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輝
(皖西學院 文化與傳媒學院,安徽 六安237012)
民俗造型藝術傳播的特殊性探析
熊輝
(皖西學院 文化與傳媒學院,安徽 六安237012)
民俗造型藝術傳播要素由主體與客體兩個部分組成。傳播主體是其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管理者、廣大民眾與消費者。傳播主體的特殊性是底層大眾在傳播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集體性、自發(fā)性、傳承性與審美性。作為傳播客體的訊息與媒介呈現(xiàn)出社會生產(chǎn)性、生活化與客觀化的特征。在傳播活動中民俗造型藝術傳播要素的特殊性,正印證了瓦爾特·本雅明重要的藝術理論,即經(jīng)驗與體驗的二分法,它是當下民俗造型藝術傳播中的兩種互為補充的傳播方式。
民俗;造型藝術;傳播要素;傳播方式;特殊性
民俗造型藝術中的“民”指的是民間、民眾,“俗”,《說文解字》曰:“俗者,習也”。“俗”是相對于“雅”而言的?!八^俗是下層百姓效法自然的風俗、承襲高尚的習慣性行為,是發(fā)生在社會群體中的文化現(xiàn)象?!盵1]民俗藝術一般可分為言語藝術、表演藝術、造型藝術等三種類型。民俗造型藝術一般是指民間藝人結合民俗文化有目的的生產(chǎn)創(chuàng)造活動或過程。潘魯生先生指出:“民藝的分類大致為三個方面:藝術性的、民俗性的、生活性的。”[2]32偏向于藝術性的民俗造型藝術應包含剪紙、玩偶、皮影、年畫、泥塑、面塑、陶藝、刺繡、紙扎、印染、根雕、木雕、農(nóng)具、廚具、家具、彩燈、樂器、草編、竹編、石雕刻等。
民俗造型藝術大多既是民間生產(chǎn)勞動的直接產(chǎn)物,又是日常生活中精神寄托的載體,習俗性、藝術性、地域性、傳承性、集體性、生活化、程式化是它們共同的特征。民俗造型藝術的傳承過程也是傳播的過程,在傳播活動中民俗造型藝術既是訊息,又是傳播媒介,有的還是傳播方式。因此,民俗造型藝術傳播的形態(tài)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俗造型藝術生產(chǎn)與傳播過程中的社會文化屬性。
民俗藝術學者陶思炎先生在論及民俗藝術的“主體論”時,認為民俗造型藝術的主體是指創(chuàng)作者、享用者、傳播者及其管理者、經(jīng)營者、消費者和廣大受眾[1]。主體論強調人在民俗造型藝術傳播中的主導作用,人成為是民俗造型藝術傳播的信源,并包含了傳播的兩大核心要素,即傳播者與接受者,這二者在民俗造型藝術傳播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傳播者的特殊性
民俗造型藝術的傳播者是指創(chuàng)作民俗造型作品的民間藝人及其管理者與經(jīng)營者。民俗造型藝術作品的博物館、儲藏館等是民俗造型藝術的二次傳播者。具體而言,作為民俗造型藝術傳播者的民間藝人還可細分為原初性傳播者,即創(chuàng)作者與參與者[3]。如陜北安塞的剪花娘子庫淑蘭,河北省蔚縣剪紙前輩王老賞等,他們構成了民俗藝術傳播的信源,是民俗剪紙造型藝術傳播活動的起點。傳播者除了民間藝人之外,還有民俗造型藝術的學徒,他們是中國傳統(tǒng)技藝傳承關系的基礎。學徒是民俗造型藝術中的特殊傳播者,也是原初性傳播者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與民俗造型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共同構成了民俗造型藝術的傳播基礎。當前,我國正推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制度,這種古老的學徒制技藝傳播關系,為民俗造型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獨立生存發(fā)展的空間。正是得益于這種古老的師徒關系,諸如徽州木雕、綿竹年畫、阜陽程式剪紙等民俗造型藝術才能夠延續(xù)至今。民俗造型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與學徒之間的技藝傳承活動,是民俗造型藝術初始的傳播活動。
民俗造型藝術的二次傳播者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博物館、儲藏館為主的各類展示管理機構,如各地政府的文化局、宣傳部門等;另一類是民俗造型藝術作品的經(jīng)營者與管理者。前者屬于被動的傳播者,后者屬于主動的傳播者,二者協(xié)作共同成為民俗造型藝術二次傳播者的角色。二次傳播屬于普及性傳播,它為民俗造型藝術的發(fā)展鋪墊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受眾的特殊性
