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芬
(河南農業(yè)大學 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1450)
?
近20年中國傳統(tǒng)家訓文化研究綜述
趙玉芬
(河南農業(yè)大學 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1450)
家訓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開啟的中國家訓文化研究,既有對家訓文獻的整理出版,又有研究專著及論文的發(fā)表,成果頗豐。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類綜述了傳統(tǒng)家訓文化研究的主題,闡述了傳統(tǒng)家訓中的道德教育、仁愛思想、孝道、治家、治學、交友及誠信思想,探討了傳統(tǒng)家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傳統(tǒng)家訓與領導干部廉政家風建設的關系,最后對研究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傳統(tǒng)家訓;文化研究;廉政家風建設
家訓,是中國人獨有的治家規(guī)范,是一個家族立身處世的行動指南,是維系一個家族長盛不衰的法寶。20世紀90年代是家訓文化研究的起步期,對家訓材料的收集梳理是這一階段研究的主要內容。2000—2014年,是家訓文化研究的發(fā)展期。這一階段,研究成果豐富,研究類型多樣,其中學位論文為一大亮點。它或是梳理傳統(tǒng)家訓的內容,或是對某一時期、某一部(篇)家訓進行專門研究,從理論上揭示了家訓文化的德育思想、傳統(tǒng)家庭倫理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以及傳統(tǒng)家庭教育方法對當代家庭教育的啟示。
自從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發(fā)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1]的號召以后,學界迅速掀起了“家風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熱潮,以至于“傳統(tǒng)家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了現時期研究的主旋律。
20世紀90年代傳統(tǒng)家訓文化開始研究之后,即涌現出了一系列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如馬鏞的《中國家庭教育史》[2]、徐梓的《家范志》[3]、徐少錦和陳延斌的《中國家訓史》[4]皆以專著的形式面世。這些研究成果對中國傳統(tǒng)家訓文化的發(fā)展過程進行了合理的階段劃分(大都以5個時期為限),但不同的學者對不同分期的界定稍有差別。如徐少錦等[4]認為,中國的家訓發(fā)展史大致分為發(fā)軔期(先秦時期)、成型期(兩漢三國時期)、成熟期(魏晉至隋唐時期)、繁榮期(宋元時期)、鼎盛-衰落期(明清時期)等5個時期。朱明勛[5]則認為,中國家訓發(fā)展史應分為發(fā)軔期(先秦時期)、發(fā)展期(漢魏六朝時期)、成熟期(隋唐時期)、鼎盛期(宋元明清時期)、轉型期(近現代時期)等5個時期,同時還說明了分期界定的依據。雖同為5個時期,朱明勛與徐少錦等人對分界的認知與界定還是有所不同的。
對于家訓的整理研究,最早形成文字并見之于報章雜志的當屬徐少錦1992年發(fā)表的《中國古代家訓的合理內容》[6]一文,但真正的學術研究則始于2004年。十幾年來,對于家訓的研究,學界一般認為大致采取了4種研究形式,即綜合研究、斷代家訓研究、單一家訓(文章)研究和單一主題研究。下面就這4種形式進行綜述分析。
(一)綜合性研究
在研究初期,受限于資料的不完整性,一般來說,對家訓總體面貌研究與論述的較少,針對個案的研究則較多。盡管如此,在整體研究方面,還是出現了一些比較有特色的成果,如陳延斌的《中國古代家訓論要》[7]就系統(tǒng)地闡述了傳統(tǒng)家訓中關于修身、治家等16個方面的內容,分析了家訓中的一些糟粕和局限性,歸納出了家訓的5個鮮明特點并分析之。徐秀麗的《中國古代家訓通論》[8]則分析了家訓產生的歷史背景,闡述了國與家的組織、形成及生存等方面,梳理并歸納了家訓的大體內容(如修身、治家、睦親、處世、教學、婚姻、擇業(yè)和仕宦)。徐少錦等的《中國家訓史》[4]在家訓發(fā)展史研究方面作出了比較突出的貢獻,并得到了學界的一致認可。如羅國杰[4]認為,《中國家訓史》從“家訓教化實踐的視角,遴選了從先秦到清末幾千年中200多位典型人物,將他們訓育子女的理論基礎、主要內容、基本原則、具體方法等,進行分類歸納,理出其歷史演進線索”;得出了“整個傳統(tǒng)家訓貫穿著以道德訓誡為中心的主線,其根本宗旨是塑造高尚的人格,使子弟成為國之用材”的結論;同時,該書對于傳統(tǒng)家訓的缺陷也進行了分析批判。朱明勛的博士論文《中國傳統(tǒng)家訓研究》[5]對中國的傳統(tǒng)家訓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界定了家訓發(fā)展的分期,論述了每一分期家訓的發(fā)展情況,闡釋了家訓的表現形式、家訓思想及其這些家訓文獻產生的原因及對社會的影響;最后,對每一時期的家訓名著名篇進行了舉要。
