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麗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釋“丹襜”
尹秀麗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丹襜”一詞見于唐五代時期的墓志中,前人并沒有作詳細的解釋。在這里從詞源角度對“丹襜”的詞義進行考證,認為“襜”通“幨”,“丹襜”和《全唐詩》中常見的“彤襜”意思相同,都指赤色的車帷。
丹襜;詞源;釋義
“丹襜”一詞多出現(xiàn)在墓志、詩詞等典雅詩文中,在《全唐文補遺·(第一輯)大周朝議大夫使持節(jié)伊州諸軍事伊州刺使,上柱國衡府君墓志銘并序》中就有“萬戶千門,資徼巡之寄。丹襜皂冕,信風教之原”的句子,對“丹襜”一詞的釋義,在辭書中并沒有找到,我們根據(jù)“丹襜”的使用情況,從詞源角度來加以考釋。
1.“襜”的本義
“襜”最早見于《詩·小雅·采綠》“終朝采藍,不盈一襜”,毛傳注為:“衣蔽前謂之襜”。郭璞注為:“今之蔽膝”。這句的意思是采摘藍草一早晨,兜起衣前圍裙還盛不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襜”最初指系在衣服前面的圍裙,也可用來指長衣。在文獻中還有襜褕、襜衣、錦襜、貂襜等,其中“襜”都有長衣這個意思。
2.“襜”的本義構(gòu)詞情況
(1)構(gòu)成名詞
自漢以后的文獻中常見“襜褕”一詞。“襜褕”指古代的直裾,為男女通用的非正朝之服,寬大而長。例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元朔三年,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宮,不敬?!彼抉R貞《索隱》解釋為:“襜,尺占反。褕音逾。謂非正朝衣,若婦人服也。”這句指的是武安侯田蚡穿著寬大的衣服謁見皇帝,這種既沒有圍裳遮蔽,又沒有曲裾遮掩的服裝在漢武帝眼里,當然被認為是“不敬”之物了。文獻中對襜褕的記載還有很多,例如,《漢書·雋不疑傳》:“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黃犢車,建黃旐,衣黃襜褕,著黃冒,詣北闕,自謂衛(wèi)太子。”《漢書·何并傳》:“林卿迫窘,乃令奴冠其冠被其襜褕自代。”張衡《四愁詩》中:“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側(cè)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碧拼畎椎?《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鷓鴣者》一詩中:“披君貂襜褕,對君白玉壺?!鼻宕ω镜摹冻鹩ⅰ芬辉娪校骸爸杏幸b褕擁獨騎,落日黃沙萬馬跡?!备鶕?jù)詩句意思,我們也能看出“襜褕”一詞有寬大的長衣之意。
“襜衣”一詞在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中出現(xiàn)過,如:“男則繞腰絡腋,橫巾右袒。女乃襜衣下垂,通肩摠覆?!边@兩句是把看見的男女衣著作對比,形成駢句。意思是男子的衣著都是繞腰纏到腋下,橫著佩巾袒露出右面的身軀;女子都是長衣垂下來,把肩都覆蓋了。
“貂襜”一詞在文獻中也有使用,這里指貂皮制的衣服,不僅僅有上文中“貂襜褕”那種情況,例如唐代皮日休《奉和魯望秋日遣懷次韻》:“向陽裁白帢,終歲憶貂襜?!?/p>
(2)構(gòu)成形容詞
“襜”還可重疊使用,比喻盛裝的樣子。漢代劉向《說苑·雜言》:“子路盛服而見孔子??鬃釉唬骸?,是襜襜者何也?’”向宗魯校證引盧文弨曰:“‘襜襜’,《荀子·子道篇》作‘裾裾’?!薄段倪x·司馬相如<長門賦>》:“飄風回而起閨兮,舉帷幄之襜襜?!崩钌谱ⅲ骸啊冻o》曰‘裳襜襜以含風。’王逸注為:‘襜襜,搖貌?!边@一詞義我們可以從“襜”的本意引申得到,因“襜”指長衣,寬而長的衣服穿上自然飄動,顯得很有聲勢。唐代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韻》一詩有:“碧幢油葉葉,紅旆火襜襜?!?宋代孫光憲《浣溪沙》一詞有:“風遞殘香出繡簾,團窠金鳳舞襜襜,落花微雨恨相兼?!笨梢钥闯觯@里的“襜”作形容詞用,表示衣服整齊、飄動有致的樣子。
