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摘要:文化的存在體現(xiàn)著人之為人的基本特征。對文化哲學的研究為哲學的發(fā)展開啟了絢麗多彩的篇章。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歷史是隨著人類的實踐活動而向前發(fā)展的。那么文化也是隨著人類的存在和實踐而向前變遷和發(fā)展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文化作為一種符號的特征也愈加彰顯,如何在紛繁的文化視野中把握文化符號的深層意義賦予了文化哲學又一個獨特的視角。
關鍵字:文化;文化哲學;符號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119-02
一、代表等級的符號
馬克思賦予了不同等級不同的符號,例如資產階級是壓迫剝削無產階級的,無產階級是受壓迫的對象,所以全世界的無產者才要聯(lián)合共同抵制資產階級的壓迫。然而在現(xiàn)代化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不再搞階級斗爭。但是隱性的階級概念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層出不窮。例如我們今天的商場就有不同的等級之分,有的商場檔次規(guī)格比較高,那么就是一些白領和中產階級階層的人經常光顧的地方,而有一些商場類似于批發(fā)市場,可以砍價不是明碼標價,購物環(huán)境和水平檔次比較低,就會是一些社會底層人士經常光顧的一些地方。那么這種階級分層明顯還表現(xiàn)在商場售貨員對待顧客的態(tài)度上,檔次高的商場的售貨員服務態(tài)度就會好一些,而檔次低一些的商場的售貨員就會根據(jù)顧客的層次而對自身的服務態(tài)度要求并不是那么嚴格。這種人們對待貧富的不同態(tài)度的分別就體現(xiàn)出了文化作為等級標志的一種符號。
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甚至可以看到這種對待不同等級的不同區(qū)分的態(tài)度已經異化成為了一種最最單純的文化符號。以至于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只看重符號而忽視了其他的人們身上的可貴品質。所以那些趨炎附勢,攀附權貴的人就只是著眼于目標對象的符號意義,也就是他用了什么包包,穿了什么品牌的服裝,住了什么樣的房子,開了什么樣的車,僅僅從這些符號的身上去肯定或者否定別人?,F(xiàn)代社會經濟發(fā)展,物質水平極大提高,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拜金主義,不管做什么人們更加重視物質的享受,而缺乏道德底線,人們只認準了現(xiàn)代文化下的符號所體現(xiàn)的身份特征,而不去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樣的現(xiàn)象令人堪憂,文化作為符號的一種意義,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充分的利用文化符號去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服務,而不是在走出了封建社會以后再用符號將不同的階級人群劃分三六九等。
二、代表民族的符號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這些不同的民族色彩描繪了祖國絢麗多姿的美麗山川,同樣的不同的民族也有著不同的文化符號,這些文化符號的背后深藏著中華民族歷史悠長的文化底蘊和內涵,也是各個民族在長期的發(fā)展時期留下的珍貴的文化篇章。
現(xiàn)代社會科技飛速發(fā)展,我們的身邊每天都充斥著大量的信息,以至于我們太過急于的去了解這些信息,所以每天我們打開電腦,打開電視,手機不離身,只要有空閑時間,例如等車,乘車,甚至走路,吃飯,我們都想要了解周圍所發(fā)生的一切,但是我們卻忽視了身邊的人,我們變得懶得與父母溝通,懶得與朋友溝通,甚至當他們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還是拿起了手機而對這些人視而不見。記得還是去年去貴州的時候,我們到了一個很貧困的苗寨,這里是苗族的棲息地,那是我第一次看見冬天苗族人用來烤火的鐵制的火盆,苗族人把燒好的煤炭放在這個一米見方的火盆里,泡上一杯山上采摘回來的茶葉,人們圍坐在火盆旁談天說笑,那是的我才意識到,我們似乎許久都沒有與家人和朋友進行這樣的交談了。這個火盆就代表了苗族人的一種文化符號。還有就是苗銀,在苗族人家女兒出生的時候,父母就會攢錢為女兒打造一套純銀的首飾等到女兒出嫁的那天作為女兒的嫁妝。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套套華麗的苗族傳統(tǒng)服飾時,便記住了屬于這個民族的美麗的文化符號。
在泰勒的《原始文化》中,泰勒記載了很多世界各地不同地方的民族所流傳的巫術,在中國的長江三峽哦一帶,在一些費依山傍水的小小的少數(shù)民族村落,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一些這樣的巫術表演,巫師會用巫術給部落里的村民消災解難,也被認為是這個部落具有自然神力的德高望重之人。流傳到至今,或許那些超自然的神力我們看不到了,但是在這些部落里還是會流傳著一些掌握些許巫術的人,他們將一些簡單的巫術作為一種表演來傳播自己的部落文化。
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像印尼的一些太平洋的島嶼上至今還是存在著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中所描繪的原始部落。這里沒有警察,部落的組長就是秩序的維護者,是至高的權威者。這里的人們相信神,認為萬物皆有靈魂,他們不會去砍伐一顆擋在道路中間的樹木,他們認為大樹是樹神會保佑百姓安康,這也是一種文化所彰顯的符號特征。
世界上一些國家和民族所具有的特征和品質也同樣成為了代表自身形象的一種符號。例如在本尼迪克特的《菊花與刀》中,他著重分析了日本大和民族特征中所具有的文雅與鋒利的一面,日本人重視禮節(jié),講究對長者的尊重,但是日本民族所具有的忠誠于武士道的精神又展現(xiàn)出了他另一種文化特征。我的爺爺是個老紅軍,他曾經跟我講過在日本抗戰(zhàn)投降的時候,很多日本士兵不想當戰(zhàn)俘,就自發(fā)的組織起來一起將兵器投入河中隨后跳河自盡,這就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一種彰顯,寧死不屈的這種品質也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
