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 娟
“擦亮”語言 “點亮”課堂
◎ 許 娟
教師的語言是聯系教師與學生思維情感的重要紐帶,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語言要力求多樣,針對性語言要力求人文,總結性語言要力求時尚,對話型語言要善于喚醒,體態(tài)性語言要力求親切,點撥性語言要力求貼切,過渡性語言要力求溫度,造境性語言要力求文采。
課堂;評價;語言
教學語言的修養(yǎng)和藝術是語文教師教好語文課的重要手段和武器。古代教育家孔子善于言談,循循善誘,所以“門人弟子填其室”。教育學家夸美紐斯也曾形象地比喻:教師的嘴是一個源泉,這一溪流淌不息的“活水”,應該跳動著教師多姿多彩、機智幽默、充滿真情與激勵的教學語言。他們猶如大顆的珍珠,每一句精雕細琢的語言都將為每一顆有感應力的心增加光澤與內涵。
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作為語言傳播的使者,其教學語言尤為重要,教師可以“擦亮”自己的語言,通過睿智幽默的啟發(fā)性語言,有文采的造境性語言,有溫度的過渡性語言,貼切的評價性語言,“點亮”整個課堂。
威廉說過:“平庸的教師只是敘述,好的教師講解,優(yōu)秀的教師示范,偉大的教師啟發(fā)。”教師語言的啟發(fā)性,就是在教學時用語言將人的心靈點亮。教學實踐表明,教師睿智幽默的啟發(fā)性語言,不僅能把學生的眼睛擦亮,心靈點亮,而且還能夠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一文時,課前鼓勵學生利用搜集資料的辦法,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課上老師不忘給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他帶來了一張中國地圖,結果在黑板上張貼地圖時,不小心將其貼倒了,于是他機智地說了句,“啊,是誰讓公雞打倒立了?”同學們一聽都開心地笑起來,注意力集中了,學習興趣也更濃了。這位老師機智靈活的啟發(fā)性語言,既強化了中國地形特點的知識點,又增加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趣味性。我在執(zhí)教《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中,學生在描述“我”和祖父的關系時,總是說“好”字,這是學生思維惰性和慣性使然,他們在生活中常常說“好”,“很好”,“非常好”之類的話語,而不能自覺地用更加準確的詞語來加以描述、界定,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語言品質,就要堵住學生的語言慣性之口,怎么辦呢?我靈機一動,使用“故錯法”,將幾個“好”字連起來說話,造成一種看似無關緊要的“笑料”:這個詞比剛才那個詞好多了!今后我們用詞不要總是用“好”好不好?(眾生大笑)現在不只用“好”,那就好了。(眾生又大笑)學生在這樣原生態(tài)的學習中,切實感受到語言單調重復的可笑之處,幽默的笑聲過后就再也沒有出現類似的問題了??梢?,啟發(fā)性語言,講求一種方法,體現一種技巧,彰顯一種智慧,這樣的語言就是課堂上的“明燈”。
教學中,運用教學語言生情造境是開展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有效方式。生情造境,生發(fā)的應該是真情,是實感;創(chuàng)設的應該是符合文本的真實場景,感人情境。這樣的語言,避免單調乏味,回避蒼白無力,力避平淡如水,要力求有文學氣息,有文化內涵,有一定的文采。如張祖慶老師在執(zhí)教詹天佑一文時的片段,當講解到面對京張鐵路,面對帝國主義阻撓要挾時,張老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誘導:同學們,面對著帝國主義的阻撓、要挾、嘲笑,面對這一路的高山深澗,面對著國人的殷殷期盼,詹天佑所面臨的巨大壓力,我們感受到了嗎?(生:感受到了。)但是詹天佑有沒有猶豫?(沒有?。┯袥]有放棄?(沒有?。┯袥]有動搖?(沒有?。埨蠋熾S機又深情總結、引讀:詹天佑正是憑著這一份堅定的信念,憑著對祖國的忠誠,憑著自己的智慧,終于帶領他的工程人員讓京張鐵路提前兩年竣工。讓我們牢牢記住這個難忘的日子吧——(學生一字一頓,深情款款地讀:1909 年 8 月 11 日——那是京張鐵路竣工的日子……)這個環(huán)節(jié),張老師用張力十足,情感豐厚的語言逐步創(chuàng)設情境和語境,引領學生由內而外,由淺入深,一步步感受詹天佑的愛國情懷。在交融中、碰撞中,學生的愛國情感也在逐步被推向高潮。再如,我在教學《將相和》一文時,當學生質疑藺相如為什么要拼時,我這樣引導:同學們想想,“要”在句中怎么講?(生:命令、要求、強迫)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古代,一般什么人才會給王宮貴族演奏?(生:宮女、樂工)這些人的地位是相當低的。兩國談判,你讓我一個“王”為你演奏,無形中趙王的地位被降到了很低。而趙王只代表他個人嗎?(生:不僅僅,還代表整個趙國。)同學們,這是降國格,非常恥辱的事,能不拼嗎?誰能帶著憤怒之情讀讀藺相如的話?于是學生個個神情嚴肅,擲地有聲,把藺相如以死相拼的光輝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之所以能很快進入課文情境,是因為老師用深厚的語言功底步步巧設,環(huán)環(huán)索引,那種情不自禁的情感自然流淌出來,不可自控的情愫也奔涌而出。
俗話說:過河要搭橋,爬高要登梯。這“橋”和“梯”就是從此岸到彼岸,從低處到高處的過渡工具。其實,對于老師來說,每上一節(jié)課,猶如搭建一座橋,又如攀爬一棟樓,何嘗不需要“過渡”?我們要想讓課堂盡量如行云流水,天衣無縫,其中有一個重要訣竅,就是要有高超的“架橋搭梯”藝術,即課堂過渡語要有溫度。如王崧舟老師在執(zhí)教《二泉映月》一文時,當讀完二泉景色,王老師這樣引導:聽完你們的朗讀,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如銀的月光,那么皎潔,那么明亮;一泓清泉,緩緩地流淌著,那么清澈、那么純凈;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又是那么圓潤、那么空靈。但是,同學們,這如銀的月光,這清澈的泉水,這一切的一切對于雙目失明的阿炳來說,只是一片什么?
