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辰
上世紀20年代之后,一批中國青年離開國門赴法、赴日學習藝術技法及理論,由此中國現(xiàn)代藝術史開始。這批青年當時或許只是為了追尋心中的藝術之夢,而一百年后從我們的視角進行梳理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先驅(qū)意識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藝術史的書寫。“現(xiàn)代性”“中國性”“融合性”成為了20世紀早期藝術史的主線,而他們的作品在歲月中不斷熠熠生輝,通過畫作,我們可以感知他們當時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生存狀態(tài),也可以歸納他們?yōu)椤胺喊屠枧伞薄R驗樵趯W術史上受到了肯定和認可,在21世紀的藝術品市場環(huán)境中,終究獲得當初就應屬于他們的輝煌。
常玉衡 量拍場等級的標尺
20世紀初的巴黎是世界藝術首都,不同民族、國籍的年輕藝術家,薈萃于蒙馬特高地與蒙帕拿斯,大膽挑戰(zhàn)學院派傳統(tǒng),掀起現(xiàn)代主義大潮。當時的藝壇伯樂皮爾·侯謝(Hebri-Pierre Roche),先后發(fā)掘了來自西班牙的畢卡索(palolo Picasso)、羅馬尼亞的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法國的杜象(Marcel Duchomp)等一眾大師,而在他的推薦當中,第一代旅法華人常玉,成為他所認定的中國代表。
終其一生,常玉在繪畫的主題上并未有太多的變化,大致可以歸納為瓶花、裸女以及動物等幾個系列。吳冠中在散文《說常玉》中回憶巴黎舊事,曾經(jīng)感嘆:“我覺得常玉自己就是盆景,巴黎花圃里的東方盆景?!被ɑ苤诔S瘢幸环N自傳性質(zhì);而常玉裸女畫的黑色線條大多都是一筆完成的,被譽為“中國的馬蒂斯”;在動物系列中,常玉對于馬尤為偏愛,他的父親早年也以畫馬聞名,而常玉的前妻瑪索·夏綠蒂·哈祖尼耶(Marcelle Chadotte Guyot de la Hardrouyere)也因為“瑪素”的發(fā)音近似于“馬”(Ma),使得Ma成為常玉當時對愛妻的昵稱。出生于1904年的瑪素,在1925年時因在大茅屋工作室修習素描而初識常玉,兩人同居交往三年后正式結婚,然而這段婚姻卻在1931年時因為瑪素懷疑常玉對她不忠而離異,1943年瑪素再嫁,然而常玉卻終生未曾再婚。
常玉油畫作品的拍賣多出現(xiàn)在港臺地區(qū),在北京、上海、浙江拍賣中偶有亮相,2000年到2011年,有82件作品在拍場中出現(xiàn),成交率高達82%,并創(chuàng)造了71億元的交易總額。在2011年春、秋大拍就有13件常玉的油畫作品出現(xiàn)在拍賣中,而且在誠軒、匡時、保利都有驕人的表現(xiàn)。尤其在2011年春拍中,創(chuàng)造了常玉單季最高交易額139405640元(RMB),其中他上世紀50年代創(chuàng)造的《五裸女》成為迄今為止的最高個人紀錄。宏觀上,常玉的油畫作品價格除了在2008年和2009年出現(xiàn)下滑以外,總體處于上揚態(tài)勢,2011年至今更是進入到了長期的“常玉熱”中。
與油畫相比,常玉的國畫行情略顯遜色,自2004年常玉的國畫作品出現(xiàn)在香港佳士得,迄今共百余件作品參加拍賣,成交率基本維持在80%左右。而且最初的常玉作品多出現(xiàn)于港臺地區(qū),2011年之后中國內(nèi)地拍行也開始增加常玉作品的上拍數(shù)量,一定程度上,常玉作品是衡量拍賣行等級的標尺之一。
潘玉良 可流通畫作相當稀有
潘玉良1921年赴法國留學,她與常玉在藝術風貌上有相似之處,但藝術風格上又受到野獸派影響。她的作品在呈現(xiàn)出淡淡的憂傷和女性情懷的同時,又充溢著對命運的抗爭和對愛情、藝術的渴望和追求,潘玉良大量的人體畫和自畫像在中國近現(xiàn)代油畫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潘玉良的4900余件作品由安徽省博物院收藏,17件交由中國美術館收藏,25件由中央美術學院收藏,社會上流通的很少。