民俗造型藝術受眾的特殊性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民俗造型藝術傳播活動的主體;二是具有主觀能動的角色轉換屬性。民俗造型藝術的受眾是傳播活動中接受環(huán)節(jié)的主體,它包括民俗藝術作品的消費者、鑒賞者[4]25。消費者是民俗造型藝術作品的享受者,他們以民俗文化獨特的審美視角品味民俗造型藝術之美,從而獲得獨特的審美愉悅體驗。作為消費者的受眾因個人喜好、受教育程度及知識背景等不同,逐漸成為一個個受眾團體,即特殊的受眾群體,如民間自發(fā)組織的民俗藝術沙龍或愛好者協(xié)會等,他們成為民俗造型藝術傳播的固定受眾群,并在當今的大眾傳播時代產(chǎn)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作為鑒賞者的受眾,他們大多以專業(yè)的眼光,運用民俗造型藝術理論或技藝的知識欣賞、研究、點評作品,并在此基礎上成為一種專業(yè)的接受者。如中國民俗藝術協(xié)會、安徽民間工藝美術協(xié)會等專業(yè)性組織的會員,他們作為鑒賞型受眾成為專業(yè)的受眾群體,并在傳播活動中擔負起民俗造型藝術傳承與研究的重要責任。
民俗造型藝術受眾的特殊性還表現(xiàn)為主觀能動的角色轉換屬性。民俗造型藝術的主要受眾群體是人。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區(qū)別于動物的屬性是其主觀能動性,這在民俗造型藝術傳播活動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在民俗造型藝術傳播活動中,傳統(tǒng)技藝的學徒是專業(yè)的受眾,虔誠的接受者,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由受眾逐漸轉換為民俗造型藝術的傳播者。如四川省瀘州油紙傘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已經(jīng)傳承了六代人,從第一代傳承人許紹楷到第六代傳承人畢六福,他們首先是原初性傳播者,其次,畢六福作為晚輩相對于先輩的師傅,又是專業(yè)的受眾群體,原先傳播者的角色又轉換為受眾角色。簡而言之,作為傳播者的師傅與作為學徒的受眾在一定時間內(nèi)形成一種角色循環(huán)的轉換關系。這是民俗造型藝術中傳播者與受眾共有的特殊性,它反映了人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主觀能動性,并構成了民俗造型藝術傳承的保障關系。
(三)民俗造型藝術傳播主體的特征
民俗造型藝術傳播主體的特征是指傳播者與受眾在一定階段的傳播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集體性、自發(fā)性、傳承性、審美性等特征。
集體性是民俗造型藝術傳播主體的核心特征。民俗造型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或者二次傳播者并不是某一個個體,而是一個群體組織,他們是民俗造型藝術的創(chuàng)作藝人群體,如民間剪紙藝術并不是由某一兩個藝人所創(chuàng)造的,而是一群創(chuàng)作者歷經(jīng)數(shù)輩努力的結果。傳播者的集體性突出地表現(xiàn)在民俗造型藝術創(chuàng)作的集體性特征上,真正意義上的原初性傳播者是民俗造型藝術創(chuàng)作的無形集體。同理,民俗造型藝術傳播的受眾也是一個龐大的集體,民俗造型藝術傳播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傳承,不同層面的受眾呈現(xiàn)出一種集體性的趨勢。
自發(fā)性是指民俗造型藝術的傳播者與接受者在傳播活動中進行傳播或接受的行為都是自發(fā)的。如河南省朱仙鎮(zhèn)的民俗年畫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初衷都源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的一種風俗。在春節(jié)習俗中,年畫創(chuàng)作者是自發(fā)的行為,而接受年畫的受眾或者消費者也是自發(fā)的行為。這種自發(fā)性在不同品類的民俗造型藝術傳播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它源于傳播者與接受者共同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與民俗觀念。
傳承性是指在民俗造型藝術誕生之初,民間大眾將其作為一門生存的手藝。百姓常念叨的一句俗話是“技藝在手,吃喝不愁”,這真實反映了技藝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民俗造型藝術最早多以實用性的面貌出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如木刻、扎染、刺繡、編織等都是一門生存手藝。民間藝人將手藝傳承下去,既體現(xiàn)了他們對手藝的感情,又體現(xiàn)了民眾社會生活的根本需求。民間常見的民俗技藝傳承多為父傳子的形式,構成一種既是師徒又是父子的特殊社會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民俗造型藝術的傳承性特征??傮w而言,民俗造型藝術傳播主體的傳承性特征本質上是人在社會生活中求生存的一種能動性反映。
