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英玲,玄 姬
(1.黑龍江工業(yè)學院,黑龍江 雞西 158100; 2.雞西市第一中學,黑龍江 雞西 158100)
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學作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及創(chuàng)作傾向研究
鄭英玲1,玄 姬2
(1.黑龍江工業(yè)學院,黑龍江 雞西 158100; 2.雞西市第一中學,黑龍江 雞西 158100)
近年來,人們在不斷地關注北大荒文學,越來越認識到北大荒文學的價值。那么緣何這一普通的文學現(xiàn)象具有如此獨特的藝術魅力,且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筆者暫從一個方面對此問題進行探究,即這一時期作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及創(chuàng)作傾向——獨特的開荒經歷、人生體驗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它的思想意向和藝術特征直接受創(chuàng)作動機的牽制,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以期對北大荒文學的進一步研究盡一點微薄之力。
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學;創(chuàng)作動機;創(chuàng)作傾向
“北大荒文學”是一個帶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并且具有文學流派性質的概念。它是伴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對北方荒原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產生并成長在這片廣袤而肥沃的黑土地上的文學;它記錄了一代人對北大荒開發(fā)建設的艱苦過程,也向人們展示了北大荒神奇、壯麗的自然景觀,開拓了國人對荒原的審美認識,使北大荒文學具有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一直以來人們對北大荒文學的研究就在進行著,尤其是在當下,隨著我國文學藝術領域地域性文學意識的不斷覺醒與深化,黑龍江省文藝界、學術界,就“北大荒文學風格”“北大荒文學美學特征”“黑水詩派”“北部文學”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人們再次關注北大荒文學、喜愛北大荒文學,那么,北大荒作家的創(chuàng)造力何以久盛不衰?筆者認為北大荒文學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影響力與其第一次北大荒文學的繁榮期所打下的堅實基礎是分不開的,即1958——1966年的北大荒文學。那么,此時的北大荒作家的創(chuàng)作出于何種動機,又有怎樣的創(chuàng)作傾向,才能促使作家們創(chuàng)作出這一獨特的文學作品?本文就此問題做一探究。
藝術創(chuàng)作的動機,“不純粹是個人的、心理的;而是社會的,并且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也是非個人的。它們既來自環(huán)境,也來自藝術家獨特的人格。藝術家的人格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教養(yǎng)、趣味和風尚的烙印,打上了他所處的時代的經濟、政治和宗教制度的烙印,有時甚至打上了他本國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的烙印?!边@就是說,藝術動機的生成,不僅僅取決于藝術家的人格因素,環(huán)境中各種復雜的因素也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動機生成的重要原因。北大荒作家是特殊歷史和時代環(huán)境的產物,他們既是作家又是北大荒的建設者,因此,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對他們創(chuàng)作動機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1.獨特的開荒經歷和人生體驗
任何文學創(chuàng)作都是以作家的個體生命體驗為基礎,去展現(xiàn)作家感受、認知和想象的世界、人生。離開了個體的生命體驗,藝術家就不會產生藝術體驗,藝術品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因此優(yōu)秀的藝術品就不會產生。而經歷的豐富性與體驗的深刻性往往又形成作家強烈的寫作欲求。 北大荒作家經歷了轟轟烈烈的北大荒建設,在開荒拓土的建設中體味了世間的人生百態(tài)和酸甜苦辣。1958年春天,我軍十萬轉業(yè)官兵響應黨的號召,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聚到北大荒,墾區(qū)從此進入了一個大開發(fā)、大建設的新時期。這些轉業(yè)官兵們用他們在戰(zhàn)場上敢打敢拼、無所畏懼的精神開發(fā)建設北大荒的同時,也被自己這種行為所感動。他們在業(yè)余時間創(chuàng)作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還成立了文工隊、文工團,并且創(chuàng)辦了《北大荒文藝》《北大倉文藝》《北大荒畫報》等文藝刊物,“北大荒文學”的旗號正式出現(xiàn)在文壇上。同時,一批被錯劃為“右派”的文人,如丁玲、艾青、聶紺弩、丁聰、吳祖光、李景波、尹瘦石、梁南等,在蒙受不白之冤的同時,仍筆耕不輟地為北大荒文學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形成了北大荒文學藝術事業(yè)的一支獨特的力量。
