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輔 (1633-1692年),祖籍遼陽(今屬遼寧),字紫垣,漢軍鑲黃旗人。清代著名的治河專家。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間連續(xù)十年任河道總督,主持治理黃河、淮河、運河。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黃淮水漲,奔騰四潰,淹了淮、揚七州縣,康熙帝任命靳輔為河道總督,總理治河事務。靳輔與其幕僚、得力助手陳潢一起,對黃、淮兩河及決口、災區(qū)進行實地勘察,詳細了解河情水勢、堤防狀況、水患災情,并沿途向有實踐經(jīng)驗的人求教。經(jīng)過兩個月的實地調查研究,靳輔對河道、運道的關系有了初步認識,提出了“治河之道,必當審其全局,將河道運道為一體,徹首尾而合治之,而后治可無弊”的治河方略,并尖銳地指出了河道日壞、河患日多的根本原因是重漕運不重治河、治河服從漕運的治河主張所造成的。靳輔和陳潢深思熟慮,由靳輔具名,連續(xù)向朝廷上疏八次,系統(tǒng)提出了治理黃、淮、運的全面規(guī)劃,最后朝廷基本同意了他們的方案。于是,在陳潢的大力協(xié)助下,靳輔在黃淮下游的千里河岸,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修堤、筑堤、疏河工程。
康熙十六年,為了恢復黃、淮人海出路,靳輔在清江浦以下到海口300里的河道內,采取“疏浚并舉”的辦法,組織挑挖洪澤湖口爛泥,疏浚清口至云梯關河道,創(chuàng)筑云梯關外束水堤1.8萬余丈,堵塞決口16處。次年,創(chuàng)建王家營、張家莊減水壩2座,筑周家橋翟壩堤25里,加培(注:培使增厚之意)高家堰長堤,堵塞安東、淮山陽、清河三縣河堤及南湖堤所有決口。第三年,在黃河南北兩岸分丘別建碭山毛城鋪和大谷陵山減水壩2座,徐州長樊大壩外月堤1689丈??滴醵暧旨辛α慷轮Q五年的楊莊決口。經(jīng)過連續(xù)幾年的大規(guī)模治理,黃河于康熙二十二年復歸故道。
靳輔對我國古代治河理論、治河實踐、治河技術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治河理論上他繼承了潘季馴“堅筑堤防”、“束水攻沙”的思想,同時又有豐富和發(fā)展。靳輔強調在以水沖沙的同時,要輔以人工挑浚,提出“寓浚于筑”的思想,并稱之為“一舉兩得之計”。在??诘氖杩V校€總結出了挖“川”字河的辦法,以利于迅速沖沙,沖深刷寬河道。在治河實踐上,靳輔重視“逼淮注黃、蓄清刷渾”,更多地修建南岸減水壩以分泄黃河洪水。他還革新治河技術,在工程上進行了許多創(chuàng)新,如坦坡的修建,作為一項土壩防浪技術,它在湖泊水庫的治理修筑工程中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靳輔還把流量概念運用于減水壩減水,這是定量方法在中國水利史上運用的開端,開始了我國治河事業(yè)從定性向定量的過渡,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靳輔的治河方略及其實踐在中國古代水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他之后一些重要的治河人物,如齊蘇勒、稽曾筠、高斌等,都沿用了他的主張。直到今天,靳輔的治河方略及其實踐,對水利工作者仍有不小的借鑒和啟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