文獻中常見“襜如”一詞便取此意。例如,《論語·鄉(xiāng)黨》:“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焙侮碳庖嵭唬骸耙咀笕俗笃涫郑居胰擞移涫?,一俛一仰,故衣前后則襜如也?!敝祆浼ⅲ骸耙b,整貌?!卞X穆新解:“襜如,整貌。衣裳擺動而不亂也?!蹦敲催@句話的意思是在向左右兩邊的人作揖的時候,一俯一仰,衣服擺動不亂。文獻中的記載還很多,例如《舊唐書·劉子玄傳》:“且衣裾廣袖,襜如翼如,鳴珮行組,鏘鏘奕奕?!彼未醢彩端蛯O正之序》:“嗚呼!子觀今之世,圓冠峨如,大裙襜如,生而堯言,起而舜趨,不以孟韓之心為心者,果異眾人乎?”清代梅曾亮《<李蘊山時義>序》:“追憶先生貌在氣溫,進趨襜如,終日言不見戲謔,不愧先輩成德。”
1.“襜”的引申義
“襜”還指車帷,古時馬車四周的布簾?!逗鬂h書·劉盆子傳》:“乘軒車大馬,赤屏泥,絳襜絡?!崩钯t注:“襜,帷也;車上施帷以屏蔽者?!币驗椤耙b”的本義是“衣蔽前”,由詞義引申路徑中的“由個別到一般”可以看出,這里遮蔽物由衣服泛化到也具有遮蔽功能的布簾,人的前襟也泛化到馬車的四周。“襜”作為車帷的意思進一步發(fā)展,泛化到指物體四周的布簾。例如襜幄,即帷幄,室內(nèi)懸掛的帷幔,《新序·雜事五》:“不出襜幄,而知天下者,以有賢左右也?!痹倨┤鐚m襜,本指宮帷,后來也借指嬪妃。清代洪昇《長生殿·聞樂》:“待將天上樂,授宮襜,密召芳魂入彩蟾?!边@句話的意思是將天上的樂曲授予嬪妃,秘密召集進入月宮來賞曲。
2.“襜”的引申義構(gòu)詞情況
(1)構(gòu)成名詞
文獻中“襜”作為車帷這一義項的詞語的記錄也有很多,大多是雙音節(jié)詞,詞性為名詞。如車襜、襜帷、錦襜、長襜、丹襜、彤襜等?!逗鬂h書·蔡茂傳》附郭賀:“敕行部去襜帷,使百姓見其容服。”后來也用“襜帷”借指車駕。例如唐代王勃《滕王閣序》:“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边@句話指的是都督閻公,享有崇高的名望,遠道來到洪州坐鎮(zhèn),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駕車赴任途中在此暫留。清代黃景仁《重過青陽》一詩:“車襜卷朝日,遙見九子山。”“錦襜”一詞也很常見,在前蜀毛文錫《甘州遍》一詞中:“金鞍白馬,雕弓寶劍,紅纓錦襜出長秋?!绷硗膺€有宋代辛棄疾《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一詞:“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痹凇缎绿茣だ钗祩鳌芬灿校骸笆?,懿宗成安國祠,賜寶坐二,度高二丈……前被繡囊錦襜,珍麗精絕?!痹谶@里就是指錦制的帷幕或者錦韉?!耙b”作為鞍韉的意思文獻中還有記載,例如唐代曹唐《病馬五首呈鄭校書章三吳十五先輩》:“長襜敢辭紅錦重,舊韁寧畏紫絲蟠?!逼渲小伴L襜”和“舊韁”對舉,都是名詞的形式,這句的意思是病馬身披的鞍韉都不敢承擔紅色絹布的貴重,系的韁繩也恐怕有紫色絲線的盤結(jié)。表現(xiàn)了病馬及其卑微可憐的狀態(tài)。
(2)“丹襜”與“彤襜”
對于“丹”,《廣雅·釋器》:丹,赤也?!秶Z·吳語》: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韋昭注:丹,彤也。有丹書,指朱書或赤色的花紋,南朝梁蕭統(tǒng)《殿賦》:“雕丹文于檐際,鏤華形以列羅。”《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其中有鳥焉,狀如山雞而長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鸰鸚?!钡ば?,赤誠的心,阮籍《詠懷》:“丹心失恩澤,重德喪所宜。”
因為“襜”有車帷的意思,那么“丹襜”的意思就可能是“赤色的車帷”。因為“丹襜”一詞在文獻中記載得并不多,除了開篇在《全唐文》中那句,我們還查找到三句,分別是:《后周庾信趙廣墓志銘》“袞衣頻露,丹襜亟卷”;唐代韋莊《冬日長安感志寄獻虢州崔郎中二十韻》:“宅后綠波棲畫鹢,馬前紅袖簇丹襜”;《福建通志》臺灣府—清“間俗殊方竟未厭,忽教放繂轉(zhuǎn)丹襜。天南水起山窮處,瑯嶠云從馬首瞻”。那么我們也不能輕易得出它的意思。
根據(jù)訓詁學的異文求證,我們可以把“丹襜”和“彤襜”對應起來研究。因為“彤襜”一詞在《全唐詩》中很常見,彤幨亦作“彤襜”。例如,唐代李頎《送東陽王太守》:彤襜問風俗,明主寄惸嫠。唐代王昌齡《酬鴻臚裴主簿雨后睢陽北樓見贈之作》:問禮侍彤襜,題詩訪茅屋。唐代劉長卿《奉送裴員外赴上都》:彤襜江上遠,萬里詔書催。唐代劉長卿《奉餞元侍郎加豫章采訪兼賜章服》:花對彤襜發(fā),霜和白雪操。唐代李白《宣城九日聞崔侍御與宇文太守游敬亭》:彤襜雙白鹿,賓從何輝赫。唐代白居易《喜錢左丞再除華州,以詩伸賀》:彤襜經(jīng)宿到,絳帳及春開。唐代白居易《和楊六尚書喜兩弟漢公轉(zhuǎn)吳興,魯士賜章服,命賓開宴,用慶恩榮,賦長句見示》:朱紱寵光新照地,彤襜喜氣遠凌云。唐代許渾《陪鄭史君泛舟晚歸》:平橋低皂蓋,曲岸轉(zhuǎn)彤襜。唐代韋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僭侈彤襜亂,喧呼繡鬢攘。