(二)斷代家訓研究
(1)先秦兩漢家訓研究。張靜[9]認為:“先秦家訓主要表現為訓誡活動,多為后人追記;至漢,以文獻形式的家訓開始出現,表現出家訓著述的自學性。先秦時期,訓主主要位居社會上層,以王室及貴族為主;兩漢家訓主體整體趨向下移,主要集中于士大夫階層,而母訓成果不如先秦顯著,對女子的訓誡逐漸增多。從文體看,先秦家訓多以‘銘’‘誥’和語錄形式夾雜于其他著作中,兩漢家訓文體更加豐富,書、訓誡、詩等均己出現??v觀家訓發(fā)展史,先秦家訓總結的內容及規(guī)范多為兩漢及后世所闡發(fā)和宣揚?!卑卜f俠[10]則重點論述了漢代家訓中的禮俗觀、功名觀、婦女教育觀在不同時期所承載的不同內涵。
(2)魏晉南北朝家訓研究。鄧英英[11]認為,這一時期的家訓主要是以儒家的倫理思想為內容,并體現在訓誡子孫和家睦族、修身養(yǎng)性、讀書治學等方面;作者還認為,士大夫官僚階層通過撰寫家訓,不但將儒家的倫理思想通俗化,還對一度衰落的儒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柏艷[12]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家訓的特點是形式上著作化、內容上多樣化、思想上多元化、教育上情感化等。
(3)唐代家訓研究。對于唐代家訓,李光杰[13]認為,其內容大致分為帝王家訓、士大夫家訓、民間家訓、女訓、詩文語體家訓等類別,同時他還考證了存世的家訓著作和單篇文獻(包括作者生平、家訓內容、流傳影響等方面)。蘇亞囡[14]認為,唐代士族的家訓主要有以下特征:從品德修養(yǎng)、讀書治學、齊家治家、處事處世、為官道德準則方面來訓誡子弟;出現了對女性行為規(guī)范進行專門指導的《女論語》;“家訓詩”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女子教育觀有所進步。另外,她還指出了唐代家訓的積極因素是儒學的社會化,其局限性則是其重農輕商和急功近利之思想的流露。舒連會[15]則以家訓詩為研究對象,梳理了唐代家訓詩的發(fā)展背景、發(fā)展歷程,分析了家訓詩的思想內涵;通過與魏晉南北朝和宋元時期的家訓詩比較,總結出了唐代家訓詩的歷史地位、社會功能及局限性。
(4)宋代家訓研究。宋代家訓是中國家訓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高潮,大量的文學家、政治家留下了豐富的家訓作品,對其研究也呈現出了多樣化。如劉江山[16]就從“文學發(fā)展”的角度來考察宋代家訓,并通過梳理和分析宋代家訓作品,得出了宋代家訓內容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即從只指向于家庭內部到向大眾家訓發(fā)展,從注重禮、信、孝、仁、義以及為官等向治生、制用等方面發(fā)展,從理論導向向實操可依的方向發(fā)展。另外,他還對代表性的家訓作品如《溫公家范》《袁氏世范》、陸游的教子詩等進行了深入的個案分析,認為宋代家訓的總體內容包括誠信、讀書學習、為官、節(jié)儉等,其特征表現為入世與沖淡、內圣和世俗等。最后,他還分析了“至要無如教子”的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5)明清家訓研究。明清家訓的形式較前代更加豐富多樣,尤其是女訓、社會教化、家風建設、擇業(yè)指導等方面比前代有了不小的進步,體現了孝悌忠信、勵志勉學、尚勤尚儉的價值取向[17]。學者張潔[18]則重點梳理了明清家訓中的治家觀、修身觀以及治學觀,得出了養(yǎng)正于蒙、以德為本、勤儉自強、優(yōu)秀學習方法的傳承等結論。王衛(wèi)平等[19]通過研究明清蘇州家訓,得出了多數家訓依譜而生、家譜與家訓共同昌盛,以及主要內容是探討個人的修身觀、家庭管理的治家觀、教育子孫的訓子觀、與家庭緊系而又超乎其上的社會觀的結論,體現了由個人到家族再到社會、國家層面的逐步遞進的內在發(fā)展邏輯。他還指出,明清蘇州家訓既承襲了歷代傳統(tǒng)家訓文化的精神,又表現出了鮮明的蘇州地域特色(重視科舉和工商業(yè)是其重要特點)。
(三)單一家訓(文章)研究
在中國家訓的發(fā)展史上,家訓名作比較多,因為篇幅所限,下面只對幾部(篇)主要家訓的研究情況進行簡單概述。
南北朝時期顏之推的《顏氏家訓》[20]是中國傳統(tǒng)家訓中第一部成書的家訓,體系龐大,內容宏富,除教育學外,還包括社會學、文學、音韻學等方面的知識,因此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可以說,學者對它的研究是既全面又豐富。據對中國知網的統(tǒng)計,僅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就達300多篇。
