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冬梅
借鑒唐僧為師之道 探究班級管理之法
■傅冬梅
本文結(jié)合在班級管理中的具體事例,分別從崇高的信念、無能之能、仁德之心、人際關系這四個方面入手,探究班級管理的藝術,學習與研究唐僧的為師之道,以求取得教育事業(yè)的“真經(jīng)”。
崇高的信念 無能之能 仁德之心 人際關系
《西游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師徒四人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求取真經(jīng)的故事已是家喻戶曉。它填滿了幾代人的假期檔,伴隨著他們的成長。還記得小時候看《西游記》時總有一個疑問——唐僧那么沒用,為什么神通廣大的徒弟們非要跟著他去取經(jīng)不可呢?后來總算明白了,唐僧之所以為師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不是這樣,取經(jīng)這項偉大的事業(yè)就不能成功。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唐僧成為師傅,并取得成功的呢?唐僧的為師之道與班主任的管理藝術有何異曲同工之處呢?筆者結(jié)合班級管理中的一些具體事例,談一談如何將唐僧的為師之道運用到班級管理的藝術之中。
唐僧為了去西天求取真經(jīng)這一偉大而崇高的信念,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好多次幾乎丟掉性命,都無怨無悔,意志堅定;與之相比,孫悟空雖然能力很強,但是他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多次打退堂鼓。這便是唐僧能為師的第一個原因。
宋代哲學家張載說過:“志大,則才大,事業(yè)大;志久,則氣久,德性久?!边@里的“志”,我們可以理解為崇高的信念。那么教師的崇高的信念是什么?就是教師的職業(yè)理想。具體而言,它是指教師在職業(yè)活動中的奮斗目標,是教師對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和無限熱愛,是教師獻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動力。有了這份動力,教師就能在工作中不斷進行自我創(chuàng)造,從而打造充滿樂趣的、有價值的教育生活。
作為教師,不僅自身應該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還應該把理想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中。因此,教師帶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班級的奮斗目標。它是班級管理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在班級管理中具有輿論導向、激勵上進、增加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的功能,是班集體的理想和前進的“航標”。如果失去了“航標”,“船”就會迷失方向,在大海中漫無目的地航行,這個班級就形成不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對于一個優(yōu)秀班級來說,確立明確的集體奮斗目標是非常重要的。
確立班級奮斗目標的方法有很多種,我采用的是師生共商法,即師生共同商討制定班級奮斗目標。共商的過程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充分發(fā)揮集體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分別從整體目標和具體目標(常規(guī)、學習、學校活動、同學關系、師生關系等)兩大方面充分商討,達成共識,制定本班的目標。因此,共商的過程就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也利于該目標的執(zhí)行。
只有追求教育理想的教師,才會在艱辛的跋涉中感受到教育的成功,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只有為了共同的信念而奮斗的班集體,才能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西游記》里的唐僧很多人并不喜歡他,尤其是崇拜英雄的青少年們。因為他的形象和英雄相差甚遠。他不會武功,每次遇到危險的時候,要么等徒兒們來救他,要么就只會默念“阿彌陀佛”;有時還會對妖魔鬼怪存有惻隱之心,而不相信孫悟空的判斷。如此“無能”而又固執(zhí)的唐僧,何以為師?殊不知“無能”也是一種為師的財富、一種管理的藝術、一種必修的境界!唐僧因為“無能”,所以他就會欣賞有能力的人,能夠包容“能人”們的缺點,因此找到了三個有本事的徒弟來保護自己。如果唐僧是個神通廣大的“大神”,依孫悟空的個性,就不一定會愿意跟著他了。正是因為唐僧“無能”,所以幾個徒弟才有了用武之地,也才有機會在取經(jīng)途中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能力。事實證明,唐僧是成功的,他帶領著徒弟們不僅完成了使命,而且使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得到了提升,最終修成正果。那么這個“無能之能”如何運用到班級管理之中呢?
