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征
我們?nèi)グ菰L馬連良先生的女兒馬曉曼女士,她在東四附近的寓所里對我們講述了一段她父親的難忘往事。
1966年6月,現(xiàn)代戲正在熱乎勁兒上,馬連良不甘心落在別的同行后頭,徑直到了臺基廠中共北京市委辦公樓,找第一書記彭真同志,也沒有什么其他事,就是想爭個現(xiàn)代戲的角亮亮相。
第一書記是了解馬連良的,他親切地聽完馬連良的請求,表示一定滿足他的愿望。后來他在《杜鵑山》中飾了配角,了結了一樁心事。
轉眼到了8月,平地起風,戲園子封了,馬連良的四合院里進了紅衛(wèi)兵。馬連良本來膽小,一見腰扎四指寬牛皮武裝帶的小伙子小姑娘,冷汗不知不覺地淌下來。
抄家開始了。靜心而論,紅衛(wèi)兵也并非牛魔王,大多數(shù)是乘秩序大亂的時節(jié)過過往日里所處階層過不上的癮?!榜R連良出來!”一隊紅衛(wèi)兵站在四合院中央?yún)柭暫鸬馈?/p>
馬連良低著頭,手捂胸口走出北房?!疤痤^來!”又一聲嚴厲命令。
馬連良顫巍巍地抬起有些蒼老的頭顱。
“就這姿勢,別動。”對方又喊,然后爆發(fā)出真誠的笑聲:“我們不打你,就是平時老聽人說有個名人叫馬連良,今天來看看你是什么長相。”
又是一陣哄笑。
馬連良心里一顫,他知道現(xiàn)在全亂了套。連前些日子找過的第一書記都被人打倒了,人家是九死一生的老革命,都跟扒拉土坷垃一樣扒拉開了,何況自己是個1951年才從香港返回首都的人。
雖說沒挨打,可最珍貴的錄音帶被紅衛(wèi)兵翻了出來。他心里發(fā)堵,但他沒有哭的念頭,只是呆呆地坐著。
劇團對馬連良還是親切的,有人提出家里越來越不安全,讓他去劇團避一避大有惡化跡象的抄家打人風頭。馬連良同意了劇團的主意,隨同事來到劇團。劇團對這位老團長的照顧,讓馬連良度過了人生最后一段平靜的日子。
轉眼間秋風送爽,繼后肅殺入冬,市面上隨冬天來到消停了不少,火爆勁頭消了幾成。
于是,女兒接馬連良回家去住??吹搅?路公共汽車,他把皮帽子往額頭上壓了壓,生怕被人認出來。
下了車,父女雙雙走到民族文化宮邊上,馬連良遙遙望著那座小院落,心中又犯開了嘀咕,那里還有沒有等著自己的紅衛(wèi)兵和戰(zhàn)斗隊之類的人呢?要是有,還真不敢進去。
“你先回家看看,要是沒有外人,看準了再回來告訴我。”他在民族文化宮的鐵柵欄邊上站住,認真地囑咐女兒曉曼,聲音微微顫抖。
曉曼匆匆去了回來,說:“爸,回去吧,沒有什么事。不過,您有點準備,前院讓紅衛(wèi)兵當成聯(lián)絡站了?!?/p>
馬連良聽了一怔,前院駐了紅衛(wèi)兵,對于他來說太可怕了。“走吧,爸,別怕他們。”女兒攙著他,悄悄地從前院閃進,夫人剛要招呼,馬連良連亡擺手制止,然后坐在窗臺下的小板凳上。就這樣,一直到天黑,馬連良才松口氣。
馬連良上床歇息,可心里卻不踏實,一丁點兒響動都會使他出一身冷汗。
大約到了午夜時分,突然一陣急驟的敲門聲,嚇得全家人都醒了。馬連良根本沒睡著,他覺得整個身體被這陣敲門聲震碎了。
“別動,我去看看?!瘪R夫人說,“誰呀?”
“前院的紅衛(wèi)兵,借個鍋煮點兒元宵。”敲門人不耐煩地催促著。
鍋借走,馬連良受驚嚇昏了過去。
前院的紅衛(wèi)兵還把大院的門上了鎖。
馬連良的大女兒哭著央求,總算把大門打開了。
馬連良被送到阜外醫(yī)院,因為他有個女兒在醫(yī)院工作。院方一看是馬連良,不敢給他看病,馬上打電話請示上級:“馬連良來醫(yī)院,要求搶救?!?/p>
“等一下,我們再請示請示?!鄙霞壣厦孢€有上級。
不過,總算很快反饋回來:馬上搶救。
在阜外醫(yī)院醫(yī)生們的全力搶救下,老人又緩緩睜開了雙眼。
“我要出院。”馬連良極少得病,他對病房不適應,第一句話就是要出院。
“住院比家里安全。再者呢,醫(yī)生說不妨借這個機會全面查一下?!瘪R夫人對丈夫說。
他是敬重夫人的,覺得眼下可以接受的方案只有這個了,一天一天地挨日子,挨到頭算罷。于是,緩緩地點了點頭同意了。
醫(yī)生當中不乏馬派崇拜者,盡管大氣候不太妙,可他們還是精心治療,打算第二天為老人全面體檢,然后根據(jù)診斷再認真治療,以這種方式盡票友之誼。
這一夜,馬連良睡得很踏實。從抄家風開始到今天,這是破天荒第一次大夢沉沉。翌日,護士來為馬連良驗血,當針頭對準靜脈血管熟練地扎進去的同時,馬連良“哎喲”一聲,頭軟軟地歪向一邊,臉變了顏色。
1966年12月16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先生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心血管栓塞奪去了馬連良先生才華橫溢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