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禮梅+邢九冬
【摘要】 目的:探討手法復位聯(lián)合藥物治療良性發(fā)作性位置性眩暈(BPPV)的臨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6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85例BPPV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入選病例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患者單純以Epley手法復位進行治療;試驗組43例,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藥物氟桂利嗪和倍他司汀氯化鈉。第7天治療結束后,參考中華醫(yī)學會BPPV療效判定標準評估兩組治療效果。復位后1個月隨訪,統(tǒng)計兩組BPPV復發(fā)率。結果:試驗組治療BPPV平均起效時間(1.72±0.46)d,對照組治療BPPV的平均起效時間為(1.96±0.51)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5.35%)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95.24%)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兩組均無BPPV復發(fā)病例。結論:單純手法復位治療BPPV療效顯著,聯(lián)合藥物輔助治療雖不會顯著提高治療效果,但有助于患者臨床癥狀的早期改善,值得臨床參考借鑒。
【關鍵詞】 手法復位; 藥物; 良性發(fā)作性位置性眩暈; 臨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02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3-0045-02
良性發(fā)作性位置性眩暈(BPPV)為臨床常見周圍性前庭眩暈,屬眩暈綜合征范疇中的獨立疾病,是典型的源于耳內的眩暈,約占眩暈患者總數的40%,其中尤以累及后半規(guī)管的病例居多,可占BPPV病例數的85%以上[1]。手法復位是現(xiàn)階段臨床治療BPPV的首選方法,配合藥物使用能有效抑制前庭反應,減輕嘔吐等不適感。文章現(xiàn)以8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手法復位聯(lián)合藥物治療BPPV的臨床有效性進行分析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4年1月-2016年6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85例BPPV患者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就診時均主訴頭部轉動或明顯移位情況下會有視物旋轉、傾倒感,即短暫性眩暈。其中,61例(71.76%)患者發(fā)作期并惡心、嘔吐、出汗等癥狀,15例(17.65%)患者間歇期有頭昏感。經Dix-Hallpike試驗、Roll text檢查等,臨床判定患者病癥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CMA)發(fā)布的關于BPPV的相關診斷標準[2],為后半規(guī)管BPPV。病例排除標準:(1)器質性病變所致眩暈;(2)手法復位禁忌證;(3)治療用藥及成分過敏者。隨機將入選病例分為兩組。試驗組(43例):男22例,女21例;患者年齡21~79歲,平均(56.6±8.3)歲;患者病程1~30 d,平均(8.35±4.12)d;左側眩暈20例,右側眩暈23例。對照組(42例):男20例,女22例;患者年齡24~76歲,平均(57.1±8.5)歲;患者病程1 h~35 d,平均(8.46±3.95)d;左側眩暈21例,右側眩暈21例。兩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BPPV診斷標準
參照CMA耳鼻咽喉分會公布標準擬定:(1)頭位改變所致發(fā)作性眩暈,或伴惡心、嘔吐、出汗等癥;(2)眩暈間歇期可見頭昏、不穩(wěn)感,但無頭暈、共濟失調、步態(tài)障礙等;(3)影像學檢查排除相關責任病灶;(4)無耳鳴、耳部悶塞感;(5)Dix-Hallpike試驗呈陽性,Roll text檢查呈陰性,可誘發(fā)眩暈或眼震且有疲勞性,眼震潛伏期和持續(xù)時間分別小于5 s和60 s[3]。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單純以Epley手法復位進行治療,1次/d,每次重復復位步驟2次,具體復位方法如下:第一步,患者端坐于床,全程睜眼配合復位,以便于復位醫(yī)生觀察眼震情況;第二步,指導患者頭部向患側偏轉45°,固定患者雙手,在保持該頭位的情況下引導患者快速向后仰,使頭部呈懸垂位30°并保持。觀察患者眼震,無眼震者維持體位2 min,有眼震者待眼震消失維持體位1 min;第三步,指導患者緩慢經過中度頭伸展,將頭部歸正并再向健側偏轉45°,觀察患者眼震,體位維持時間同第二步一致;第四步,患者左側臥位,頭向左側旋轉45°并固定,觀察患者眼震,體位維持時間同第二步一致;第五步,患者緩慢回到坐位,指導患者頭部前傾20°~30°并保持2 min。
試驗組手法復位治療方法與對照組一致,在此基礎上,本組患者加用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每晚5 mg)和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500 ml,1次/d,靜滴)。兩組患者均每日連續(xù)治療,療程至眩暈完全消失。治療周期內,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治療起效時間,第7天治療結束后,參考中華醫(yī)學會BPPV療效判定標準評估兩組治療效果。復位后1個月隨訪,統(tǒng)計兩組BPPV復發(fā)率。
1.4 療效判定標準
