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
人們習慣了關于明星的各種光彩奪目的故事,包括理財方面,趙薇投資股票狂賺32億,劉青云靠老婆炒樓賺了4億,就好像明星的理財方法全部都是高大上。
但其實,絕大多數(shù)明星最基本的理財方式仍是把錢存到銀行,賺取利息,而只有通過不斷的存款積累,才會出現(xiàn)后續(xù)大手筆的投資。正如那句名言所說——致富的第一步就是儲蓄。
和普通人一樣,明星在起步階段收入并不高,中國臺灣的著名演員林依晨來自單親家庭,幼年因生活拮據,母親只能依靠頻繁透支信用卡來維持生活。林依晨2001年拍攝的成名作《十八歲的約定》,一集劇的酬勞折合人民幣只有2000元。但她靠“分類賬戶強制儲蓄”,用幾年時間幫家里還清了折合人民幣60多萬元的債務。
所謂分類賬戶強制儲蓄,是專門針對那些收入不高、難以存下錢的群體。這個名詞的發(fā)明者是赫赫有名的巴菲特,股神同時也是一位理財高手,他說:“別等到花完錢之后,才存那些剩下來的錢;而是先存錢,再花那些多出來的錢?!?/p>
先存錢,再花錢。林依晨將自己的收入,按2∶2∶6的比例分成三份存進三個賬戶, 第一個“2”是生活費,第二個“2”是非必要不提取,“6”是完全不能動的錢。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中國臺灣,演藝公司通常會利用各種方式刺激旗下的明星貸款消費,例如鼓勵明星貸款買豪宅豪車、貸款做投資或高端消費。明星一旦身背貸款,就會更努力工作,也更容易被公司控制。但林依晨因為堅持自己的分類賬戶強制存款方式,不做“月光明星”,更沒有過度的消費,在2005年還清家里債務后,2008年又在臺北為自己和家人買了一套大房子。當然,成名后收入的增長也幫了她的忙,但她始終將收入和支出控制在一個合理范圍內,也正因如此,她可以不顧演藝公司的抵制,在2014年自己事業(yè)上升期時,就和心愛的人低調結婚。能夠自主支配自己的生活,對于明星而言或許是一筆更大的財富。
分類賬戶強制儲蓄又被稱為“信封理財法”,在微薄的收入中劃分出不能提取的部分是關鍵。當初依靠一句“殺很大”走紅的藝人郭書瑤,出道前同樣家庭貧困,但她一直信奉信封理財法,將收入分成四部分,分別是生活費、預備金、存款和保險。
和林依晨的區(qū)別在于,郭書瑤的存款具有極強的目的性,例如定下買房的目標,存到首付后立刻提取,隨后再定下新目標,因此實際上郭書瑤只是通過存款來不停積累資本,金額一到就會做投資。2010年,郭書瑤先用3年的積蓄幫媽媽開了一間餐廳,2013年,在獲得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后,郭書瑤開始動用存款炒房,人生穩(wěn)健,一步一個臺階,和她出道時那些出位形象截然不同。
實際上,曾有國外公司對國內明星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明星們雖然表面上出手闊綽,隨便逛個街就消費掉幾十萬,但其實90%以上的一線明星都有固定存款的習慣。其中,出生在北京、有過北漂經歷的明星存款占總資產的比例尤其高。這或許給我們另一種提示——存錢雖然看上去是最慢的生財之道,卻具有一定的附加價值,比如說給人帶來安全感,讓人有動力做更長遠的規(gu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