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軍
思辨性問答:提升閱讀教學的境界
■俞永軍
“思辨性問答”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學生在老師預設的問題中學會自我思考、多元思考,從而為做現(xiàn)代公民打下必要的思辨基礎。這里的“思辨”,重視理性與事實,提倡質(zhì)疑與辯駁。作家狄馬說:“一個人如果真的養(yǎng)成了獨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習慣,那他已經(jīng)是個現(xiàn)代公民了,語文教育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大半?!贝搜愿呶萁玻兄锌萧?。可以說,缺乏思辨性問答的語文課堂,是華而不實、零散單一的;缺乏思辨性問答的師生之心靈,是浮躁暗淡、支離破碎的。
袁愛國老師認為:“境界語文,應追求‘詩’的靈性飄逸與‘思’的深邃寬廣的融合?!睂W起于思,思起于疑。遺憾的是,“批判性思維”“思辨性問答”并沒有引起一線老師的足夠重視,其原因之一就是無從下手。那么,教師該如何讓自己的課堂教學多一些思辨性問答呢?現(xiàn)簡述如下。
教學預設時,教師要遠離那些無疑而問,或者一目了然的語句。盡管修辭中的“設問”和“反問”也是無疑而問,但它們對所寫內(nèi)容往往起到強調(diào)與促進作用,應另當別論。這里所說的無疑而問,多半指那些沒有價值,抑或“小題大做”、故弄玄虛,學生不用思考就能習慣性作答的問語。比如,有位老師在執(zhí)教《<長征組歌>二首》時,頻頻發(fā)問:“紅軍將士長征途中吃野菜能不能吃飽?穿單薄的衣服冷不冷?沒有糧食餓不餓?面對敵人的圍剿累不累?”這些問答,除了贏得學生盲目舉手,機械搶答,造成課堂氣氛的一時喧鬧外,毫無價值。不但消耗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也禁錮了他們的思維。如此一來,學生就會覺得回答老師的提問用不著思考。
教師要想讓課堂教學高潮迭起、妙趣橫生,除了依據(jù)一定的流程,還得注重問答梯度,設計出彼此關聯(lián)的“問題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最終由點連成線,由線鋪成面,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譬如,教學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時,教師不妨圍繞題目拋出一個富有梯度的“問題串”:“再塑生命的人”是誰?莎莉文老師對誰“再塑生命”?她為什么要對海倫·凱勒“再塑”?莎莉文老師又是怎樣“再塑”的?結果海倫·凱勒怎樣面對自己的生活?從中感受到莎莉文老師怎樣的人格魅力?這個“問題串”一拋出,課堂氣氛立刻會活躍起來,教學效率自然非同尋常。
特級教師寧鴻彬曾說:“教師提問的內(nèi)容,如果過于淺顯,則學生無須動腦;如果過于深奧,則學生無從動腦?!币虼?,教師預設的問題要難易適中,要量體裁衣,從學生認知水平,以及課堂教學45分鐘的限度出發(fā),通過深題淺問、淺題深問、直題曲問、一題多問等不同形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們的多角度思維能力。比如,執(zhí)教《鼎湖山聽泉》,有位老師設計的問題是:請找出重點段落讀一讀,談談你的理解。說實話,數(shù)千字的文章,一開始就拋出這樣的問題,無疑強人所難,不著邊際,因為學生還未徹底弄清重點段落到底在哪里。還是這一課,我們不妨來看特級教師支玉恒老師設置的問題:“初讀課文,你有什么感覺,什么心得,或什么體會?”學生自由交流。不久,支老師繼續(xù)問道:“你想不想站起來說得好一點?那就再讀課文,不過,這次可不要再從頭到尾讀了,剛才你已經(jīng)讀過一遍,應該有個印象,對哪一段最感興趣,就讀哪一段,抓住重點朗讀,說說你的感覺?!币幌伦訉⒑⒆拥淖⒁饬σ轿恼碌?自然段,作者夜宿山寺,從多角度、多層次的泉聲中領悟到人生真諦。
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往往答不上來,這通常是因為問題的難度大,超出學生應有的認知水平。遇到這種情況,教師要迅速結合生情,想方設法化難為易,避免持續(xù)冷場的尷尬境地。譬如,執(zhí)教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某老師上來就問:“‘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句話有什么含義?”教師應當知道,現(xiàn)在的初中生與“那時”相去甚遠,理解這句話難度頗大。為了幫助他們理解,教師不妨設計出一系列的小問題:“那時”,指什么時候?那時的社會狀況是什么樣子?“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這種描寫有什么意圖?進而讓學生明白:紫藤蘿“那時”的凋零衰敗和如今的繁花似錦,正是個人處境和國家命運的象征。只要把握好問答的難度,學生思維就有可能被激活,創(chuàng)造的火花也會被點燃。
當下,不少老師未能注重問答的效度,表面上營造出轟轟烈烈的氣場,實際上流于形式。學生也深諳其理,懶得思考,胡亂作答,課堂效率可想而知。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精彩有效的提問往往是誘發(fā)學生積極作答的發(fā)動機,是開啟學生智慧大門的金鑰匙,能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化課堂結構,增進師生情感。什么時候發(fā)問,生發(fā)出哪些問題,這些問題能不能引發(fā)學生思考,教師都得精心準備,認真謀劃。
筆者所聽的課中,總有一些老師提出如下類似問題:“請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語句,并說說你的理由?!边@一問題的提出,根本就不能突出文章重難點,顯得非?;\統(tǒng),缺乏針對性,很容易讓學生手足無措,無所適從,即便能作答,也是無的放矢。以鄒韜奮《我的母親》為例,教師可以變換一種方式發(fā)問:“文中雖然沒有離奇的情節(jié)和華麗的辭藻,但字里行間滲透出一份濃濃的母愛。文中哪些話語、事例讓你特別感動?請找出來讀一讀,談一談?!比绱诉@般,學生才會有的放矢,暢所欲言,既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又提升了思維訓練能力。再如,某老師執(zhí)教《為你打開一扇門》,針對課題設問:“為你打開的是一扇什么門?”“為誰打開?”“運用了第幾人稱?”“有什么好處?”問題過多,學生哪有時間靜靜思考?其實,教師可以擬寫一個題目請學生辨析,如“文學重要性”“熱愛文學”“文學之我見”等。通過比較,學生馬上意識到“為你打開一扇門”的妙處。這樣既親切自然,一下子拉近了教師和學生間的距離,又能讓學生從這扇門登堂入室,盡情領略文學的無窮魅力。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活動。”語文課堂本是高潮迭起、精彩紛呈的課堂,預設的問答應該注重梯度、難度和效度,應該環(huán)環(huán)相扣,量體裁衣,有的放矢,彰顯睿智。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潛能,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作者為袁愛國名師工作室成員,南京市第一中學明發(fā)濱江分校教師)
領銜人點評:
批判性思維是目前語文教學研究與實踐的重點內(nèi)容,俞永軍老師從思辨性問答的策略研究入手,結合閱讀教學的實踐總結了初步規(guī)律,值得一線教師借鑒。境界語文倡導教學品質(zhì)的提升,語文課應該有一定的深度,語文學習像攀登山峰一樣,在挑戰(zhàn)性學習中才會領略美麗的風景。由此看來,語文的讀寫教學的思辨性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