可以說無論是業(yè)余作家、軍旅作家還是丁玲等知名作家,這段親身經歷的開荒拓土的建設生活,深深影響了他們的思想與價值觀,對他們的創(chuàng)作而言,這種經歷的確使他們成為“得天獨厚的一代”。北大荒作家對北大荒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體驗、感悟,構成了他們創(chuàng)作的心理基點和話語基礎,他們的整個創(chuàng)作都與這種經歷和體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既是拓荒者,又是創(chuàng)作者,這是北大荒文學萌芽階段創(chuàng)作隊伍的一大特色。如果沒有北大荒的經歷與體驗,就沒有1959年張惟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第一書記上馬記》、1962年林予的長篇小說《雁飛塞北》,鐘濤的長篇小說《大甸風云》,50年代后期的電影《老兵新傳》的問世等等,他們所表現(xiàn)的都是中國軍人征服荒原創(chuàng)建農場的文學作品?!瑯?,我們可以列舉很多例子,但是只是想說明一點,即正是因為北大荒開荒的經歷己經成為北大荒作家生命之舟的一部分,開荒建設的生活體驗已經深深地潛入北大荒作家的心底,所以形成了作家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求,成為他們不斷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因此他們的情感也更真實,帶有鮮明的主觀傾向。創(chuàng)作是對生存意義的不懈追求、探索,創(chuàng)作是對歷史存在的心靈徹悟。創(chuàng)作者必須深入到人類生活的歷史之中,感悟生命、反思生命的意義,然后,才能創(chuàng)作出生命化的藝術品。北大荒開荒的特殊經歷成為北大荒作家們獨有的精神資源,并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反復咀嚼,正是基于這種史無前例的特殊運動以及在運動中體現(xiàn)出的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才使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了歷史的依附點。
總之,北大荒作家經歷了屬于“這一代人”的不可重復的拓荒生活,形成了由于祖國的建設,而帶來墾荒者的理想追求,這些都成為他們進行創(chuàng)作的題材內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著他們的創(chuàng)作,并由此形成了他們獨有的“北大荒視角”。所以說北大荒作家的創(chuàng)作在某種程度上是他們的內在欲求和需要,是他們人生經歷和生活體驗的表達與升華。
2.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北大荒作家們無論是專業(yè)的還是業(yè)余的,他們都以創(chuàng)作出北大荒人的作品視為自己的職責。當時未開墾的北大荒和正在開墾中的北大荒的條件是極其艱苦的,但他們都能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生活中的困難,堅持寫作,有的還要一邊寫作一邊勞作。這一切都緣于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首先是時代的召喚。建國之初百廢待興,人民當家作了主人,精神面貌為之一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美好藍圖等待著人們去描繪;其次源于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使他們把對理想的實現(xiàn)建立在真實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生產實踐上。他們感覺自身的歷史責任重大,一方面要開荒搞建設,另一方面更應該將這種建設的過程及建設過程中人們的精神風貌記錄下來。
像鐘濤:1958年3月隨同十萬轉業(yè)官兵轉業(yè)北大荒。曾在八五○農場當農工,搞荒地踏查工作。11月調《北大荒文藝》編輯部,先后創(chuàng)作了《荒野里響起號角聲》《第一個主人》等短篇小說、散文作品。60年代初,他在負責八五二農場史的撰寫工作的同時,帶職體驗生活,擔任了生產隊副隊長職務,并醞釀、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初醒的北大荒》。1964年刊于《收獲》雜志,改名為《大甸風云》。還有長篇小說《千重浪》,中篇小說集《悠悠黑龍江》《光明屯紀事》,短篇小說《維納斯的命運》等,為墾區(qū)文學創(chuàng)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像平青:平青是墾區(qū)卓有成就的一位散文家,于1958年春來到北大荒,曾在牡丹江農墾局《農墾報》任副刊編輯。他不只是對北大荒的開發(fā)建設中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北大荒人戰(zhàn)天斗地的英雄氣概有著深刻的體會和了解,而且對北大荒有著一種真摯的愛。正因為這樣,他決心用散文這種文學體裁,將這塊土地上發(fā)生的一切,告訴讀者。他認為這是作家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許多散文都是他蜷縮在一鋪土炕上或是去農場采訪時住在窗戶透風的招待所里寫成的。
像丁玲:1957年遭到不公正的批判后于1958年7月來到北大荒。先后在湯原農場、寶泉嶺農場參加勞動。散文《初到密山》是她到北大荒后第一篇紀實散文。文中記述了她被打成“右派”時的心情,以及帶著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來到北大荒受到王震將軍接見的經過。從一個側面看到了一位作家在蒙受不白之冤之時,那種坦蕩胸懷和樂觀精神以及對文學事業(yè)執(zhí)著的追求。
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學的作家們可以說都是這樣在艱苦、簡陋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作出一篇篇佳作,它們記錄了歷史,記錄了拓荒者們的拓荒經歷,歌頌了拓荒者的無畏精神,給中國文學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可以說北大荒文學的產生和發(fā)展都是北大荒作家們高度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使然。
1.拓荒生活的敘述