南宋時期袁采的《袁氏世范》[21]是繼《顏氏家訓》之后,中國家訓發(fā)展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家訓作品,并被稱為“家訓之亞”?!对鲜婪丁贩帜烙H、處己、治家等,內容包含孩子幼時知禮,少年求學修身,青年成家立業(yè),成年治家睦鄰、訴訟守法和公益行善等方面。目前,學界對《袁氏世范》的重視程度與其在家訓發(fā)展史上的較高的地位不甚符合,與《顏氏家訓》相比,其研究明顯不足。截至論文成稿,在中國知網上檢索到的研究論文僅有9篇。
司馬光的《溫公家范》[22]節(jié)錄了許多儒家經典中所謂“圣人正家以正天下”的治家、修身格言,集錄了大量的歷史人物的典型事例;同時,間以分析、議論。該家訓不同于其他家訓,是一代偉人的“修己型”家訓,但關注度卻不高。通過檢索中國知網,僅有9篇專門研究論文。
《朱子治家格言》[23]為明末清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所撰,他把一生的修身、齊家、教人、處事思想總結成了524字的《治家格言》,以訓誡家人、子弟。由于“格言式家訓”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一經問世,便被廣泛傳頌。作為家訓的經典之一,在傳統(tǒng)家訓研究中,它常常被學人提及。但作為單獨的研究對象,中國知網僅有7篇研究文章,可見研究之薄弱。
《鄭氏規(guī)范》[24]是340余年合族同居共爨、以孝義治家聞名于世、被朱元章稱為“江南第一家”的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鄭氏家族的168條家規(guī)的總匯。它將儒家的“孝義”理念轉換成了操作性極強的行為規(guī)范,涉及家政管理、子孫教育、冠婚喪祭、生活學習、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完整家族管理體系,并成為鄭氏族人歷世承襲的行事“密碼”。2015年5月22日,中央紀委在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首先推出了“中國傳統(tǒng)中的家規(guī)”專欄,首期即向廣大黨員推薦了“江南第一家”——鄭氏家族,以期發(fā)揚傳統(tǒng)、汲取精華、涵養(yǎng)新時代的良好家風。因此,《鄭氏規(guī)范》受到了廣泛關注。經檢索中國知網,有研究文章16篇。
曾國藩的家訓則是以“家書”的形式而非專著專篇的形式出現,思想相當零散,所以對《曾國藩家書》[25]研究的多,對“曾國藩家訓”的研究近于空白,需要學者們開掘研究?,F代社會,錢氏家族人才輩出,與錢氏家族的優(yōu)良家風、與《錢氏家訓》[26]的訓誡約束不無關系,但學者對《錢氏家訓》卻幾乎沒有研究。2016年4月23日,由光明日報編輯部和浙江省臨安市委、市政府共同舉辦的“《錢氏家訓》與臨安家風傳承”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專家們圍繞《錢氏家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錢氏家訓》與臨安好家風傳承等主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經此會議后,《錢氏家訓》才逐漸被社會大眾所了解。據對中國知網檢索,到論文成稿為止,發(fā)表的研究論文僅有4篇。
總之,對單部(篇)家訓的研究,學界主要是關注傳統(tǒng)家訓中影響較大的,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溫公家范》《袁氏世范》《鄭氏規(guī)范》,對《錢氏家訓》、“曾國藩家訓”、諸葛亮的《誡子書》[27]、班昭《女誡》[28]等只是偶有涉獵,對其他家訓則是少人問津。總體來說,對家訓研究的面還較窄,還有很多家訓需要專家學者的關注與研究。
(四)單一主題研究
中國傳統(tǒng)家訓文獻,有的成書,有的成篇,有的寥寥數語,有的長篇累牘。由于家訓內容繁雜、思想豐富,不是一篇研究論文或一部著作就能闡述清楚的。所以,論文或著作大多也只能是就中國傳統(tǒng)家訓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主題來進行研究。
(1)傳統(tǒng)家訓道德教育研究。雖然傳統(tǒng)家訓內容十分廣泛,但道德教育卻始終是其主題。所以,對傳統(tǒng)家訓道德思想的研究,起步較早,成果也比較豐富。
第一,傳統(tǒng)家訓道德教育內容研究。付林[29]、王雙梅[30]、朱小理[31]等,主要從以德為本、修身養(yǎng)性,勤勉好學、立志成才,齊家以德、振興家族,為官勤政、施德于民等方面概括了傳統(tǒng)家訓中的德育內容,挖掘出了其具有的現代意義。郭長華[32]研究指出,家訓文化的“育人”思想內容主要有立德修身教育、立志向學教育、端正人格教育、勤儉持家教育、好生愛物教育、樂群貴和教育等。孫倩等[33]認為,家訓文化的德育思想內容主要涉及家庭道德觀教育、立志向學教育、節(jié)儉品行教育、勤勉成材教育、護生仁愛教育等。