人作為民俗造型藝術傳播的主體,對美的事物的追求與向往是人類精神的客觀需求。民俗造型藝術傳播主體的審美性特征分為兩個方面:其一,作為傳播者的民間藝人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有意識地追求作品的形式美、造型美、色彩美,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浸入了他們的特殊審美情感。如皖西民間剪紙藝人方軍化在他的剪紙作品中常加入書法、詩詞、印刻等元素,體現(xiàn)了他對民間剪紙創(chuàng)作的文人情懷。其二,作為廣大受眾的群體,他們一方面作為消費者享受民俗造型藝術帶來的輕松愉悅的藝術氛圍,另一方面作為鑒賞者,他們對民俗造型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提出了更專業(yè)的審美需求,如江蘇省無錫市的惠山泥人大阿福的造型、色彩、神態(tài)、表情等,正是運用了民俗造型藝術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與程式化的形式語言,才構成惠山泥人民俗造型藝術審美特性的基礎。
(四)訊息的特殊性
傳播要素中的訊息是指由一組相互關聯(lián)的有意義的符號組成,并能夠表達某種完整意義的信息[5]49。民俗造型藝術的訊息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民間大眾生產(chǎn)生活方式所形成的各種特定的習俗,以及它在民間土壤中所積淀形成的民俗造型藝術生產(chǎn)傳承的文化環(huán)境。如陜北與隴中民俗剪紙造型藝術中常見的“抓髻娃娃”剪紙,兩地的剪紙形式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其表達的意義是一致的,都是象征著生命之神,贊美人類繁衍之神,它是“母系氏族社會女性生殖崇拜的一種原始的巫術文化遺存”[6]16。這種生殖崇拜和巫術文化與隴中一帶流傳的女媧造人的故事共同構成當?shù)靥赜械拿袼孜幕??!白偻尥蕖奔艏堅诿袼自煨退囆g中代表著生命與生殖崇拜的意義,寓意生命在民間生產(chǎn)生活中的重要性。這類剪紙是一連串地域文化與民俗巫術文化的符號表現(xiàn)。正因為“意義不在場才需要符號”的補充[7]148,民間大眾對生命與生殖之神的崇拜與祈盼需要“抓髻娃娃”這樣的生命符號給予表征。另一方面,民俗造型藝術傳播的訊息是復雜的、即時的、互動的。在廣大民眾的社會生活中,民俗造型藝術傳播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民俗造型藝術的原初性傳播主體之間的傳播活動,如早期的民俗造型藝術傳播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更偏向一種父傳子、子傳孫的家族式傳承活動,即民俗造型藝術常作為一門生存的手藝而出現(xiàn)。因此,這類民俗造型藝術傳播的訊息是復雜的,它既是底層民眾的一種生產(chǎn)生活方式,又是民眾社會生活的一種精神信仰或寄托,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這種民俗造型藝術的訊息還可以理解為兩輩人之間的情感紐帶。早期民俗造型藝術傳播的訊息呈現(xiàn)出即時與互動的特點,因為傳播活動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生產(chǎn)或交流活動。這種技藝傳授過程是長期的、即時互動的傳播過程,并且也充滿了訊息的復雜性。其二,民俗造型藝術傳播的訊息在現(xiàn)代大眾傳播中呈現(xiàn)出多元化、單向性、強制性的特征。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視,民俗造型藝術活動及作品充斥著廣大受眾的視野。訊息通過報紙、電視傳遞給不同層次、不同地域的讀者或觀眾,無論他們是否理解民俗造型藝術,隨著傳播活動的結束,其傳播影響也逐漸減弱。在現(xiàn)代大眾傳播中,受眾沒有選擇權,也不能即時反饋與互動,它雖然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內(nèi)容,但是也反映了民俗造型藝術在大眾傳播中的“失語”。各種媒體追求廣度的宣傳造成單向性、強制性的傳播效果,即便是在博物館或者民俗造型藝術博覽會的現(xiàn)場,這種展示性傳播也是徒勞的。因為廣大民眾或消費者并不能與民俗造型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保持即時的互動交流,更不能理解民俗造型藝術作品生產(chǎn)制作的背景或文化,而這些恰恰是傳播與理解民俗造型藝術最重要的訊息。因此,民俗造型藝術展覽或儲藏實質上也是一種單向性的傳播活動。
(五)媒介的特殊性
藝術傳播學者陳鳴將藝術傳播媒介分為兩類:“一類是文本媒介,即藝術作品中承載和顯示審美訊息的文本介質。另一類是傳媒媒介,是指藝術作品公共傳遞介質,由傳播載體及傳播介質組成?!盵4]30民俗造型藝術傳播屬于藝術傳播中的特殊部分,它的傳播媒介的特殊性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民俗造型藝術的作品。“它是民俗造型藝術傳播的第二客體,并長期根植于民間文化的土壤中?!盵8]它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是一代代民俗藝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即民俗造型藝術作品的所有者是廣大民間藝人集體。作為媒介的民俗造型藝術作品,本質上是民間大眾集體社會生產(chǎn)生活智慧的反映,進而衍化為生產(chǎn)勞作與精神活動,并最終物化為民俗藝術作品。這正是理解民俗造型藝術傳播媒介特殊性的關鍵。
