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雷雨
[摘要]作為我國首個由國家頒布法律強制予以推行的保險制度,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以下簡稱“交強險”)制度傳遞了國家治理道路車輛保險問題的理念和立場。雖然該制度符合世界保險立法潮流,但自該制度運行之后也引發(fā)了許多不合理的現象,進而導致目前針對交強險無責賠付的規(guī)定存在諸多質疑。其中,關于無責賠付的規(guī)定頗為典型。因此,欲理解交強險制度中的無責賠付規(guī)定,并確保其制度的良好運轉,應當對交強險以及無責賠付展開橫向和縱向的梳理,探求其所蘊含的法理基礎及其在實踐運作中顯現的正反經驗。在此基礎上,對我國交強險制度中的無責賠付規(guī)定予以完善。
[關鍵詞]“交強險”;無責賠付;無過錯責任;人道主義;公平原則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2.148
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張三的車被李四追尾,但根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中無責賠付的規(guī)定,張三需要對李四賠錢。這看似十分荒繆,無責方為何要向有責方賠錢?然而,此類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極為常見,且引發(fā)了諸多爭議,需要結合“交強險”制度及其“無責賠付”的規(guī)定予以檢視。
1 “交強險無責賠付”的源起及其質疑
汽車責任保險制度起源于英國、德國、瑞典、挪威等歐洲國家的制度實踐。自此之后,世界許多各國以及我國港澳臺地區(qū)通過在民法典中規(guī)定了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或以專門立法形式確立了類似的保險制度。[1]縱觀各國相關規(guī)定,美國法律規(guī)定由各州確定責任限額,英國實行過失責任制,德國實行交通事故受害者協(xié)會管理三者責任險基金,日本則實行“成本價主義”。[2]可見,機動車強制保險制度存在十分明顯的立法趨勢,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也正是順應了這一潮流。具體而言,“交強險”系指由保險公司對被保險機動車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車人員和被保險人)的人身傷亡、財產損失,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的強制性責任保險。因此,它本質上屬于責任保險范疇,其特性在于促使被保險人轉嫁責任風險,且為受害人提供保障。
“交強險”制度的法律基礎來自2003年10月28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道交法》)第十七條中關于“國家實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的規(guī)定。自我國在法律上明確“交強險”制度之后,結合《道交法》的精神,國務院常務會議于2006年3月21日頒布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以下簡稱《強制保險條例》),通過行政法規(guī)的形成對立法上的抽象敘述進行了具體化。根據《強制保險條例》第二十一條之規(guī)定,被保險機動車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車人員、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依法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該規(guī)定可視為“交強險無責賠付”的具體依據。分析該條款所傳遞的信息,我國立法者意欲將無過錯責任原則嵌入“交強險”制度,明確在“交強險”責任限額內,只要有受害人的人身或財產損害發(fā)生,保險公司都必須予以賠付,而不去考慮被保險人在交通事故中是否存在過錯。
然而,盡管“交強險”制度的初衷在于最大限度地保障受害人,但基于此類賠償規(guī)則,“無責賠付”在實踐中往往發(fā)生異化,引發(fā)了許多不合理的現象。除了開篇案例中提到的“被別人撞了還要賠錢”的情況,騙保、碰瓷等違法事件也時有發(fā)生。
2 “交強險無責賠付”的法理透視
帶著上述疑問深入分析,“交強險無責賠付”來自民法上的無過錯責任原則,該原則以損害是否發(fā)生作為承擔法定責任的前提,以補償受害人損失為主要目的,而不去考察當事人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3]換言之,行為人有無過錯對民事責任的構成和承擔不產生影響。[4]無過錯責任的法理基礎在于從整體社會利益之均衡、不同社會群體力量之強弱對比,以及尋求補償以息事寧人等不同角度展現民法上的公平原則。問題在于,“交強險”制度中的“無責賠付”規(guī)定如何才能合理地彰顯無過錯責任原則?