第二,傳統(tǒng)家訓德育方法研究。王雙梅等[30]對傳統(tǒng)家庭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進行了概括總結,得出了重視早教,養(yǎng)正于蒙;順其天性,循序漸進;樹立家風,環(huán)境熏陶;榜樣示范,言傳身教;日省月檢,獎懲結合的結論。郭長華[34]、魏雪玲[35]認為,傳統(tǒng)家訓的教化特色主要體現在養(yǎng)正于蒙、愛教結合、嚴慈相濟、事理交融、潛移默化、因材施教等方面。
第三,傳統(tǒng)家訓德育思想現實價值研究。郭長華[34]認為,認真思考和總結傳統(tǒng)家訓寶貴的文化遺產,對于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教育有著積極的啟迪意義和借鑒價值。魏雪玲[35]認為,傳統(tǒng)家訓文化中,德育思想在現代社會“個體優(yōu)良品性培育、家庭美德倫理構建、學校道德教育補充、社會倫理風尚提升”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
(2)傳統(tǒng)家訓中仁愛思想研究。陳延斌[36]研究認為,中國古代家訓文化,在強調教子立身、睦親齊家的同時,十分重視對子孫進行處世之道的教育灌輸;認為“仁愛”教化內容大致包含“仁民”“愛物”兩個部分。其中,“仁民”精神表現在:要求子孫涵養(yǎng)愛心,做好人;和睦宗人鄉(xiāng)鄰,寬待下人仆隸;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皭畚铩本癖憩F為:憫物愛物、樂善好生等。本著“古為今用”批判繼承的原則,在內容上,著重吸取傳統(tǒng)家訓樂善好施、講究人道、人際和諧、憫物好生等倫理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在途徑上,借鑒傳統(tǒng)家訓“蒙以養(yǎng)正”、家風陶冶的做法。
(3)傳統(tǒng)家訓中的孝道研究。陳延斌[37]指出,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的主要內容為:孝為立身之本、敬為孝先、揚名顯親、慈孝相應、儉以祭親等。他還認為,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的途徑是日常訓誡與獎懲結合,良好家風陶冶,政府典型倡導,官僚士大夫積極傳布,從小處做起,在踐行上著力,以及編寫易記易循的歌訣箴語進行潛移默化的孝道熏陶等。孫明澤[38]則對中國古代家訓中“孝的意義和作用、盡孝應注意的具體事項、對不孝行為的批判”進行了研究。
(4)傳統(tǒng)家訓的誠信思想研究。宣璐、宇玉花[39]認為,在中國傳統(tǒng)家訓中,誠信包括“誠信立身、誠信交友、誠信為官、誠信經商”等內容,為此作者綜述了卓有成效的言傳身教、上行下效和嚴慈相濟的誠信教育方法。另外,作者還認為,傳統(tǒng)家訓中關于創(chuàng)新誠信文化、注重教化功能、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實踐教育等內容,比較貼近生活實際,符合道德文化教育規(guī)律,具有文化的共識性特點。最后,作者認為,對傳統(tǒng)家訓中誠信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有助于推動我國現代社會誠信文化教育的發(fā)展,有助于促進社會誠信風氣的形成。王玲莉[40]認為,家訓中誠信思想的最終確立是外在教化與個體修養(yǎng)的同步進行。她還認為,在本質上,家訓中的誠信是一種心性誠信,而非契約誠信。
(5)傳統(tǒng)家訓中治家、治學、交友思想研究。郭長華[41]認為,傳統(tǒng)家訓中關于治家之道的思想主要包括以圣賢為范的立家之道、以教子為先的興家之道、以勤儉為務的持家之道、以睦親為上的齊家之道等內容。認為發(fā)掘傳統(tǒng)家訓中的精華并賦予其時代內涵,對于推動當代家庭道德建設、強化家庭教化功能、促進社會穩(wěn)定具有積極的借鑒價值和啟迪意義。關于治學,郭長華[42]認為,傳統(tǒng)家訓中的治學思想十分豐富,從學習的意義(“修身”“濟世”等)和目的(讀書志在圣賢),到學習的內容(《論語》《孟子》《詩經》《書經》等)和治學方法,都有許多精辟之見,值得我們很好地去研究、去總結。另外,我們還應當努力做好其現代轉化工作,賦予其鮮活的時代內容。孫明澤[43]則認為,中國古代家訓中的交友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特別是關于交友的意義、交友之道、如何對待朋友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015年春節(jié),習近平發(fā)出了關于家風建設的號召以后,挖掘傳統(tǒng)家訓的有益成分來培育良好的家風,并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成了社會共識和價值目標,學者們?yōu)榇税l(fā)表了一系列關于傳統(tǒng)家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研究論文。