北大荒文學是一種拓荒文學。北大荒作家們用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向世人呈現(xiàn)了一幅北大荒建設者們真實的拓荒生活畫卷。如,林予的《雁飛塞北》取材于1956年鐵道兵和1958年十萬轉業(yè)官兵開發(fā)荒原雁窩島、建設農場的生活原型。小說以生動的藝術形象,在相當巨大的規(guī)模上表現(xiàn)了20世紀50年代末期,十萬轉業(yè)官兵開發(fā)北大荒的宏偉藍圖,反映了他們戰(zhàn)天斗地的英雄氣概,謳歌了他們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豐功偉績。小說所反映的轉業(yè)官兵開發(fā)孤島的斗爭生活,真切動人,催人奮進;描繪的自然風光,神奇壯麗,令人神往。這部小說的成功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第一次在小說創(chuàng)作領域里,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有獻身精神和開拓意識的創(chuàng)業(yè)者的藝術形象,為我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物畫廊增添了異彩??梢哉f林予創(chuàng)作的這部長篇小說,既是一曲開拓者的贊歌,也是創(chuàng)業(yè)者艱苦斗爭歷程的壯麗畫卷。在作品中,著力刻畫了張興華、羅海民、任光明等人物形象,還刻畫了幾個老一輩拓荒者的形象,如王開富和李破靴子,使讀者看到了北大荒人開發(fā)建設北大荒的過程。
張惟的中篇小說《第一書記上馬記》創(chuàng)作于20世紀50年代末期,描寫的是1959年十萬轉業(yè)官兵來到北大荒開荒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是墾區(qū)第一部現(xiàn)實主義力作,它為北大荒文學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作品通過對某農場第八生產隊圍繞興修水利和制定生產指標所展開的兩種思想、兩種作風相斗爭的描寫,贊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鞭撻了當時出現(xiàn)的浮夸風。在作品中,王宏德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主要人物。小說展現(xiàn)了拓荒者敢想敢干、勇于拼搏的精神,也展現(xiàn)了他們獻身創(chuàng)業(yè)的博大情懷,是一曲拓荒者的贊歌。
林青的散文集《冰凌花》是以書信的形式,抒情的文筆,展示了北大荒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和北大荒人寬廣的胸懷以及無所畏懼的品德,甘于奉獻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作品在描寫北大荒風景的同時,還有具體事例的記述,生動的故事的描寫,它猶如一本濃縮的北大荒創(chuàng)業(yè)史,讓人撫今思昔,更覺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
可以說無論是專業(yè)的還是業(yè)余的北大荒作家們,在參加墾荒運動的過程中被墾荒者的行為所感動,他們以不同的文學形式:或小說,或詩歌,或散文,或報告文學,或劇本等,記述著墾荒者的拓荒生活,表達著他們內心的對墾荒者的崇敬之情,記錄了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所以說從總體看來,這一時期的北大荒文學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作傾向是同一的,都是展現(xiàn)北大荒的神奇的自然風光及北大荒人的拓荒生活。
2.英雄主義理念的再現(xiàn)
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學作為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學有其特殊性: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悅使全國上下都沉浸在濃郁的理想主義氛圍中,所以具有鼓舞作用的革命理想主義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指導思想。它倡導的舍棄自我、為社會為全民幸福而奮斗犧牲的精神理念成為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導精神。在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學中,革命理想主義以激昂的愛國情操、堅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犧牲精神作為其鮮明的特征。具體表現(xiàn)則是社會理想以人生理想的實現(xiàn)為基礎,人生理想的實現(xiàn)依賴社會理想的支持,個人和社會融為一體。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全國人民情緒高漲,積極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中,1958年十萬轉業(yè)官兵響應黨的號召,積極投身到新的農業(yè)戰(zhàn)斗中來,所以轉業(yè)官兵的熱火朝天的農業(yè)建設及其無畏、無私的干勁是當時北大荒建設中最常見、最普通、最感人的場景,也因此此時的北大荒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表現(xiàn)的就是轉業(yè)官兵在這種艱苦環(huán)境中的勞作及其體現(xiàn)出的無私奉獻的英雄主義精神。文學作品中通過塑造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表現(xiàn)其崇高完美的人性品格、對理想信仰的堅定不移和不懈追求。 如《雁飛塞北》中的張興華是作者刻畫的一個正面人物,他英勇、堅毅、無私,有膽量、有闖勁,敢想敢干,遇到困難時積極想辦法,他永遠將求實精神和革命熱情結合在一起,他永遠相信人定勝天,他有時也顯得很莽撞,但他也時刻反省自己,以更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他永遠是一個黨派給他干什么工作,他都會全心全意地去做的,至于具體的職務,他是從來也不計較的 ,所以當楊海東讓他去“啃”大雁島這塊硬骨頭時,他毅然地答應了,因此在他的領導下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最終大雁島第一年的開荒取得了勝利?!