韓國人很愛國,注重保護自己國家的文化,我們會看韓劇追捧韓國明星,也是韓國進行文化推廣的一種方式。在韓國的大米袋子上寫著這樣幾個漢字“身土不二”表達的就是我所在的這個國家,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上的所有東西都是最好的。在韓國人們都會使用和購買韓國的國產品牌,并且一用就是好幾代人,所以我們在韓國看不到太多的進口車,進口的電子產品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韓國人身上所具有的對國家的忠誠與守護的文化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的。
德意志民族和日本大和民族訊在著一些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做事一絲不茍及其嚴謹,我們知道德國的汽車制造業(yè)舉世聞名,這樣的口碑是德意志民族嚴謹?shù)淖黠L所塑造出來的。德國的刀具出具同樣也很有名,因為德國的鍋蓋與鍋都是嚴絲合縫的,買一個德國的鍋可以用幾代人。這種德國人嚴謹做事的文化特征也同樣是我們中國人學習的榜樣。我們不僅要會模仿別人,還要努力的去創(chuàng)造,學習這種對工作精益求精的可貴品質。
三、社會發(fā)展的符號
歷史唯物主義主張社會的發(fā)展是不斷向前進步的,人們的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也就是說不同的時代都具有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文化符號特征。在我國唐宋時期是經濟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科學技術,文學造就都位居世界前列,唐詩宋詞就代表了唐宋時期文化發(fā)展的符號,清明上河圖同樣體現(xiàn)了那個時期我國繁榮發(fā)展的景象,由此也就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八九十年代的衣食住行與今天相比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哥大,BB機也就成為了代表那個時代的文化符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一些社會問題也同樣成為了代表著時代的符號。例如,今天的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計劃生育的開展使得很多家庭都是只有一個獨生子女,那么落在八零九零后身上的養(yǎng)老問題就更加嚴峻,一對夫妻要供養(yǎng)至少四個老人,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的發(fā)展,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就出現(xiàn)了有些夫妻要供養(yǎng)八個老人的情況,所以我國目前就大力提倡公共養(yǎng)老事業(yè),關注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健康,這種社會現(xiàn)象就體現(xiàn)了文化符號體現(xiàn)的社會發(fā)展的這一特征。
四、中國的文化符號傳播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們創(chuàng)造過世界上最燦爛的文化,最悠久的文明。今天,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的增強,使得越來越的國家的人開始學習漢語,渴望了解中華文化。但是,在傳播中華文化的時候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我們知道在今年上半年許多國家的孔子學院都關門了,大家普遍反映,這樣的機構訊在對自己的發(fā)展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還會增加自己學校機構運轉的支出。很多國外孔子學院的學生來到中國,他們也只是知道中國的毛筆字,旗袍,中國功夫,餃子,孔子,長城,故宮。很多孔子學院的學生來到中國的行程也幾乎就是去爬長城,參觀故宮??吹娇鬃訉W院的關門我相信會另很多人嘆息,我們一再的學習別人,模仿別人,卻沒有保護和發(fā)揚好自己擁有的東西。文化符號不僅僅是一種符號,我們也應當看到這些符號背后那些值得我們努力研究和不斷發(fā)揚的東西。唯有如此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早日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10.
[2]〔美〕馬爾庫塞著.愛欲與文明〔M〕.黃勇,薛民澤.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74.
[3]鄭國玉,唐代虎.愛欲解放與現(xiàn)代文明)))評5愛欲與文明6〔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 2003, 12(6): 795-798.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4.
[5]宋健.現(xiàn)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M〕.北京:科學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41-42.
[6]瓦托夫斯基.科學思想的概念基礎〔M〕.北京:求實出版社,1982.3.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9]理查德丁·伯恩斯坦.超越客觀主義和相對主義〔M〕.光明日報出版社,1992.1-3.
作者簡介:王春雨,黑龍江大學2014級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