(一)傳統(tǒng)家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1)兩者關系契合、相融。金莉黎[44]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tǒng)家訓都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特征相結合在不同社會階段結出的果實,是同質同構、一脈相承的社會價值追求,兩者有著歷史繼承性和內在契合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了傳統(tǒng)家訓的精髓并對其進行現代性轉化。”王言勝[45]認為,傳統(tǒng)家訓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活水,即傳統(tǒng)家訓中的“修身”蘊含著“公正”“文明”的民族基因,“齊家”蘊含著“和諧”“平等”“公正”“法治”的民族基因,“治生”蘊含著“敬業(yè)”“富強”的民族基因,“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的民族基因。劉穎[46]則認為,中國傳統(tǒng)家訓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相融性,因此應從中國傳統(tǒng)家訓文化中找尋出他們在意識形態(tài)、倫理道德、涵養(yǎng)高尚人格與培養(yǎng)愛國主義公民方面的共同價值觀來,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yǎng)成。
(2)傳統(tǒng)家訓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劉先春等[47]認為,“家訓家風是培育和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根基與有效載體”,是奠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人格基礎。通過培育家訓家風,既強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價值認同,又融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精神血脈。通過樹立價值導向、豐厚文化積淀、營造濃厚文化氛圍、創(chuàng)造有效實踐載體等途徑,把家訓家風建設作為培育和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載體,以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二)傳統(tǒng)家訓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原則與策略研究
周斌[48]認為,傳統(tǒng)家訓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要以基本價值為導向,以現代社會倫理關系為依托,通過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準確把握傳統(tǒng)家訓中一些價值觀念的古今之別,避免重蹈古人的失誤;同時,還要重視家訓的方法論意義,使人們充分感受到傳統(tǒng)家訓中的規(guī)矩意識,養(yǎng)成人們的自覺意識。
(三)傳統(tǒng)家訓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研究
用傳統(tǒng)家訓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現時學者的共同認知。如田旭明[49]認為,用傳統(tǒng)家訓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遵循以下基本路徑:深度挖掘和傳播傳統(tǒng)家訓文化的道德準則來促使核心價值觀入眼入耳入腦入心,以弘揚家訓文化來促進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以建構富有時代特色的新型家訓文化來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共鳴,以汲取傳統(tǒng)家訓文化的合理內容來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度凝練。張琳[50]認為,應立足時代語境塑造優(yōu)秀家風,使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對接;注重父母長輩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傳承優(yōu)秀家風;家庭、學校、社會、媒體共同助推,形成以優(yōu)秀家風涵育核心價值觀的合力。