我們進一步分析“彤”,《說文·丹部》:“彤,丹飾也?!薄队衿さげ俊罚骸巴嗌??!薄稘h語大字典》中對彤的解釋有用紅色涂飾器物和赤紅色。有彤車、彤庭、彤帷等。彤車為朱漆車、王侯之乘?!妒酚洝の宓郾炯o》: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稘h語大字典》中的解釋:彤庭為漢代宮廷,因以朱漆涂飾故稱。漢代班固《西都賦》:于是玄墀扣砌,玉階彤庭。彤帷為漢代刺使出行用的車帷,唐代崔湜《尋拜襄州刺史,春日赴襄陽途中言志》:彤幃荷新寵,朱黻蒙舊榮。
并且《漢語大字典》解釋“彤襜”為“赤色車帷”。例如:唐代皇甫冉《送崔使君赴壽州》一詩:“列郡專城分國憂,彤幨皂蓋古諸侯?!彼未醢彩端蜏喼葜沃G議》一詩:“班春回紺幰,問俗卷彤襜?!鼻宕茖O華《恕堂再次前韻見贈復次韻答之》:“知君仍世自鼎貴,朱輪十乘張彤幨?!币沧鳌靶幸b”。車行時所掛的帷帳。唐代盧綸《送張調(diào)參軍侍從歸覲荊南因寄長林司空十四曙》一詩:“玉勒侍行襜,郗超未有髯?!泵鞔鷱埦啊讹w丸記·客途感慨》:“掛行幨,躡嶠穿云……指日到秦川。”從而我們就能夠得出“丹襜”與“彤襜”一樣,都有“赤色車帷”之意。
在《后漢書·劉盆子傳》中有類似一句:“明帝南巡狩,善其治,賜三公服,去襜露冕,使百姓見之,以彰有德?!币馑际敲鞯勰涎驳臅r候去掉車上紅色的帷幕,露出帽子,來讓百姓看見他的容貌,彰顯他的德行。其中“去襜露冕”和“丹襜皂冕”相近,正好符合我們分析后得出的詞義。
通過分析“襜”字本義和引申義,以及對“襜”字構(gòu)詞的考證,我們知道“彤襜”和“丹襜”意思相同,都是指赤色的車帷,也符合文獻中的記載。
[1]吳剛主編.全唐文補遺[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2]郭在貽.訓詁學[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黑維強.釋“落構(gòu)”[J].甘肅高師學報,2012(6).
Class No.:H039 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Word Danchan
Yin Xiuli
(School of Liberal Ar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China)
The Chinese word “丹襜” was found in the epitaph of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and the predecessors did not make a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 We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the Chinese word “丹襜”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ymolog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Chinese word “襜”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Chinese word “幨”. The meaning of “丹襜”in Chinese is the same as that of “彤襜”used in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ang Poems and the two words both refers to the red car curtains in Chinese.
Chinese word “丹襜”; etymology; interpretation
尹秀麗,在讀碩士,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
1672-6758(2017)07-0150-3
H03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