生(深沉地):一片黑暗……
師:“一泓清泉,靜影沉璧”,對阿炳來說,還是——
生(飽含深情地):一片黑暗……
師:“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對雙目失明的阿炳來說,永遠只是——
生:(情感完全綻放,情緒激昂):一片黑暗!
師:置身于黑暗世界中的阿炳在那個中秋之夜,在那個二泉池畔,他在想些什么?他又在聽些什么?(師聲音漸弱)默讀課文,請把你的目光聚焦到阿炳的身上。
這個過渡性環(huán)節(jié),王老師的語言有溫情更有溫度,給學生留下的還有持續(xù)的溫熱……就是這樣有溫度的過渡性語言,如暖陽“照亮”又溫暖著課堂,讓師生的心靈在互動中顫動起來。相信這些溫度語言日后定會流進學生的生命,變成一種不竭的能量,使學生滋潤而蓬勃!
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一些失當的課堂評價語言俯拾皆是:有的“言過其實”,有的“蜻蜓點水”,有的“對錯不明”……為了避免這些尷尬,我們要學會運用精準、貼切的評價語言,來科學地幫助學生,巧妙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從我們存放在心尖兒上的貼切評價中感受到呵護的溫暖,讓學生從我們呈現在舌尖兒上的魅力評價中體驗到藝術的美感。在孫雙金老師的評價型課堂用語中,我們很難找到單純的“你真好!你真棒!”這樣的評價語。孫老師在教學《推敲》時這樣評價學生:“只用一個‘美’字,美得太籠統了,沒有色彩感?!倍Ψǜ蠋熢诮虒W《我和祖父的園子》時,當學生說蕭紅和祖父關系好時,薛老師說:“不能用好,可以用親密?!痹诮處煹恼Z言中,當學生聽到切合自己實際情況的評價時,自然而然會生出滿意感,也會有方向感,那么自然也會產生積極向上的愿望。有了這種愿望,學習就會不斷向縱深發(fā)展。另外,得體而指令明確的評價語言如黎明前的啟明星,能“照亮”課堂,引領學生進入一種最佳的學習境界,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如,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對聲音柔美但柔弱的女同學會說:“你的聲音很甜美,這么美的聲音如果不讓每個同學都能聽到實在是遺憾!請讓聲音再大些!”對富有磁性但聲音細微的男同學會說:“你的聲音很有磁性,你是男子漢,而真正的男子漢是勇敢的!請勇敢地讓聲音亮起來!”對字詞句沒讀到位的同學會說:“這段話你讀得準確,但是有幾句沒讀出味道。聽老師讀一遍,感受一下其中的語氣、語調?!比绱诉@般,學生的朗讀就會一次比一次好,老師正確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及存在的缺點,學生就會一步步走向優(yōu)秀,走向卓越。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毙抡n程呼喚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只有愛學生,學生才會愛教師,學生才會喜歡教師所教的課。因此教師必須像對待自己的弟妹,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去愛自己的學生。灑向學生都是愛,灑向學生都是情。課堂上教師一個欣賞的眼神,一個滿意的點頭,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個親切的手勢,都猶如一場春雨,滋潤著學生干涸的心田,都激勵學生敞開思維的大門,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探索知識的奧秘。如老師看到一個平時膽小的學生想舉手發(fā)言,但舉起又放下時,教師首先對學生投以贊許的目光,請全班學生鼓勵歡迎這位同學發(fā)言,然后說:“今天我非常高興某某同學大膽舉手發(fā)言,而且非常棒,希望你經常讓大家聽到這樣精彩的發(fā)言?!碑斝∨笥巡蛔孕?,不敢回答問題,鼓勵說“沒關系,只要做了,就是一個勝利?!崩蠋熥呓渖磉?,悄悄地說:“你知道嗎?你很聰明,你的想法也很棒,把你的金點子與同學分享,好嗎?”教師從內心深處熱愛學生,用飽含激情的語言,眼神,動作,表情顯露出來,用自身的情感帶動學生的情感。這樣的課堂激勵評價從教師的心窩飛瀉而出,學生也會用愛老師、愛學習的情感來回報老師。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睂W生需要教師的激勵,激勵性語言猶如揚帆的勁風,是人前進的外在動力。學生世界是情緒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能直接影響兒童的情感,積極的情感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不管哪個學生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后,總是希望得到教師的贊揚與肯定。為了讓全體學生品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教師在評價時要竭力睜大眼睛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哪怕學生的發(fā)言中只有一個用得好的詞,只有一句說得好的話,也要立即給予熱情的鼓勵。我見過有的老師這樣評價學生的發(fā)言:“你的發(fā)言觸動了我的思維,震撼了我的心靈!”“你理解透徹,語言精當,表達流暢且自信滿懷,我非常欣賞你!”“我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了!”“你懂得比老師還要多!”“你讀得比老師還要棒!”這樣多一些鼓勵,能喚起學生的自信。