(四)傳統(tǒng)家訓轉化研究
傳統(tǒng)家訓如何實現轉化,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解決之道。如王秋艷等[51]認為,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文化傳承和升華機制、社會共識機制、文化宣傳動員機制、價值延伸機制和“四位一體”的動力機制,來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水平。李麗娟[52]認為,弘揚傳統(tǒng)家訓文化在實踐層面上可以從資源轉化、重點群體、典型示范、媒體宣傳等找準著力點,以助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五)傳統(tǒng)家訓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
張晨晨[53]采用實證研究的方式,對北京高校的大學生及其家庭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通過調查發(fā)現,由于大部分大學生家庭沒有家訓,大學生在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方面,存在知行不一、態(tài)度不端、行為不當等問題。為激發(f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動性和實效性,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者認為,應從家庭和學校教育兩方面入手,開展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活動。林桂蘭[54]認為,在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倡導弘揚家訓文化可以更多地發(fā)揮其文化傳承、價值引領、行為激勵等功能。另外,高校還可以通過加強家訓文化的理論研究、推進家訓文化的實體建設、加大家訓文化的宣傳力度等措施,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陳景春[55]認為,傳統(tǒng)家訓彰顯了仁民愛物的思想,弘揚了仁愛教化的道德觀,體現了正身率下的治家理念。他還認為,良好的家訓不僅是促進家庭成員健康成長、預防和抵制腐敗的第一要素,而且也是守護家庭幸福的固化劑。所以,應該構建家庭預防腐敗體系,即對于自我,牢記家訓,使家庭反腐防線內化于心,形成“長警鐘”自廉;對于配偶,踐行家訓,使家庭反腐防線強化于制,形成“防火墻”督廉;對于子女,傳承家訓,使家庭反腐防線固化于腦,形成“正三觀”養(yǎng)廉;對于親朋,弘揚家訓,使家庭反腐防線外化于形,形成“隔離帶”保廉,實現從家庭這個社會最小細胞開始反腐,扎實推進整個社會的反腐建設。楊家慶[56]認為,新時期領導干部要提高家風對黨風、政風、社會風氣、預防腐敗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影響的思想認識,從繼承“傳統(tǒng)家訓”、樹立自身模范、愛家有方有度、完善內外監(jiān)督等方面,來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清廉的家風文化,構建完善的家風體系,為全面依法治國、從嚴治黨提供有效的保障。
通過綜述家訓文化研究成果,筆者以為,傳統(tǒng)家訓綜合研究、斷代家訓研究、單一家訓研究、單一主題家訓研究各占一定比例,認為20年來學者們對家訓文化的發(fā)掘、整理、出版、研究以及對傳統(tǒng)家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研究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但綜觀20年來的傳統(tǒng)家訓研究,總體上是研究成果不出學術界,距離社會大眾較遠。所以說,“傳承創(chuàng)新家訓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缺乏群眾基礎。要想使傳統(tǒng)家訓真正地發(fā)揮作用,今后的研究可以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開拓。
第一,進一步普及與推廣家訓文化,多做一些實證研究,讓社會大眾了解家訓文化。只有對家訓文化有了一定的認同,社會大眾才會積極參與并踐行之。
