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武陵區(qū)農村經營服務站(415003) 賈萬全 湖南省農業(yè)委員會綜合調研處(410005) 劉長宏
農村改革民參與民受益
常德市武陵區(qū)農村經營服務站(415003) 賈萬全 湖南省農業(yè)委員會綜合調研處(410005) 劉長宏
常德市武陵區(qū)街道所屬36個農村村(社)中,已有29個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完成了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fā)放股權證書12084本,受益群眾38600人。
1.堅持全區(qū)發(fā)力、高位推進,讓群眾早受益得實惠武陵區(qū)委、區(qū)政府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維護農民權益、加快發(fā)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首要任務。①強化組織保障。成立了由區(qū)委書記、區(qū)長任顧問的高規(guī)格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具體指導和謀劃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每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均成立了領導班子,實行鄉(xiāng)鎮(zhèn)長、街道主任負責制,層層壓實工作責任,強力推動股改工作。②強化政策保障。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出臺了指導辦法,進一步明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實施步驟、考核獎勵辦法等,為股改提供了制度保障。③強化考核問責。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納入對鄉(xiāng)鎮(zhèn)、街道、相關單位的年終績效考核,對股改工作實行一周一調度、一月一小結,對履職不力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嚴肅追責問責。④強化財力保障。區(qū)財政安排每個試點村(社)工作經費5萬元,參與股改工作的村(社)工作經費3萬元,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年度專項工作經費20萬元。近年來,武陵區(qū)財政共安排專項經費200余萬元,為股改工作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堅持示范引導、因地制宜,讓群眾主動參與股改按照“先易后難,先行試點,以點帶面,有序推進”原則,成熟一個,改革一個。①選點示范。選取群眾基礎好、基層組織戰(zhàn)斗力強、集體經濟收入多的永安街道三閭港、丹陽街道張家臺、長庚街道皂果樹3個社區(qū)作為先行試點單位,啟動股改工作。在村(社)黨支部、村民(居民)委員會直接領導下,設立合作社董事會、監(jiān)事會,選舉產生股東代表,歷經清產核資、成員界定、股份配置、股東大會等程序,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試點探索,制定了一套較完整的股改工作程序,樹立了示范樣板。②深入宣傳。在股改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廣泛宣傳動員,引導廣大群眾從思想認識上由“要我改”轉變?yōu)椤拔乙摹?。先后召開村民(居民)會議170多場次,發(fā)放公開信14500份。在常德多家傳統(tǒng)媒體以及微博、微信等平臺,廣泛宣傳股改工作,營造了良好氛圍,筑牢了群眾基礎。③分類施策。針對村(社)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選擇改革方式:對集體經營性資產數(shù)額較大、收入來源穩(wěn)定、有潛力的村(社),納入規(guī)范型股改范圍,量化集體資產,固化成員,明確股權股值;對集體經營性資產數(shù)額較少、無穩(wěn)定收入來源或集體經濟收入難以維持日常管理費用、公共事業(yè)保障、公共設施維護的村(社),納入基本型股改范圍,先界定固化成員,暫不量化資產,實行確權確股不確值。
3.堅持公開公平、量化到人,讓群眾由村民 (居民)變股民嚴格對資產、成員、股權進行確認,建立了“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真正做到“資產變股權、農民當股民”。①嚴格清產核資。2014年全區(qū)區(qū)劃調整后,開展了一次村(社)集體資產全面清理核查,摸清家底,理順權屬關系,并將清產核資情況進行了公示,將整個過程置于陽光下,自覺接受村民(居民)委員會、紀檢監(jiān)察機關和廣大群眾的監(jiān)督。同時,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登記、保管、使用、處置等制度,確保了集體資產在清產核資過程中不遺漏、不流失。②民主確認成員。嚴格遵循“依法依規(guī)、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公平合理和資格唯一性”的原則,一般以戶籍關系為基礎,結合生產生活歷史、土地承包關系、享受集體分配、與村集體經濟組織權利義務和管理關系等因素綜合考慮,以組為單位,逐戶上門,調查摸底,張榜公示,最后由村民(居民)代表大會決定股份經濟合作社成員資格認定標準,基本確保了公平公正。③科學設置股權。明確了設“人口股”或“人口股+農齡股”這兩種類型,確定股權配置按經營性凈資產折股量化明確到人,股權跟人走,股權實行靜態(tài)管理,生不增、死不減,可繼承、內部轉讓,但不能退股提現(xiàn)的基本運作方式。2016年,武陵區(qū)6800多人享受股權分紅共計70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