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留明(洛陽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大伾山探源
□范留明(洛陽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大伾山是中國文字記載最早的名山之一?!队碡暋份d:“導(dǎo)河……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說文》對“汭”的解釋是:“汭,水相入也?!奔炊鄺l河匯合的地方,又指河流彎曲之地,一般指河流彎曲之凸岸。洛汭,是古地域名,亦稱什谷,位于今河南鞏義市河洛鎮(zhèn)洛口村一帶,因洛河至此流入黃河而取名。也有傳說這里是出“洛書”的地方?!稜栄拧め屔健吩唬骸吧饺u,陟。再成,英。一成,伾?!痹S慎以為丘一成為伾,即一成高的山丘為伾。也就是說“伾”是指相對獨立而又低矮的山丘。因其小而稱其大,故曰大伾山?!队碡暋防锏拇髞?,說的就是這樣的大伾山。那么這座山到底在那里呢?
《水經(jīng)注》說:“河水東經(jīng)成皋大伾山下?!庇州d大伾山在成皋城北。從地望上看茲大伾山,就在今滎陽市西北20多千米的汜水與黃河的交匯處。這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土山,至今在汜水河口與黃河的交匯處,仍能看到這樣的小土山。另據(jù)史料記載成皋縣始建于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治所就在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zhèn)虎牢關(guān)村西北的土崗上?!端?jīng)注》曰成皋縣之故城在伾上,縈帶伾阜,絕岸峻周,高四十許丈,城張翕崄,崎而不平。這里所說的是戰(zhàn)國時期的成皋故城,該城北面和西面臨黃河,南面和東面為深澗,故成皋之名是取山嶺高矗瀕臨黃河之義。后來的成皋城雖離開了大伾山(已塌毀),而成皋縣治直到1954年才被撤銷,并入滎陽縣。所以所最早的成皋故縣城,是“憑山為基,東阻于河”。也就是說成皋故城就位于當(dāng)時黃河的東南面,山阻河險,而黃河就是從大伾山腳下折向東北流的。只是這座大伾山是土山包,歷經(jīng)黃河大水的沖刷,早已坍塌殆盡,“成皋故縣城”也相繼廢棄,而今只有成皋古縣城遺址尚存,此外這里還有“呂布城”遺址等。成皋城是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一座古城,2006年6月8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關(guān)于大伾山被黃河沖刷崩塌的事實也是十分可信的。就在此下游廣武山(邙山)上存有楚漢相爭時的漢霸二王城遺址,其中位于鴻溝西邊的是漢王城堡遺址,也因黃河的長期侵刷,在20多年前崩塌了大部分。此處地質(zhì)風(fēng)貌與大伾山完全相同,說大伾山被黃河沖刷崩塌是完全可能的。
今鶴壁市??h縣城內(nèi)也有一座大伾山,但此山名要晚很多。??h大伾山原名黎山,又名青壇山、東山,系太行余脈,東西寬0.95 km,南北長1.75 km,面積約1.66 km2,海拔高度135 m,平地高起70 m。它并非土山,而是平原突起的石體孤峰。相傳,東漢劉秀鎮(zhèn)壓河北王郎軍還師經(jīng)過此地時,曾在山上筑青壇祭告天地,并謚此山為青壇山。此山也是很有名氣的,上面存有南北朝之后的道觀佛寺建筑群7處,名亭8座,石窟6處,各式古建筑138間,摩崖碑刻460余處。其中有東晉后趙(公元319-352年)主石勒依印度僧人浮圖澄之言,為了以鎮(zhèn)黃河,依山鑿就了大石佛,高22.70 m,是中國北方第一大佛,又稱“八丈佛爺七丈樓”;還有始建于北魏的天寧寺,規(guī)模宏大,年代最早,寺內(nèi)有藏經(jīng)閣,原藏明代南藏經(jīng)6 053卷,為宗教典籍珍品。大佛和天寧寺現(xiàn)在都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宋代的天齊廟、太平興國寺、豐澤廟,元代的觀音巖,明清的禹王廟、呂祖祠、張仙洞、陽明書院等建筑,各具其妙,為大伾山增添了不少光彩。
從歷史資料看,??h在商代稱黎,周元王元年晉國在此設(shè)黎邑。西漢高祖初年(前206—前195)在此置黎陽縣,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當(dāng)時的縣治在黎山東北1.50 km處?!稘h書·地理志》中載:黎陽縣屬魏郡。應(yīng)劭注曰:“黎山在其南,河水經(jīng)其東。其山上碑云:縣取山之名,取水之陽為名。”這里的黎山就是今大伾山,河水就是指當(dāng)時的黃河。此后在不同朝代這里還曾置黎州、黎陽郡。直至北宋初年(960年),這里開始設(shè)置浚川軍,取之大禹“浚畎澮距川”的首尾兩字。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置浚州,州治在浮丘山巔。明洪武三年(1370年)浚州人口不滿五千,改浚州為??h。可見??h在宋代以前都是稱作黎和黎陽。那么黎陽的黎山也只能是在唐代后期或宋代之后才改名大伾山的。這里雖然沒有明確文字記載。但在筆者看來,在此之前這里的黎陽一直與黎山有著密切關(guān)系。據(jù)唐代的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圖志》載:“黎陽縣在黎陽山北?!对涂たh圖志》是由李吉甫于唐憲宗至元和年間(806—820年)撰寫的,也就是說起碼在公元820年的唐代,此山還叫黎陽山。那么為什么要改名大伾山呢?一是因為浚川、浚州和浚縣地名已經(jīng)脫離了黎山的連系;二是黎山矮小也符合伾山之概念;三是追慕《禹貢》大禹導(dǎo)水“至于大伾”之遺跡;四是宋代黃河確實是從??h東南邊流過了。站在黎山上也確實可以抒發(fā)"登大伾、俯大河,懷大禹"之豪情感慨。所以將此山更名大伾也是情有可原的。
