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瑯華
向馬連良求票
◎ 童瑯華
馬連良先生是京劇老生泰斗。我自小喜愛京劇,有幸先后看過馬先生的《借東風》《秦香蓮》《官渡之戰(zhàn)》等。幾十年前,馬先生在舞臺上演出,光彩照人,我至今對此記憶猶新,特別是1962年5月10日晚看他演出《淮河營》時的情景。
1962年4月下旬,為了慶祝父親50歲生日,我們兩兄弟(當時我在清華大學教書,弟弟在北航讀書)邀請父親來北京,陪他看了杜近芳主演的京劇《謝瑤環(huán)》,玩了北海、天壇、頤和園、故宮和天安門,還去吃了羊肉泡饃。父親很滿意,唯一的遺憾就是沒看到馬先生的演出。
我與弟弟反復(fù)商量,覺得這心愿太難實現(xiàn)了:馬先生不是經(jīng)常演出,即使有演出,戲票也很難買到——那時購票者往往要自帶衣被在票院門口過夜。萬般無奈之下,我想寫一封信給馬先生,求他幫忙買票。弟弟聽后搖頭否決:“馬先生這樣的大師不可能張羅此等小事?!蔽易灾M淮?,但總感覺應(yīng)該一試,于是提筆寫了一封信,大體內(nèi)容是:我們一家是“馬派”迷,家中珍藏有馬先生民國18年灌制的培開公司出品的《大紅袍》《清官冊》和百代公司出品的《武家坡》《四郎探母》等大批唱片。為了慶祝父親的50大壽,我們特地把父親接到北京,遺憾的是他沒看到馬先生的演出,我懇請馬先生幫忙買三張票,以滿足父親的心愿。
不承想5月2日我回到清華園宿舍時,辦公桌上赫然有一封北京京劇團的來信。我迅速拆開一看,問題解決了!是馬先生之子馬崇恩代先生回的信,表示一來得遇我們一家知音感到榮幸,二來5月10日馬先生在長安戲院演出,持此信到票房取票即可……我真是太高興了!
那天演出的是馬派名劇《淮河營》,我們的座位在第三排中間。父親狠狠地過了一次癮,心滿意足地回家。
那天去取票時,我請求票房茹先生允許我將信保留,以作紀念。風風雨雨半個世紀過去了,我一直珍藏著此信,視之為無價之寶。
(摘自《揚子晚報》 圖/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