基于橫向與縱向的考察,“交強險”制度規(guī)定“無責賠付”的內容系世界各國保險行業(yè)通行已久的慣例,我國在立法時予以借鑒符合了立法的趨勢。鑒于西方“天賦人權”思想賦予人們生命、健康、財產等權利的價值高度,西方許多國家的車輛法定保險制度中都蘊含了“無責賠付”原則,凸顯了保護交通事故受害人權益的宗旨。此外,還有若干國家基于風險理論同樣確立了無過錯責任原則。風險理論認為,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可能對他人造成潛在的特殊風險,這種特殊的風險無法通過抵消其他人對該個人造成的風險而形成對等關系。此時一旦風險轉化為現實危害,出于公平的考量,該個人應就其造成的特殊損害承擔無過錯責任。[5]
因此,可對“交強險無責賠付”作如下兩層理解:其一,在“交強險”的責任限額內,受害人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的賠償問題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其二,保險公司是否賠付損失取決于損害是否存在而非當事人是否存在過錯。換言之,在交通事故中,任何人的人身或財產損失都可以通過對方車輛的保險公司獲得一定的賠償。這一規(guī)則強化了保險公司的賠償義務,有助于保障車主的權益。
3 “交強險無責賠付”的正反檢視
3.1 “交強險無責賠付”的制度優(yōu)勢
3.1.1 減輕了機動車駕駛員的負擔
在“交強險”制度推行之前,僅有商業(yè)三者責任險對損害進行賠償。根據商業(yè)險的一般條款,保險公司決定是否賠償遵循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因而拒絕對機動車無過錯情況下發(fā)生的事故損害承擔賠償責任。然而,鑒于交通事故賠償責任同樣遵循無過錯責任原則,當交通事故發(fā)生在機動車與行人之間時,無論機動車駕駛員是否存在過錯,都要求其必須向處于天然弱勢的行人承擔部分賠償責任。在此種情況下,由于需要承擔受害人的醫(yī)療費用,卻又無法通過保險獲得賠償,機動車駕駛員就可能陷入困境,在實踐中進而導致機動車車主、受害人、保險公司之間因賠償責任問題形成的冗長訴訟。事情自“交強險無責賠付”制度出臺之后發(fā)生了變化,此舉雖然增設了“交強險”險種,但側面強化了保險公司的賠償責任,增強了機動車駕駛員的賠償能力。
3.1.2 結束了商業(yè)險與“交強險”不分的混亂局面
出于盈利的目標,保險公司在計算商業(yè)險保費時通常以無過錯責任原則以基礎,從而避免承擔過多的社會義務。若轉以無過錯責任為基礎的計算方式,則幾乎每一起交通事故都需要賠償,那么將會導致保險公司的收支不平衡。自“交強險”制度推行之后,其保費的計算公式充分考慮了“無責賠付”的規(guī)范因素,使賠償風險在所有交納保險的駕駛員之間分攤。這種方式確保了受害者能夠獲得充分的賠償,又能使保險公司不必承擔過于沉重的社會義務,最終使商業(yè)險與“交強險”在機動車保險險種中得以區(qū)分。
3.1.3 促進了社會公平
“交強險無責賠付”的規(guī)定促使機動車保險在目的上發(fā)生了質變,即從保障被保險人的利益轉向補償交通事故受害人,使該制度成為防范交通事故責任人無力賠償損害的有效機制,也使之成為交通事故補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該制度推行以來,交通事故受害人在通常情況下一般都能獲得最基本的賠償。
3.2 “交強險無責賠付”的制度缺陷
(1)責任轉嫁機制的功能有限?!敖粡婋U無責賠付”的規(guī)定使無過錯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但由于最終責任都轉嫁到了保險公司身上,因而并不會真正受到損失。因此,無過錯一方只是在形式上承擔了責任,并沒有承擔實質上的責任。雖然無過錯方在法律意義上無需承擔責任,但為了配合有過錯方獲得“交強險無責賠付”所規(guī)定的賠償,無過錯方仍然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走完一整套保險理賠程序,不可避免地增加相應的負擔。
(2)可能誘發(fā)“碰瓷”現象。雖然“交強險無責賠付”制度的初衷是善意的,但無法排除潛在的違法者惡意地鉆制度的空子。例如,當一方通過“碰瓷”的方式制造交通事故時,無責方基于法律規(guī)定仍然需要承擔賠償責任,除非能夠證實有責方系故意為之。在實踐中,由于取證的復雜性,實際上很難證明當事人究竟是否存在故意,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在一定程度上助長“碰瓷”現象的發(fā)生。
(3)耗時耗力,增加了交易成本?!敖粡婋U無責賠付”的規(guī)定導致交通事故雙方都被保險理賠程序所捆綁,變向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雖然這筆錢最終由保險公司承擔,但“無責賠付”程序過于繁雜,無責車主需要去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提供理賠資料,耗時耗力。