其次,民俗造型藝術作品本身在民俗造型藝術傳播中發(fā)揮著媒介的作用。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訊息?!盵9]18媒介是人思維的一種延伸,媒介塑造并控制著信息[10]。民俗造型藝術作品作為媒介是廣大底層民眾思維的延伸,在民眾生產(chǎn)生活中以一種特殊的符號形態(tài)出現(xiàn),表達特定的民俗思維,這種民俗思維是由民間大眾集體生活習俗養(yǎng)成的。如民俗剪紙藝術,作為一種民俗符號表達了兩種不同的涵義,在逢年過節(jié)的節(jié)慶活動中,剪紙表達的是民眾祈福的意愿,而將白色或者紫色的紙剪成紙鶴、鬼神等形象運用在葬禮上,則表達了民俗傳統(tǒng)的巫術活動與祭祀禮儀。作為媒介的民俗造型藝術作品在傳播活動中,因其不同的歷史與地域文化因素,所傳達的信息也不相同。
最后,民俗造型藝術媒介的特殊性還表現(xiàn)為民俗展覽及各種民間的廟會活動。這種活動是民俗造型藝術傳播無形的媒介,并為其傳播提供一種現(xiàn)場感的語境。如河南省??h的泥咕咕伴隨正月的大伾山與浮丘山廟會而廣為人知。泥咕咕是一種泥塑民俗玩具制品,外形由不同形態(tài)的動物構成,并能吹出不同的聲音,據(jù)說是為了“紀念隋末農(nóng)民起義的首領李密,當?shù)厝四罅四嗳?、泥馬來祭奠和紀念陣亡將士”[11],因此,它既有紀念歷史人物的寓意,又成為廟會祈福納祥的象征符號。廟會與民俗展覽活動成為民俗造型藝術傳播的重要媒介,在民俗藝術傳播中發(fā)揮著中介的作用。
(六)民俗造型藝術傳播客體的特征
首先,具有客觀性的特征。民俗造型藝術本身是廣大民眾生產(chǎn)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nóng)耕時代民俗造型藝術作為農(nóng)業(yè)的補充是一門手工技藝,當手工業(yè)從農(nóng)業(yè)中分離出來,部分民眾開始從事手工制作與生產(chǎn),分離于農(nóng)業(yè)的民俗造型藝術成為客觀存在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不僅如此,民俗造型藝術還是“具體可觀、可感、可觸摸”的、具有實用性的民俗造型藝術作品[8],如一件手工刺繡衣服,一把藤編座椅。其次,具有生產(chǎn)性特征。民俗造型藝術是物質與精神生產(chǎn)的結合體。物質生產(chǎn)是指制作民俗造型藝術作品所用的材料、工藝、流程等,精神生產(chǎn)是指民間藝人為作品傾注的情感,以及創(chuàng)作者賦予作品的視覺審美形式。民俗造型藝術的生產(chǎn)性特征體現(xiàn)了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如皖西田孝琴的臨淮泥塑,用料取材于大自然的泥土,經(jīng)過她的巧手,一堆泥土變成了一座座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表現(xiàn)鄉(xiāng)村生產(chǎn)生活的經(jīng)典瞬間,真實描寫了創(chuàng)作者生于農(nóng)村有感于農(nóng)村的生產(chǎn)生活狀態(tài)。再次,具有民俗造型藝術傳播客體的生活化特征。無論是民俗造型藝術的訊息還是媒介都離不開真實的生活,民俗造型藝術的核心主體是人,正是人的生活化特征為民俗造型藝術傳播發(fā)展提供了廣泛的民眾基礎。生活化特征可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民俗造型藝術傳播活動是一個完整的生活化過程,創(chuàng)作者是民間藝人群體,服務于社會生活中的廣大受眾或消費者;其二,民俗造型藝術本身因生活而存在,與廣大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的生產(chǎn)活動處處充滿生活化的情境。正是在民眾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下民俗造型藝術的傳播活動才能得以展開。如民俗造型藝術中的剪紙、染織、竹編、家具、石刻等最初就是服務于生活之用。
民俗造型藝術作為傳統(tǒng)的藝術形態(tài),在大眾傳播時代其傳播方式必定呈現(xiàn)出某種特殊性。德國思想家瓦爾特·本雅明指出,傳統(tǒng)藝術注重經(jīng)驗,而現(xiàn)代藝術注重體驗[12]168。因此,民俗造型藝術傳播方式的特殊性分為兩個方面,即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式傳播與現(xiàn)代的體驗式傳播。