自2002年起,她的作品在大大小小的拍賣行中現(xiàn)身,自2000年至今約有80件油畫作品、40件國畫作品參加拍賣。潘玉良的作品曾經(jīng)在2005年達到一個小高峰,其后有回落態(tài)勢。直至2010年和2011年,其油畫作品雖然上拍數(shù)量不多,但100%成交。2014年保利香港春拍中的《窗邊的裸女》創(chuàng)造了她個人最高拍品紀錄,但由于社會流通數(shù)量有限,每年在拍場上的數(shù)量并不穩(wěn)定和多見。
目前潘玉良藏于該館的作品有4000余件,作品集中于1930年代至1970年代期間創(chuàng)作,其中油畫361幅,國畫351幅,素描3982幅,還有少量的版畫與雕塑等。潘玉良家屬手中繼承有21件;目前上海美術館收藏1幅《花果》靜物油畫;臺北市立美術館則收藏有1幅人物油畫,2幅彩墨畫。而在國外典藏部分,潘玉良油畫、雕塑被巴黎市政府收購的有16件、法國教育部收藏的有3件;法國國家教育博物館收藏其水粉畫一張;巴黎賽努奇博物館收藏有5件。由于多數(shù)集中于博物館收藏,一般市場上出現(xiàn)潘玉良作品的機會其實不多,最早一批在20年前由臺北的畫廊白海外引進,后來拍賣公司零星引入,據(jù)估算,目前可流通的油畫估計不超過50幅。由于潘玉良可流通畫作的作品實在稀有,但市場又有相當大的需求,有不肖業(yè)者竟把腦筋動到偽作上去,其中以油畫偽作最常見。在1990年代中期之后,市場開始看到潘玉良的油畫偽作,描繪的主題、構圖多是抄襲畫冊上博物館的收藏。
吳大羽 上升空間巨大
吳大羽是現(xiàn)代抽象繪畫的拓荒者,多位享譽海內(nèi)外的現(xiàn)代主義大師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趙春翔等人,都出于吳大羽門墻。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吳大羽創(chuàng)作了堪與西方同時代藝術大師媲美的大量抽象藝術作品,追求藝術的純真和感情的純美表現(xiàn),構建了自己完整的藝術體系,以一個人的美術史,填補了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上一段長時間的空白,同步呼應著西方抽象表現(xiàn)主義運動。他和俄國的康定斯基、馬列維奇、瑞士的保羅克利、美國的波洛克、馬克羅斯科等藝術大師一樣,是世界現(xiàn)代抽象藝術的開拓者之一,為世界美術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吳大羽的作品基本集中在他離世前的10年,這十年是他創(chuàng)作的高峰,創(chuàng)作了《彩韻》系列、《無題》系列等。他的作品市場主要是在港臺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存世油畫作品僅有110余幅,市場流通的是30幅50幅之間。
據(jù)雅昌藝術市場監(jiān)測中心統(tǒng)計,吳大羽從2002年夏季至今,共上拍100次,成交率為87%。對此,中國嘉德油畫部高級業(yè)務經(jīng)理李艷鋒認為,由于吳大羽作品流通數(shù)量少,所以國內(nèi)藏家對吳大羽的藝術了解不多,很多藏家沒有積極地參與進來。也有眾多行家認為吳大羽作品的價格和他的藝術地位遠遠是不匹配的,但他的上升空間很大。
2015年,北京保利推出了吳大羽專題,博物館典藏級油畫作品《春在》(1978)、罕見大尺幅蠟彩畫《家園》以及小尺幅蠟彩共14件拍品全部成交。香港蘇富比2015年秋拍中,也曾推出吳大羽專題,5件作品中成交4件,成交額達870萬元,香港蘇富比現(xiàn)代亞洲藝術部專家表示:“我們從2012年便開始推吳大羽,并以吳大羽的作品做封面,當年便創(chuàng)下了其作品的最高紀錄,自此以后,吳大羽市場表現(xiàn)一直不錯?!?/p>