使學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學習中,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我們教師在關注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同時,還需要在學生全面成長方面下工夫。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在肯定、引導和激勵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同時,指出學生其他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克服、糾正這些問題的方法,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進行一些比較貼近學生真實生活,輕松愉快的教學內容時,教師的評價語言注重的應該是自然順暢,講究的是貼切,張揚的是個性。評價語言要能緊密結合時代感,讓自己的語言保持“新鮮”的源泉。語言是社會活動的產物,也是時代變化的“情雨表”。一名優(yōu)秀教師,應具有敏銳的洞悉力和對時代變化帶來的新生詞、新的表達方式的接受力。信息時代來臨,網絡語言流行,世界文化的融合導致外來詞的大量涌入,而學生往往成為追趕潮流的先鋒。如果我們的教師只知固有語言,必將和學生產生所謂的“代溝”,如時下流行語中出現了“PK”,“淡定”“給力”等新鮮詞匯,教師如能了解掌握,適當的引入教學當中,必然使學生耳目一新。比如:教師在對小組做評價時說“組內精誠協作,發(fā)揮團隊力量,經過PK,大家說哪組更勝一籌”。課堂上教師有效的評價語言猶如冬日里的暖陽,沙漠中的甘泉更能影響課堂教學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課堂效率,有時甚至能影響學生一生的發(fā)展。
學生在學習時,每取得一點成就,如能及時得到肯定和鼓勵,便會有一種經常的成就感,使他們從成功中品味到努力的價值,從而樹立自信心和進取心。語文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評價標準,更多的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主動參與學習,是否有濃厚的興趣,尊重個性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比如:“今天你又有進步了”、“還需努力”、“再細心一點”、“沒關系,你已經盡力了”等,用激勵性的語言,善待我們的每個學生,樹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抬起頭迎接每一天。如果一個學生很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做事就會缺乏自信,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樣樣不如人,就很容易自暴自棄,產生自卑的心理。在課堂上要堅持以表揚為主,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成功感。這對學習后進生尤其重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尊重個體差異,激揚主題精神,注重課堂評價語言的激勵作用,多肯定、贊賞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歡樂,在他們心中喚起自豪感和自尊感,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的發(fā)展,這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倡和實行的教學評價,更是激發(fā)學生學好數學的動力所在。
語言是聯系教師與學生思維情感的重要紐帶,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教學語言力求情感化,“用情感來激發(fā)人,好像磁力吸鐵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鐵,絲毫容不得躲閃。所以情感這樣東西,可以說是一種催眠術,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原動力?!币龑W生質疑,鼓勵學生由已知探求未知,激發(fā)學生興趣;要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創(chuàng)造性理解教材,使教學語言更加豐富;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馬克·吐溫說:“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扎實地活上兩個月。”人人都希望聽到贊美的話,對于小學生,尤其是學困生,更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因為贊揚蘊含著老師的鼓勵,蘊含著老師的愛與期望。當然錯的終究是錯的,要看你怎么評價,不是說放棄批評。我們總是看到名師的課堂教學都有一種“魔力”,那就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形成這種魔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善于利用課堂語言。
(作者:安徽省阜陽市清河路第一小學教師、阜陽市首屆名師)
[責任編輯:孫燕蘭]
G420
C
1673-9949-(2017)01-00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