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摘 要】東西方文化差異中最為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我們用于交流的語言。中國與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在語言上的表達差異會在很多方面凸顯出來。我們在日常的交流過程當中,會感受到來自于常用稱呼、日常交際、委婉表達語、詞語涵義差異等方面的差別。
【關鍵詞】中英文化差異;日??谡Z表達
一直以來,文化的發(fā)展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而語言則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并反映出該民族文化的特征,體現(xiàn)出該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表達則更能體現(xiàn)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精髓及文化發(fā)展的進程。中國與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在地理、歷史、氣候、經(jīng)濟發(fā)展等諸多因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文化上有明顯的差異。這種文化差異體現(xiàn)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尤其是在兩個民族的日??谡Z表達中。
一、常用稱呼
我國是一個有著較長封建歷史的國家,這就使得家族觀念非常濃厚,人們很重視血緣親屬關系與輩分長幼關系,在稱呼中也清晰地表現(xiàn)出這種關系,如:大舅、二叔、三嬸、四姨等。在西方國家,家族與親屬觀念卻不是那么濃厚,因而親屬間的稱呼也比較籠統(tǒng),如aunt 同時可指伯母、嬸母、姑母、姨母、舅母、阿姨等。盡管可以用maternal uncle 與paternal uncle 區(qū)分舅舅與叔叔,用maternal aunt 與paternal aunt 區(qū)分姨母與姑母,用elder brother 與younger brother 區(qū)分兄與弟,但在實際稱呼中,通常都直呼其名。
20世紀中葉,在我們國家,熟人之間通常在姓氏前加“老””或“小”來稱呼對方,以示親切,如:老趙、小李等。但是在說英語的國家,就不可以在姓名前加old 或young,因為人們普遍恐懼年老。比方說,old age 被看作是無能力和不愉快生活的時期,而年輕則含有無經(jīng)驗、不成熟之意。在中文里,我們可以用廠長、經(jīng)理、局長、書記、老師等詞在其前加姓氏作為稱呼語,而在英語中卻不可以,而應當用Mr. 、Mrs. 、Ms. Madam 等與姓氏連用。這一點也在我們的教學中體現(xiàn)出來,譬如有些學生會叫某老師為Teacher Wang , 實際上我們一般是不可以用在地道的英語中的。
二、日常交際
由于我國古代時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人民生活貧苦且不能得到保障。這就使得人們在見面時,出于關心,彼此總是問對方是否吃過飯。這樣,就形成了最常用的寒暄用語“吃飯了嗎?”。目前,這種寒暄語仍在我國多數(shù)地區(qū)使用。如果該寒暄語直接被譯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 ?”就會引起誤解,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就會誤以為問話者欲請他吃飯。如果問話者沒有了下文,聽者就會感到茫然。畢竟,在英語國家,這種用語被認為是真正關心對方是否吃過飯,含有想請對方吃飯之意。另外,根據(jù)中國文化傳統(tǒng),人們在見面時也經(jīng)常會問“你到哪里去?”,如果譯成Where are you going ?則會引起反感,會被認為是對人家的私人事情感興趣。因此,如果不是很好或是很熟的關系,那就盡量不要用這種寒暄方式。如果一定要用的話,盡量用在比較熟悉的人之間,這樣交流起來就不會存在問題了。
中國人在日常話題中也經(jīng)常會談到彼此的身體狀況,如“你最近胖了”或“你最近瘦了”等。特別是在女性之間,這個話題更是常見,但是英語民族的人通常也把這看作個人事務而避免此類話題。
三、委婉表達語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造就了眾多委婉語,可以涉及到死亡、大小便等多個方面。人們用去世、解手等詞匯表達這些意思,在日??谡Z的表達中去世就可以翻譯為rest in peace或是pass away,而解手可以說成wash ones hands。
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委婉語用得越來越多,幾乎遍布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某些職業(yè)領域和對某些社會群體,為了防止在稱呼中被認為有輕視之意,人們普遍使用委婉語,如: 用elderly people指老年人,用domestic assistant 指保姆,用administrative assistant 指秘書,用automobile engineer 代指修理人員等。
四、詞語涵義差異
中英文化上的不同,也會表現(xiàn)在某些詞語涵義的差異上。我們在日常的口語表達中,可以體會到一些常用詞匯或是傳統(tǒng)詞匯的涵義是有差別的。
Peasant 一詞在英語中帶有貶義,指粗魯、無教養(yǎng)、不文明的農(nóng)民,因而該詞在英語國家只用于稱呼英語國家之外的農(nóng)民。在我國,“農(nóng)民”通常被譯成peasant。而farmer 一詞指“農(nóng)夫、農(nóng)場主、農(nóng)場經(jīng)營者”,這種表達方式是較好的。