兜谝粫浬像R記》中的王宏德是八隊的指導員,在興修水利的工地上不知疲倦地指導著隊員作業(yè),在他的帶領下八隊的工作進度一直是領先的,但是此時九隊出現(xiàn)了以欺騙的手段虛報的情況,并且分場黨委書記居進責成王宏德要趕上九隊,王宏德以對黨的忠誠和信任,堅決抵制了居進的壓力,雖然為此被撤職了,但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始終相信黨會正確處理這件事,會揭露這種浮夸不實的行為,并嚴厲打擊,最終在王宏德的堅持下浮夸的行為受到了嚴厲的處分。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學就是一方面描寫了拓荒場景,另一方面通過開荒建設塑造了眾多英雄形象,這些英雄形象成為其革命理想主義的載體,他們以對革命理想信念的堅守和實踐,以及面對艱難困境的樂觀精神和昂揚斗志,為革命事業(yè)的獻身和犧牲,成為革命理想主義精神的化身。同時,北大荒文學的革命理想主義正是通過這些純潔、完美的英雄形象得以形象而具體地闡釋出來。 總之,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學所塑造的拓荒建設英雄都具有一種堅定的革命理想主義信念,正是這種信念鼓舞著他們不畏犧牲、不懼痛苦,任何困難都愿意去克服,并隨時準備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yè)獻出一切。
綜上,正是因為這一時期北大荒文學作家的獨特的開荒經歷、人生體驗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才有了這具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的,展示了神奇、壯麗的北大荒自然景觀的,開拓了國人對荒原的審美認識的北大荒文學。對中國當代文學藝術的發(fā)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黑龍江文學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楊治經,楊詩糧,彭放,等.北大荒文學藝術[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
[2]何青志.東北文學五十年(1949——1999)[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李長虹. “東北作家群”小說的文化精神[D].吉林大學,2007.
[4]孫時彬.關于“北大荒文學”相關問題的思考[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7(5).
[5]劉樹聲.東北作家與北大荒文學風格[J].文藝評論,1985(4).
[6]文立祥.試論“北大荒文學風格” [J].文藝評論,1985(3).
Class No.:I206.7 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Creative Motivation and Tendency of Writers in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Literature From 1958 to 1966
Zheng Yingling, Xuan Ji
(1.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xi, Heilongjiang 158100, China;2.No.1 Middle School, Jixi, Heilongjiang 158100,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Literature has been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and the value of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Literature has been recogniz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 Why dose this literary phenomenon have unique charm? We try to find out the answer of those problems mention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writer's creative motivation and tendency . The thought intention an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y literary works are directly influenced by the creative motivation of the writers .We studied the literary phenomenon to further understand nature of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Literature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Literature.
from 1958 to 1966; creative motivation; creative tendency;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Literature
鄭英玲,碩士,講師,黑龍江工業(yè)學院。 玄姬,中學一級,雞西市第一中學。
雞西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學研究”(編號:2017JSK040)成果。
1672-6758(2017)07-0118-4
I206.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