本研究參照CMA發(fā)布的BPPV治療標準擬定臨床療效判定標準[4],具體如下:眩暈完全消失,Dix-Hallpike試驗陰性為顯效;眩暈顯著減輕,位置性眼震也有所改善,但未消失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Dix-Hallpike試驗陽性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以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起效時間比較
試驗組平均起效時間為(1.72±0.46)d,對照組治療BPPV的平均起效時間為(1.96±0.51)d,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162,P=0.046),兩組不同時間起效情況比較詳見表1。
2.2 兩組療效比較
經7 d治療,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字2=1.374,P=0.851),詳見表2。1個月隨訪期間,兩組均無病例BPPV復發(fā),治療效果顯著。
3 討論
BPPV是指頭部運動到某一特定體位時所引起的短暫陣發(fā)性眩暈和眼震,故又稱變位性眩暈。本病具有自限性特點,最早由奧地利醫(yī)學家Barany提出,已于上世紀中期被詳細描述和命名。目前,對于本病的發(fā)病機制,臨床主要存在兩種假說[5],一是半規(guī)管耳石癥,即各種原因所致耳石脫落進入半規(guī)管,當頭部移動至激發(fā)位時,重力作用改變,耳石移動會引起半規(guī)管內壺腹部位毛細胞位置及放電頻率的改變,繼而產生眩暈和眼震;二是壺腹嵴頂結石學說,即脫離的耳石附著于壺腹嵴頂,使壺腹嵴頂和內淋巴的密度出現(xiàn)差異,導致壺腹嵴頂對重力感知異常,從而引發(fā)眩暈。兩種假說中,前者為主流觀點,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6],BPPV常累及后半規(guī)管,可占BPPV病例總數的85%以上,這與人體站立狀態(tài)下耳石碎屑落入前庭器官后下位置有關。
手法復位是根據半規(guī)管耳石癥假說發(fā)明并投入臨床使用的一種BPPV治療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有順序的改變頭位使脫落的耳石借助重力重新復位,以達到緩解甚至消除眩暈的目的。本次臨床以Epley氏耳石復位手法對85例后半規(guī)管BPPV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一次治療起效患者約占病例總數的60%,經1周治療,超過95%的患者均能有效治愈BPPV,與邢九冬等[7]的文獻研究結論基本一致,提示手法復位治療BPPV的有效性。
氟桂利嗪為桂利嗪的二氟化衍生物,本品不僅能抑制Ca2+進入血管平滑肌細胞引發(fā)血管擴張,也能增加耳蝸內輻射小動脈的血流量,對抑制周圍性眩暈、改善前庭器官微循環(huán)具有一定功效。倍他司汀氯化鈉為雙胺氧化酶抑制劑,不僅可增加前庭血流量,幫助消除內耳性眩暈,也能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淋巴內水腫。本次臨床研究上述兩種藥物輔助手法復位治療BPPV,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療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李曉[8]、黃海瓊[9]等的研究結論一致,但試驗組患者平均起效時間比對照組短,提示單純手法復位治療BPPV療效顯著,聯(lián)合藥物輔助治療雖不會顯著提高治療效果,但有助于患者臨床癥狀的早期改善,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楊新,陸曉燕,程杰,等.手法復位配合藥物治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療效分析[EB/OL].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6,16(8):105.
[2]袁挺藝.Epley法治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護理體會[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22):3431-3432.
[3]高亞麗,張之福,萬敏,等.手法復位治療良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觀察和價值[J].中國處方藥,2015,13(5):113.
[4]寧永紅,曾恒,黃銳,等.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5,53(34):64-66,70.
[5]陳丹.Epley手法復位治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57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4,22(1):62.
[6]葛利娜,韓麗雅,黃向東,等.倍他司汀治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成功手法復位后的殘余頭暈[J].浙江實用醫(yī)學,2015,20(5):329-331.
[7]邢九冬,魏禮梅,梅遠倫,等.Epley手法復位治療后半規(guī)管良性發(fā)作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效果分析[J].右江醫(yī)學,2014,42(4):427-429.
[8]李曉.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12):93-94.
[9]黃海瓊.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9):61-63.
(收稿日期:2016-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