第二,理論研究方面,要開拓思路,除繼續(xù)完善已經非常成熟的著名家訓研究外,對還沒有引起太多人注意的家訓進行發(fā)掘性研究。
第三,對帝王、官宦士族、商賈平民、女訓等不同家庭的家訓文化進行分類整理,進一步將家訓的德育內容、方法與當前家庭德育現狀相結合,真正做到古為今用。
第四,學術界應重視“帝王家訓”研究,對其中涉及到的有關人才選拔任用、廉潔從政等方面的內容應做重點研究。
總之,通過多途徑宣傳、推廣、研究、應用,使家訓文化從家庭教育走向整個社會的國民教育體系中。
[1] 習近平.在2015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N/OL].人民網(2015-02-18)[2016-09-12].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218/c172467-26581264
[2] 馬鏞.中國家庭教育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 徐梓.家范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 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1.
[5] 朱明勛.中國傳統(tǒng)家訓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4.
[6] 徐少錦.中國古代家訓的合理內容[J].審計與經濟研究,1992(A1):17-21.
[7] 陳延斌.中國古代家訓論要[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3):125-128
[8] 徐秀麗.中國古代家訓通論[J].學術月刊,1995(7):27-31,
[9] 張靜.先秦兩漢家訓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3.
[10] 安穎俠.漢代家訓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
[11] 鄧英英.魏晉南北朝家訓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12.
[12] 柏艷.魏晉南北朝家訓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13] 李光杰.唐代家訓文獻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9.
[14] 蘇亞囡.唐代士族家訓探析[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0.
[15] 舒連會.唐代家訓詩考述[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16] 劉江山.宋代家訓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5.
[17] 謝金穎.明清家訓及其價值取向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18] 張潔.明清家訓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
[19] 王衛(wèi)平,王莉.明清時期蘇州家訓研究[J].江漢論壇,2015(8):97-110.
[20] 顏之推.顏氏家訓[M].莊楚,點評.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
[21] 袁采.袁氏世范[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2] 司馬光.溫公家范[M].王宗志,注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23] 朱柏廬.朱子家訓[M].李牧華,注解.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
[24] 鄭太和.鄭氏規(guī)范[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5] 曾國藩.曾國藩家書[M].北京:藍天出版社,1999.
[26] 張仲超.錢氏家訓[M].北京:線裝書局,2010.
[27] 諸葛亮.諸葛亮集[M].段熙仲,聞旭初,編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
[28] 張福清.女誡——女性的枷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29] 付林.傳統(tǒng)家訓的德教思想[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76-78.