民俗造型藝術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式傳播,屬于常見的人際傳播。如傳統(tǒng)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下的父子或師徒傳播,這種傳播方式強調傳播者與接受者的在場性。如在民俗雕刻藝術活動中,師傅精雕細琢,徒弟緊跟慢摹,這種傳播方式在時間與地點上具有高度的同一性。這種師徒式的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驗的一對一傳授過程,包含師徒之間技藝經(jīng)驗的互動交流,以及傳播效果的即時反饋。從民俗造型藝術傳播的線性視角而言,它本質上是歷時性的傳承過程,即民俗造型藝術在一代代民間藝人的傳承下散發(fā)出手工的溫度與歷史的光韻,“它是民俗藝術作品在自然狀態(tài)下所展示的美的意象”[13]236。在這種光韻的照耀下,民俗造型藝術的美才是值得人們膜拜的。
民俗造型藝術的體驗式傳播是指伴隨著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新興的科技應用到信息傳播活動中。一方面,傳統(tǒng)的民俗手工造型藝術逐漸被機器復制所替代,如木雕、竹編等工藝品所具有的“原真性是技術復制所達不到的,復制技術把復制的東西從傳統(tǒng)領域中解脫了出來”[12]85-87。民俗造型藝術作品失去了原來獨一無二的地位,進而喪失了過去讓人膜拜的“光韻”。民俗造型藝術脫離了它原有的廣大創(chuàng)作主體,在當下的機械復制時代徒有其表。另一方面,傳播媒介從民俗造型藝術作品本身轉變?yōu)殡娨?、網(wǎng)絡、移動新媒體等,呈現(xiàn)出多元化、多維度的特征。而民俗造型藝術的傳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要求傳播活動不僅是對作品的傳播,更需要傳播當?shù)氐拿袼孜幕⒚耖g藝人群體及創(chuàng)作情境等。如要宣傳江蘇省南通市的藍印花布民俗造型藝術,運用當代大眾傳播方式——電視、網(wǎng)絡等新媒體技術,廣大受眾看到的是經(jīng)過導演等創(chuàng)作者剪輯編輯過的影像聲音與畫面,根本無法體會藍印花布背后的歷史文化,感受不到染布過程中顏色的美妙變化,在共時性的大眾傳播中,民俗造型藝術再次失真,被迫接收影像與聲音的受眾僅僅把觀看當作一種視覺“震驚”,經(jīng)過加工處理的視覺畫面反而讓人“費解”,最終,民俗造型藝術的大眾傳播淪為表面化的娛樂消遣活動,真正的民俗造型藝術在報紙、電視、網(wǎng)絡等大眾媒體中是無法還原的。因此,民俗造型藝術的經(jīng)驗與體驗傳播方式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應是一對相互補充的傳播形態(tài)。
民俗造型藝術傳播屬于傳播中的特殊案例,在研究的過程中應區(qū)別對待。因為“民間工藝是民眾生活的一種形態(tài),它的創(chuàng)造也是人們在生計方式、消費方式和文化娛樂方式中生活的象征符號?!盵14]它是適應民眾生活需求,并結合當?shù)匚幕鷳B(tài)環(huán)境,由廣大底層民眾自發(fā)創(chuàng)造并傳播發(fā)展的民俗技藝,最早作為一種生產(chǎn)生活方式而存在,因此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與深厚的生活化根基。所以,在當代社會的大眾傳播環(huán)境下,應區(qū)別對待民俗造型藝術的傳播。首先,民俗造型藝術的傳播應注意它的整體性、活態(tài)化。整體性是指民俗造型藝術傳播者或創(chuàng)作者的生活與歷史文化環(huán)境,以及民俗造型藝術作品的品類、制作手法、材料、工藝、技術等要素?;顟B(tài)化是指民俗造型藝術傳播應是一個活態(tài)的系統(tǒng),傳播方式與技術應能全方位地展示它的生活化與藝術性特征。民俗造型藝術作品能成為民眾生活的必須品,讓民俗藝人靠手藝生活得更加美好。只有讓民俗造型藝術回歸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才能真正做到活態(tài)化傳播。其次,民俗造型藝術的傳播貴在堅守,重在文化。民俗造型藝術的傳播應注意持久性,應該有計劃有準備地部署整個傳播過程,并在傳播活動中形成一種堅守的力量。傳播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并非是大眾傳播下的娛樂與消遣,而是民俗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養(yǎng)成。最后,民俗造型藝術傳播應尊重規(guī)律。民俗造型藝術傳播的主體是廣大民眾,他們是創(chuàng)造者與傳播者。在傳播活動中,既體現(xiàn)出民眾生產(chǎn)生活的社會規(guī)律,又表現(xiàn)出民俗造型藝術作為文化載體其自身的特殊性。民俗造型藝術傳播強調民俗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的動態(tài)過程及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意思維的活動,它不是簡單的機器復制與大眾傳播,而應尊重人的生存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民俗造型藝術的傳播規(guī)律。
[1] 陶思炎.論民俗藝術學的研究對象與學科特點[J].東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3):80-84.
