愛”——對自家愛豆無條件、無底線、無保留的愛。
身為死忠粉,爹媽的生日可以忘,愛豆的生日、星座、血型、身高、體重、喜歡什么、討厭什么、初戀是誰、與誰有心結……統(tǒng)統(tǒng)不能忘!雖然絕大多數(shù)時候,他們與愛豆之間隔著屏幕,但絲毫不妨礙他們YY:愛豆是歐巴、是老公、是孩子,是女神、是老婆、是小公舉;愛豆發(fā)劇照,必須評論,讓全世界都知道,我家老公好帥;愛豆發(fā)生活照,必須評論,讓其他愛豆的粉絲知道,瞧wuli愛豆多有品位!
身為死忠粉,自己可以英語考試不及格,但必須在電腦前等著午夜12:00搶購愛豆的英文歌;自己可以不吃早飯、不打車、不背LV,但必須攢錢給愛豆在紐約時代廣場登廣告;自己可以被罵,但絕對不允許愛豆被罵。
罵愛豆沒演技——那是嫉妒他顏值高;愛豆打人、劈腿、吸毒——人生誰能無過;愛豆結婚——一邊心碎一邊站CP;愛豆離婚——寶寶不哭,粉絲愛你一輩子。愛豆的前半生來不及參與,但粉了愛豆之后,愛豆便與自己的人生有了關系,為愛豆而活,為愛豆而戰(zhàn),一日為粉,終身不渝。 (《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