【案例一】
這是我近期做得最懊惱的一件事。那天教室的廣播響了,可我還想再說幾句,就走到開關邊,跳起來想關上廣播,結(jié)果夠不到。這時有個同學躍躍欲試,想來幫我,可這時我不知哪來的一股“漢子勁”,就一脫鞋,踏上凳子把廣播關了。當我一轉(zhuǎn)身卻發(fā)現(xiàn)那孩子已經(jīng)在我身后了,他只能神情落寞地回到座位上。這一瞬間,我才意識到:我做錯了,我抹殺了一個孩子為班級做事的機會。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每一個人都有被社會認同的滿足感、愉悅感。在班級管理中,若能讓學生覺得“我”在班級中,是有用的一員,“我”能為他人做點事,也許學生會越做越起勁,一件事能帶動他去做很多其他有益的事。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師的成功,在于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边@也是先生最大的快樂。因此,班主任無須太“強大”,“無能”一些又何妨!我們要給學生以極大的信任和實踐、創(chuàng)造的空間,給學生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調(diào)動其主觀能動性:凡是普通學生能做的事,班級干部別做;凡是普通班干部能做的事,班長別做;凡是班長能做的事,班主任別做……班主任的“無為”,便會促成學生的成長與有所作為。當然,所謂“無為”并不是要求班主任真正地消極觀望或無所作為,而是應該看似“無為”,實質(zhì)上“無所不為”。班級管理要以一種無聲無息的自然方式展開,于“潤物細無聲”中盡可能地讓學生張揚個性,綻放絢麗的色彩。
老子的《道德經(jīng)》有云:“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將之運用到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該將班級管理工作回歸到學生中去,有些事情班主任不去做,也許學生會做得更好,學生參與的越多,鍛煉的機會就越多,積累的經(jīng)驗就越豐富,能力就越強,即“少則得”。反之,班主任包攬所有事情,事必躬親,會導致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增強,自主性變?nèi)?,即“多則惑”。簡言之,班主任有藝術地“無能之能”是一種提升教育效果的智慧,是體現(xiàn)新課程“學生主體”理念的需要。老師們,適當?shù)臅r候,我們真的不妨“無能”一回。
小時候看《西游記》,對于唐僧的“濫好心”很是抓狂。從白骨精到紅孩兒,從山賊強盜到真假美猴王,唐僧的“仁德”給師徒四人帶來了很多麻煩,當時總想:“唐僧怎么就不能精明一點呢!”現(xiàn)在看來,卻有了不同的感悟。無論經(jīng)歷怎樣的挫折和逆境,始終不改“好心”的唐僧其實很強大。這種強大來自于佛教的“上善”真諦。
孔子作為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把教師作為終生職業(yè)的偉大教育家,他對于教育的“仁德”是如何論述的呢?“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不倦,仁也”。他把“仁者愛人”的精神傾注在學生身上,對學生充滿了深厚的感情??鬃诱f:“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意思是,志向遠大的“仁者”,不會因貪生怕死損害“仁德”,而會勇敢地犧牲自己以保全“仁德”,這是對“仁德”志向的最高要求。
首先,我們要用心地呵護學生。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有個十分精彩的比喻,他說:“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美麗可愛,卻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稚嫩的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加倍呵護。”這種呵護就是仁德。這就要求我們注意教育學生的方式方法。如果教師用粗暴專制的教育方法對待學生,用諷刺挖苦的口吻數(shù)落學生,學生會對教師望而生畏、敬而遠之,甚至會產(chǎn)生對立情緒、逆反心理。因此,教師要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學生,要像精心培育名花一樣珍愛學生,就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二】
有一次,學生宿舍扣分了,而且一扣就是5分。我怒火沖天,沖進教室,我們班的顧同學隨即跟著我眼淚汪汪地來到辦公室。原來她返回宿舍去拿東西,匆忙間忘記了關燈,導致扣分。她請求我能否暫緩抄背美文(按照班規(guī),衛(wèi)生、紀律有差錯,要抄背美文),因為第二天就是期末考試了,想到平時她為班級做出的努力,又在期末考試的非常時期,就免除了她抄背美文。只是提醒她,今后無論遇到怎樣著急的事,也要從容應對。從此,這個小女孩看見我比原先熱絡多了。
我認為班規(guī)要有,但它畢竟不是法律,孩子們再怎樣小心總會疏忽,有時人情化地執(zhí)行班規(guī),也許更能喚起孩子們對老師的理解、信賴,增強班級的向心力。