在我國,由于歷史上某些時期人民生活貧困,生活缺乏油水,肥肉是食品中的上品,因而“肥肉”一詞也就意指令人向往的東西。如:那份差事對他來說是塊肥肉。如果把該句譯成That job is a piece of fat meat to him,則會令英語國家的人不解其意。肥肉對于他們而言并無親切之感,人們通常也不吃肥肉。該句說成是That job is what he longs for. 則能正確表達漢語的含義。
由于我國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國的東面與南面是海洋,因而東風與南風給我國帶來的是溫暖濕潤的氣候,東風與南風自然也就是人們向往的東西,成為美好的象征。而西風和北風是寒冷干燥的,成為令人不愉快事物的象征。如:新政策就象東南風一樣滋潤了農(nóng)民的心田。The new policy moistens peasants heart is like a south - east wind.英國的南面隔英吉利海峽面對歐洲大陸,西面與北面是大西洋,東面是北海,沒有特別寒冷的風,一年四季主要刮溫暖濕潤的西風,因而西風成為美好的象征。英國詩人雪萊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 就對西風進行了贊美,把它看作是掃除舊勢力,將自由與幸福撒向人間的力量象征。中國人對別人說起自己的配偶時,會用“愛人”來稱呼。如果譯為“l(fā)over”,則不符合漢語內(nèi)涵,因為漢語中的“愛人”指丈夫或妻子,而英語的“l(fā)over”指情人,這樣就要求在日??谡Z表達中要慎用此詞。
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醋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而在日常語言中也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與之有關的語言,如,酸楚、酸刻、辛酸、酸溜溜等。當表達對異性嫉妒而心中不是滋味時,就會聯(lián)想到醋,用“吃醋”表達這種心情。而英語民族的人并無此說法,因此“吃醋”也不會直接說成“drink vinegar”。如:“她丈夫有個漂亮女秘書,她很吃醋。”可說成“Her husband has a pretty girl sectary, whom she is rather jealous of .”。
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的變化也在某些語言中體現(xiàn)出來,如“萬元戶”等詞語。這些詞語在英語中沒有直接對應詞。“萬元戶”可譯成a household that has ten thousand yuan。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體現(xiàn)新文明、新文化的語言還在不斷產(chǎn)生,如“大款”、“大腕”等。“大款”在英語中也沒有直接對應詞,但有近義或類似表達,如magnate可以指工商界有權威的或有影響力的巨頭富豪;而“大腕”指在文藝界中造詣極高,能在整個演出中起主導作用的人士的稱呼,可譯為a distinguished personage in literature and art。
“個人主義”在漢語中是個貶義詞,認為個人的利益高于國家或集體利益的信念。英語中的individualism 也含有此意義,但另外也指認為個人是最重要的,認為靠自己和個人獨立是最重要的美德。
當然,中英民族作為共同的人類,在文化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方面也有很多相同或類似的地方。如我們中國人表示某人不高興、愁眉苦臉,說他“拉著長臉”,英語是put on/ wear a long face;“笨手笨腳”英語是all thumbs;“殺雞取卵”的英語是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充耳不聞”,英語是turn a deaf ear to;“嗤之以鼻”的英語是turn ones nose at;“全心全意”的英語是with all ones heart;“令人心碎”的英文表達為break ones heart;“花錢如流水、揮金如土”可說成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順應潮流、隨波逐流”可說成是go with the stream;“違反時勢、反潮流”的英語是go against the flood;“引狼入室”的表達是set the wolf to keep the sheep;“翻開人生新的一頁、改過自新”的英文表達是turn over a new leaf。
總之,通過對比常用稱呼、日常交際、委婉表達語、詞語涵義差異等發(fā)面,能看出中英文化在日??谡Z表達中的差別是很明顯的。這對我們了解中英文化歷史的差異也有了一定的幫助,在今后的日??谡Z表達中要盡量做到準確到位,盡量避免出現(xiàn)某些不必要的錯誤從而引發(fā)誤會,讓交流的雙方都能領會,從而能保證日??谡Z交流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參考文獻:
[1] Frank Palmeri.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in eighteenth - century British culture[M]. Aldershot :Ashgate ,2006 :691.
[2] 於奇.中英文中的文化差異.[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