[30] 王雙梅.中國古代家訓中德育資源探析[J].船山學刊,2005(3):63-65..
[31] 朱小理.中國傳統(tǒng)家訓中的德育精華[J].江西教育科研,2005(10):30-31,
[32] 郭長華.略論傳統(tǒng)家訓的育人之道及其現實價值[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4):122-124
[33] 孫倩,施敏鋒,徐惠紅.傳統(tǒng)家訓中的德育觀及現實價值[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95-196
[34] 郭長華.傳統(tǒng)家訓的教化特色初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2):36-38.
[35] 魏雪玲.傳統(tǒng)家訓文化中的德育思想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3.
[36] 陳延斌.中國傳統(tǒng)家訓的“仁愛”教化與21世紀的道德文明[J].道德與文明,1998(2):24-27.
[37] 陳延斌.中國傳統(tǒng)家訓的孝道教化及其現代意蘊[J].孝感學院學報,2011(1):11-16.
[38] 孫明澤.中國古代家訓中論孝三題[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6):16-18.
[39] 宣璐,余玉花.傳統(tǒng)家訓文化中的誠信教育及當代啟示[J].中州學刊,2015(6):83-88.
[40] 王玲莉.中國傳統(tǒng)家訓誠信思想初探[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58-62.
[41] 郭長華.傳統(tǒng)家訓的治家之道及其現實價值[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77-80.
[42] 郭長華.傳統(tǒng)家訓的治學之道及其現實意義[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8(7):103-106.
[43] 孫明澤.中國古代家訓中的交友思想[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178-180.
[44] 金莉黎.傳統(tǒng)家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探幽[J].傳承,2015(7):50-52.
[45] 王言勝.論傳統(tǒng)家訓中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族基因[J].現代交際,2016(8):5-6.
[46] 劉穎.論中國傳統(tǒng)家訓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融性[J].理論月刊,2016(7):65-69.
[47] 劉先春,柳寶軍.家訓家風:培育和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根基與有效載體[J].思想教育研究,2016(1):30-34.
[48] 周斌.實現傳統(tǒng)家訓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原則與策略——基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角[J].探索,2016(1):160-165.
[49] 田旭明.承繼家訓文化: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J].探索,2016(3):162-168.
[50] 張琳,陳延斌.傳承優(yōu)秀家風: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路徑[J].探索,2016(1):166-171.
[51] 王秋艷,汪斌鋒.家訓家風: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新形式[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2-16.
[52] 李麗娟.基于傳統(tǒng)家訓文化視角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探究[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14-17.
[53] 張晨晨.傳統(tǒng)家訓在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6.
[54] 林桂蘭.基于家訓文化視角的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101-104.
[55] 陳景春,洪濤,楊祖違,等.家訓對家庭預防腐敗的功能分析及其防范體系建構[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5(6):16-19.
[56] 楊家慶.“傳統(tǒng)家訓”影響下領導干部建設優(yōu)良家風之路徑探析[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6(4):12-17.
[責任編輯 楊玉東]
A review of cultural studie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in recent 20 years
ZHAO Yufeng
(VocationalCollege,HenanAgricultureUniversity,Zhengzhou451450,Henan,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are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Since the middle of 1990s, cultural studie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have achieved a lot including editing and publishing the works of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relevant research books and papers.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following types of research topic on Chinese family instructions, moral education, benevolence thought, filial piety, regulating a family, study, making friends, credibility and integrity thought. Then,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construction of incorrupt leader’s family instructions. Finally, the author makes some proposals on further research orientation.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cultural studies; incorrupt family instructions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2.016
2016-11-21
河南省教育廳2017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2017-ZZJH-243)。
趙玉芬(1965—),女,河南桐柏人,副教授,從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教育研究。
E-mail:15038312852@163.com
K203;B823.1
A
1673-9779(2017)02-0097-08
趙玉芬.近20年中國傳統(tǒng)家訓文化研究綜述[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2):0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