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
課前預習是教學實踐中的一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常用方法,具有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提倡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并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學習方式?!睆娬{(diào)要特別注重學生“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那么,用什么啟發(fā)學生呢?討論、探究的又是什么呢?答案是,用問題來啟發(fā)學生,討論、探究的也是問題。因為問題是推動課堂教學的發(fā)動機,是促使師生良性互動的催化劑。而課前預習則是創(chuàng)設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的有效手段。通過課前預習,讓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極大地發(fā)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通過預習,可以將學生思維引向發(fā)散和深入,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完善和縝密;通過預習,可以突破學習重難點,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作為教師,他(她)的主要職責是上好每一堂課,而上好一堂課的一個前提條件是認真做好課前準備。課前準備一是深鉆教材及教輔資料,對教材內(nèi)容、有關知識和教學方法成竹在胸,教起來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二是要了解和把握學生,結合學生實際,想方設法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而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是教給學生更多知識的有效手段之一。
指導學生預習,要循序漸進,科學引導。一是要先易后難,先輕后重。教師布置的預習題目應該先是很簡單的,學生很容易解決,讓學生嘗到甜頭,覺得自己不錯,知道的也不少,使學生樹立信心,相信自己,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二是分層輔導。對不同學生,預習要求、問題設置也應有所區(qū)別,讓他們了解的知識難易程度、達到的目標也不同。三是提綱挈領。即給學生列出簡要預習提綱,使學生在預習時能抓住要點,有的放矢。四是拓展延伸。就是引導學生去了解課外知識,彌補教材的缺陷和不足,同時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興趣,逐步拓寬學生探究的視野和途徑,最終學好語文,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比如,在學習課文《三峽之秋》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三峽一天中的美麗景色的?通過預習,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知道是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早晨、中午、下午、晚上)來寫的。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為進一步學習課文作下了鋪墊;另一方面這一簡單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又如引導學生預習《游漓江》一文,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情況設計兩組提綱:(1)基礎較好、認知能力較強的學生提綱:課文主要寫了漓江兩岸山峰的什么特點?用哪些景物來表現(xiàn)這些山峰的特點?在表現(xiàn)山峰的特點時,用了哪些修辭手法?(2)基礎較差、認知能力較弱的學生提綱:課文在描寫漓江兩岸山峰神奇而獨特的特點時,重點用哪幾座有代表性的山峰來表現(xiàn)?顯而易見,前一組問題要深層、復雜一些,后一組問題則淺顯易懂。這樣因材施教,使學生各得其所,增強了學習興趣,同時也受到了訓練。再如在講解《撈鐵?!贰ⅰ斗Q象》等課文前,可讓學生課前了解相關的物理知識,并親手做一些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實驗,再回過頭來學習課文,這樣使課文中涉及的科學原理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學生領悟了課文重點,突破了學習難點。又再如學習《草船借箭》前,可引導學生課前查閱小說《三國演義》及相關資料,一是了解三國時期的社會背景:東漢末年,社會動蕩,軍閥割據(jù),各諸侯和軍閥之間為了爭奪天下的統(tǒng)治權而進行戰(zhàn)爭。了解社會背景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及中心思想的理解。二是了解三國人物的性格特點,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睿智多謀,黃蓋的忠心為國,曹操的狡詐多疑。在理解課文時,文中人物形象與學生課外查閱到的人物性格不謀而合,學生定會恍然大悟,興味盎然,求知欲望大大提升。長此以往,日積月累,聚沙成塔,學生視野會日益開闊,知識會日益豐富,能力也會日臻完善。
可見,課前預習的作用不容忽視。它可以為教師講解課文掃除障礙,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及中心思想的理解;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和毅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眼界等。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重視課前預習,使自己的教學具有活力,使自己的課堂煥發(fā)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