殊不知,文人的這種情調(diào),卻給后人造成了不少誤導(dǎo),以致今日還有不少人總把浚縣大伾山當(dāng)做《禹貢》里的大伾山,這實在是一種天大的誤會?!队碡暋防镎f的很明白:“導(dǎo)河……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此處降水即今漳水,大陸即古大陸澤。就是說當(dāng)時的黃河是從成皋大伾山腳下折向北流的,然后再北過降水,進入大陸澤的。古大陸澤,也叫巨鹿?jié)?,《爾雅·釋地》十藪:“晉有大陸?!薄秴问洗呵铩び惺加[》九藪中作巨鹿?jié)?。它在今河北邢臺隆堯、任縣、巨鹿、寧晉間。根據(jù)后人的研究成果,《禹貢》黃河也是從??h以西幾十公里的地方向北流去的,直至秦漢之后,黃河才從浚縣之東邊流過。這些都說明《禹貢》黃河與??h大伾山是根本不沾邊的。
當(dāng)然對于善徙多變的黃河來說,這兩個地方都很重要。成皋大伾山在黃河?xùn)|南邊,是黃河的阻礙,其傍邊有孤柏渡口(今建有古柏渡游覽區(qū))。而??h大伾山是在黃河的西北邊,這里有黎陽津,二者都是歷史上橫過黃河的著名官方渡口。
據(jù)《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余列傳》,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起義軍,命武臣、張耳、陳余等率軍三千,自黎陽津渡河,北略趙地。唐代天寶十一年(752)李白來到了黎陽津?qū)Π兜陌遵R津(一津兩名),北渡黃河到黎陽,然后游歷幽燕。在此長吟《發(fā)白馬》一詩:“將軍發(fā)白馬,旌節(jié)渡黃河?!薄耙粧咔宕竽㈥鸶?。”歌頌了一位從中原發(fā)兵,討伐胡兵,肅清邊患的大將軍。以大漠孤煙,雄風(fēng)鐵騎的邊塞詩著稱的唐代詩人高適,也以黎陽風(fēng)物為題材作詩道:“飄然歸故鄉(xiāng),不復(fù)問離襟。南登黎陽渡,莽蒼寒云陰。桑葉原上起,河凌山下深。途窮更遠別,相對益悲呤?!北憩F(xiàn)了詩人與友人在黎陽渡依依惜別的另一番情景。宋端拱元年(988年)宋廷曾于黎陽置通利軍,以戍守黎陽津,抵御契丹南攻。宋仁宗天圣元年至六年間(1023-1028)黎陽城毀于黃河水患,移治浮丘山西。至金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在陽武(今河南原陽)決口,河道最終南徙,從此離開了??h境地,黎陽津也就從此消失了。
但“大伾山”依然存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陽明于大伾山講學(xué)。所作《游大伾山賦》和《登大伾山詩》鐫刻于大伾山巔。198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決定將此山開辟為??h大伾山風(fēng)景旅游區(qū)。1987年名列第一批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1994年1月4日浚縣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風(fēng)景區(qū)山門上有副對聯(lián)稱:“邯鄲道上,黃鶴樓頭,一劍西風(fēng)留幻跡;衛(wèi)水橋邊,浮丘林表,三山海路在塵寰。”,橫額“青壇紫府”。基本說明了此山的景致所在。
成皋大伾山不復(fù)存在了,而黃河孤柏渡口還在。它位于孤柏嘴,因這里有一棵孤柏而得名。傳說這課古柏枝葉繁茂,樹冠大可及畝,當(dāng)年秦王李世民夜襲竇建德軍營,曾在此樹下避過雨。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行經(jīng)此處時,曾賦詩寫道:“孤舟向廣武,一鳥歸成皋。勝概日相與,思君心郁陶。”宋代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此處被辟為汴河口后,這里更成了江南通往陜西的最大水運中心,商賈游船盛極一時,經(jīng)濟文化非常繁榮。由于渡口水勢平穩(wěn),岸邊較為陡峭,上下船都無泥沼之苦,所以民間便有“孤柏嘴過河,干上干下”之說。至民國時期,這里的渡口有渡船40余只。當(dāng)?shù)卮迕裎辶倏谌?,全靠渡口吃飯,每天能運送上千人過河。2014年國家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也從此穿黃而過。當(dāng)?shù)卮迕裨缭诖私ㄆ鹆巳f畝漁塘、荷花公園、農(nóng)林生態(tài)園、跑馬場、滑沙場、景區(qū)碼頭等旅游觀光設(shè)施。2015年7月正式更名為古柏渡飛黃旅游區(qū)。成皋古城和《禹貢》大伾山也會為之漸漸浮現(xiàn)于人們的視野。
編輯:宋大春
201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