(4)從結果上看并不公平。由于“交強險無責賠付”制度系與無過錯責任相銜接,在一起雙方均無過錯的交通事故中,假如有一方事先未投?!敖粡婋U”,則會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具體而言,即投保的一方此時承擔無過錯責任,需要在“交強險”賠付額度內賠償對方損害,而未投保的一方反而只需承擔過錯責任,無需在“交強險”賠付額度內賠償對方損害。這樣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對待平等的當事人運用兩種不同的歸責原則首先存在疑問,而且在客觀上造成投?!敖粡婋U”的一方在此情況下利益受損,而沒有投?!敖粡婋U”的一方卻鉆了制度的空子,導致結果的不公平。此外,還有可能使一些司機對違規(guī)行為表現出無所謂的心態(tài),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會放縱違規(guī)行為的出現。
4 “交強險無責賠付”的澄清與完善
4.1 “無責賠付”的理解與澄清
圍繞“交強險”制度中“無責賠付”規(guī)定的正反分析,實際上清晰展示了該制度的利弊情況。雖然自“交強險”制度實施以來,社會對“無責賠付”的規(guī)定爭議頗大。但縱觀國外發(fā)達國家保險制度的過去與現在,可以發(fā)現該制度是符合國際保險業(yè)發(fā)展的歷史趨勢的,也是我國保險制度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事實上,以德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在法律上都有關于機動車造成損害,保有人要承擔責任的規(guī)定。其中的法理原因在于,機動車系危險物,機動車保有人則為危險物運行的利益獲得者,其對使用機動車而造成的損害理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因此,盡管《道交法》未在法律層面上直接規(guī)定“無責賠付”的內容,但其在《強制保險條例》中的出現恰恰說明該規(guī)定是具體化《道交法》上抽象立法敘述的有益嘗試。具體而言,“無責賠付”的規(guī)定擴大了交強險的保險范圍,提高了被保險人的保險保障力度,同時也保證了受害人能夠獲得比過去更多的補償。換言之,我國將該制度納入交通事故的賠償機制,在尊重和保障了受害者切身利益的同時也減少了交通事故雙方潛在的經濟損失。因此,“無責賠付”規(guī)定具備合理性。特別是當事故一方是非機動車駕駛人或行人時,“無責賠付”的制度優(yōu)越性就能展現出來。
可見,“交強險無責賠付”的制度與《侵權行為法》的法理基礎并不沖突,僅僅是將“無責賠付”作為一種補充性的賠償方式,無責方的賠償責任其實系由保險公司承擔,而事故的性質以及責任的認定并不因此發(fā)生任何變化。盡管社會上確實出現了“碰瓷”、騙保等違法現象,但此類事件在本質上屬于道德風險,系制度異化的產物。
4.2 “交強險無責賠付”制度的完善路徑
當然,盡管“交強險無責賠付”制度因為代表了先進的立法理念而不能全盤否定,但在制度的具體運作過程中確實存在著諸多瑕疵,使制度在實踐中發(fā)生異化,變向增加了無責一方的時間和經濟負擔。因此,“交強險無責賠付”制度在某些具體環(huán)節(jié)上有待改進和完善。具體建議如下。
4.2.1 加快保險理賠程序,提高賠付效率
觀察時下諸多保險公司的經營情況,可以發(fā)現,大多數保險公司簡化投保環(huán)節(jié)以盡快獲利,但卻刻意增加理賠程度,減緩賠付效率。這就導致投保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將會被捆綁在保險理賠過程上,變向增加了經濟負擔。在“交強險無責賠付”制度推行之前,只有被認定程度事故責任的一方需要走完整個理賠程序,然而“交強險無責賠付”的規(guī)定導致一起事故必然需要兩家保險公司出面,進而完成兩套不同的理賠程序,勢必使賠付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加快保險理賠程序、提高賠付效率需要每一家保險公司予以重視。具體而言,“交強險無責賠付”制度可以探索若干簡化處理機制以提高索賠效率的具體規(guī)定,從而更好地提升理賠效率和服務水平。
4.2.2 “交強險無責賠付”的具體適用應針對不同場合有所區(qū)分
之所以許多人質疑“交強險無責賠付”的制度,其原因在于該制度的具體規(guī)定仍然不夠細化,或者說,“交強險無責賠付”的具體適用需要針對不同事故情形做一定的區(qū)分。具體而言,針對發(fā)生人身傷害的交通事故,無論是由車與車相碰撞導致駕駛員或乘客的人身傷害,還是車與人相碰撞導致的人身傷害,出于保障受害者權益的目的,這兩種情形適用無責賠付是無可厚非的。然而,針對沒有人身傷害而僅發(fā)生財產損害的交通事故,“無責賠付”的運用則值得商榷。原因在于,在此種情況下,不存保障受害人權益的邏輯前提,有責任理應為其造成的事故而獨立承擔責任,此時再要求無責方承擔“無責賠付”的責任顯失公平??傊斀煌ㄊ鹿手谐霈F人身損害時,采取“無責賠付”的原則符合了先進的制度理念,我國《道交法》以及《強制保險條例》的規(guī)范目的也都側重于此。然而,當僅發(fā)生碰撞車輛本身的財產損失時,采取“有責賠付”則更為合理。這既能夠打消人們以往的質疑,還可以約束司機嚴格遵守交規(guī),否則將在保險賠償時承擔不利的后果。
參考文獻:
[1]謝廣新.縱覽國外的汽車“交強險”[J].汽車與安全,2007(12).
[2]佚名.國外“交強險” 掃描[J].道路交通管理,2007(7).
[3]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4]張新寶.侵權責任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5.
[5]王軍.侵權法上嚴格責任的原理和實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