最早拍賣其作品的香港蘇富比和香港佳士得一直占主導地位,占市場總量的384。內(nèi)地的拍行也在這幾年迎頭趕上,中國嘉德、北京保利、上海天衡和北京誠軒四家推出吳大羽拍品達10件以上,其他拍行的數(shù)量少于三、四件。
趙無極和朱德群 行情看漲的抽象主義雙雄
1949年以前,趙無極的作品仍然不脫離具象繪畫,在1950年初期所創(chuàng)作之作品已是東方寫意的抽象繪畫。
從21世紀初期的趙無極作品拍賣市場分析,香港市場在蘇富比和佳士得的聯(lián)手之下,擁有44.1%的市場占有率,臺灣地區(qū)拍賣占有17.14,當時據(jù)了解不少是臺灣收藏家跨海競標,而臺灣的拍賣會也有香港收藏家電話競標參與,可以想見趙無極畫作在港臺所受到的重視。港臺兩地的華人西畫市場向來蓬勃,而趙無極的畫一直具有指標意義,所以不論中國前衛(wèi)藝術搶攻市場版圖,趙無極每年的交易量仍然持續(xù)上揚,未被當代浪潮所撼動。2013年趙無極作品引來高峰期,在其作品成交額的榜單中,2013年的市場表現(xiàn)可圈可點,數(shù)幅作品超越7000萬港元關口,但從2013年之后,市場回歸冷靜,近3年成交率和成交額都維持高位,但天價拍品鮮有流出。
英國倫敦是趙無極的第三大市場所在地,達到14.14的市場占有率。趙無極于1964年入籍法國,又是德高望重的法蘭西院士,在法國市場占有率也有11.8之多,尤其該地的紙上作品交易熱絡,因此使得法國巴黎成為趙無極在各交易筆數(shù)中居各地之冠。從1950年代起,趙無極在美國一直有代理畫廊的合作,因此在美國東西岸各有不少收藏家,隨著趙無極的畫作行情上漲,因此也屢見當?shù)嘏馁u會有征集他的畫作。
中國市場雖然對趙無極的高知名度很感興趣,對于抽象繪畫卻比較有距離感,因此目前的市場占有率僅有7.5%。
畫家朱德群專事抽象繪畫的創(chuàng)作,其成就突出,1997年成為首位當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身院士的華裔。與趙無極一樣,朱德群亦師從林風眠,繪畫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意境,色彩典雅而富于韻律變化,充滿詩意,在法國被譽為“把東方藝術細膩與西方繪畫的濃烈融匯得最成功的畫家”。
2010年3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朱德群回顧展”是該館近十年來最有價值的抽象藝術展之一。與其他留法藝術家略有不同的是,朱德群遲至1955年才從臺灣赴法國,這可能也導致他在大陸的影響力擴散過程更為特殊。在朱德群的所有作品中,油畫自然占據(jù)著主要地位,而且屬于大宗。
從2000年至今,朱德群總共有400余件油畫作品上拍,90%的高成交率,驚人的數(shù)量保障了良好的市場流通性。在2012、2013年迎來市場高峰期之后,現(xiàn)階段的朱德群作品基本可以在1000萬-2000萬的成交區(qū)間,今年上半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朱德群的《第312號》作品取得了4044萬港元成交的佳績,可能為市場提振一些信心。
中國現(xiàn)代畫的先驅(qū)和大師們,在繪畫中不斷地探尋現(xiàn)代性和中國性,講中西方的藝術技藝相融合,呈現(xiàn)出具象畫派和抽象畫派的多維面貌。在當時的早期大師中,如常玉、潘玉良等,他們的作品并沒有受到市場的關注,而當藝術發(fā)生沉淀之后,便可逐漸回歸到正常的價值區(qū)間之內(nèi),而上世紀40年代的大師們,他們的探索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將中國現(xiàn)代美術推向了另一個高峰期和探索期。直至今日,中國現(xiàn)代美術的進程依然再繼續(xù),而價值的判斷和確定依然圍繞著學術史在推進,真正的藝術,時間會給你答案。 (編輯/陳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