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恭”是個褒義詞,那么,怎么把含有恭敬之意的“恭”字與具有入廁如廁之意的“出恭”一詞扯到一起呢?這要從明代的科舉考試說起。
明朝盛行的科舉考試,除了監(jiān)考是朝中的大臣外,光從皇帝親自巡視考場這項看,它的意義就非同尋常,重視程度可想而知。
由于考試時間過長,考生需要方便的事在所難免。為了便于管理,考場設置了“出恭入敬牌”。凡需要出去方便者,要申請此牌,托于胸前,到指定地點去解決,速戰(zhàn)速決,回來后交牌歸位。
從這個牌的字面上看,“出恭入敬”,就是出入要恭敬,要遵守紀律,輕去輕回,不得喧嘩吵鬧,干擾他人。這也體現(xiàn)了對皇上殿試的尊重和恭敬。
雖然這個牌子是表示出去進來都要恭敬,但目的必定是用于入廁方便的。這事流傳到社會上,大家都把入廁視為“出恭入敬”了。為了口頭上表達的方便,人們干脆摘取“出恭入敬”的前兩個字,這樣,“出恭”一詞便流傳開來。
“出恭”既然是入廁,善于引申的國人于是就把大便叫“大恭”,小便叫“小恭”,放屁,則稱為“虛恭”,就連便溺之桶也被稱為“恭桶”了。這樣,帶有恭敬之意的“恭”字便有了他意,與衛(wèi)生間連在一起,服務于民了。 (文/劉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