其次,我們要把“仁德”的精神傾注到后進生身上。
越是干旱的莊稼越需要雨水,越是后進生越需要精心呵護,我們要把是否愛后進生當作教師是否有“仁德”的重要尺度。相當一部分教師說起優(yōu)生來,總是如數(shù)家珍。而對待后進生,態(tài)度則截然相反,不是抱怨,就是不聞不問。這使得后進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無論怎么做,得到的總是批評、訓斥,甚至是嘲笑、諷刺、謾罵,干脆將錯就錯,“破罐子破摔”,竭盡搗亂之能事。
第四個東西,唐僧有,而孫悟空沒有的,就是“人際關系”。唐僧的前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他見到神仙就磕頭,無論途經(jīng)何地,凡事和為貴。
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說:“一個人事業(yè)之成功,30%取決于才能,而另70%則取決于其交際能力的大小,即能否與人、與人群進行十分妥善的協(xié)調(diào)?!苯處煿ぷ魇桥c人打交道,因而人際交往在教師的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首先,在教師的人際交往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即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已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普遍認同。那么,首先是作為人的學生,他們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接受、被認同。他們也有講民主、講平等的要求,也渴望和老師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所以,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也是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需要。
【案例三】
一天,剛吃完午飯,我們班的石同學在認真地整理課桌,這引起了我的好奇。因為這孩子平時不注意個人衛(wèi)生。于是我就看著他,結(jié)果他來了一句:
“老師,咱們最難對付的親戚——我媽要來了,我要展示好的一面給她看?!?/p>
愛面子是人的本能,我們從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來喚醒孩子的這種榮譽感,使我們的日常管理工作更容易入手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能引導學生把班級當成家一樣呵護,懂得把班級這個大家庭光鮮亮麗的一面展示在“親戚們”面前,那么許多班級管理的常規(guī)工作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要處理好與家長的人際關系,做到尊重、理解、將心比心。打一個不太恰當?shù)谋确剑喝绻呀逃扔鞒勺雒姘?,那么家長和教師和的是同一塊面,做的是同一塊面包。哪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都會影響面包的色香味。所以教師要善于與家長溝通,做到以誠相待、科學指導;要經(jīng)常與家長保持聯(lián)系,不能忽視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力,確保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致,從兩方面推動學生健康成長。
再次,要與任課老師溝通。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教育事業(yè)是一個集體協(xié)作的事業(yè),團結(jié)協(xié)作、和諧互助是教師處理與同事之間關系的重要準則,是優(yōu)化校內(nèi)育人環(huán)境的關鍵。教師之間分工協(xié)作、密切配合,以集體的力量來影響學生,不僅會讓教師感到心情愉快,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給學生做好了善于與人合作的表率,在無形中達到了“身教重于言傳”的教育效果。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學習與研究唐僧的為師之道,將其恰當?shù)剡\用到班級管理中去。實踐表明,良好的班風、學風并不在長篇大論的說教之中,而在于平時對小事的處理中。通過有意識的藝術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去喚醒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催生班級的凝聚力,激發(fā)被老師欣賞與同伴認同的滿足感,用我們的仁愛之心保護學生的自尊,從而形成相互信任、理解的人際關系,讓班集體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石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