[2] 潘魯生,唐家路.民藝學概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
[3] 李穎.民俗藝術傳播生態(tài)中的主客體關系論[J].中華文化論壇,2014(12):78-83.
[4] 陳鳴.藝術傳播原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5]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6] 靳之林.中華民族的保護神與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7] 張淑萍.隴中民俗剪紙的文化符號學解讀[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
[8] 李穎.民俗藝術生態(tài)傳播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5.
[9]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10] 杜書瀛.媒介直接就是生產(chǎn)力[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101-102.
[11] 張新詞.??h“泥咕咕”藝術特色和審美意義[J].裝飾,2005(2):35.
[12] 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勇,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13] 本雅明.啟迪:本雅明文選[M].張旭東,王斑,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
[14] 邢莉.民間工藝:民眾生活的智慧[J].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15(2):92-97.
(責任編輯:王菊芹)
Analysis of Particularity of Folk Art Dissemination
XIONG Hui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237012, China)
The elements of folk model art dissemination are composed of subject and object. The main body of communication is creator, administrator, public and consumer.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former is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the collective, the spontaneity,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aesthetics of the people in the mass communication. As the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the information and media are characterized by social production, life, and objectivity. In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elements of the folk model art communication confirms Walter Benjamin important art theory, i.e., experience and comprehending. It is complementary communication mode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current folk art.
folk art; plastic arts; dissemination elements; mode of transmission; particularity
2016-09-02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一般項目“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利用研究”(AHSKY2015D57);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皖西民間剪紙藝術研究”(SK103762015B06)
熊輝(1985—),男,河南新縣人,皖西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民俗藝術與設計。
J525
A
1008—4444(2017)01—01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