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法門寺唐代地宮重現(xiàn)天日,規(guī)模之大、器物之精,令舉世震驚。2016年11月,法門寺地宮珍藏文物空降深圳博物館,重磅大展,再次引起世人注目。重磅大展!法門寺地宮珍藏文物空降深圳,你準備好去看了嗎?
在法門寺琳瑯滿目的珍貴文物中,一套唐朝皇室御用的金銀茶具更是吸引了無數(shù)學者的關注。被譽為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規(guī)格最高、配套最完整、工藝最為精美的茶具寶物。
據(jù)出土的《獻物賬》碑載,供奉茶具為:“籠子一枚 ,重十六兩半。龜一枚,重二十兩。鹽臺一副,重十三兩。結條籠子一枚,重八兩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羅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兩……琉璃茶碗、柘子一副……”等。
根據(jù)其用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這些茶器,給我們完整地演示了一遍唐代茶道的全過程,和唐代陸羽《茶經(jīng)》中的描述基本契合。我們可以將其簡要概括為以下六個步驟:
為什么說是“簡要概括”呢?
因為唐代茶道,講究頗多,短短這么幾步,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可是十分繁瑣的。
第一步 焙炙
茶籠是用來盛放圓形或方形茶餅的器具,一般掛在涼爽通風處,以保持干燥。當茶餅潮濕時,茶籠也可用于焙炙。
焙炙時講究頗多,首先不應在通風處,因為火苗飄忽容易使茶餅受熱不均勻。其次烤時最好用木炭,或者用火力強的柴(如桑、槐之類),曾經(jīng)烤過肉、染上了油膩的炭或者是朽壞的木頭都不能用,古人認為這會導致烤出的茶餅有怪味。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件鎏金鏤空飛鴻球路紋銀籠子,就是典型的茶籠?;\身呈圓柱形,直口、直腹、平底四足,蓋子與籠身做成子母口相扣合。提梁呈半環(huán)形,兩端彎曲成鉤。在籠壁球路紋上焊貼了十九對姿態(tài)生動、翱翔自如的鴻鵠,蓋沿與口沿上下鎏金,籠足為三瓣花朵形狀,精致華美。
第二步 碾碎
待茶餅干燥后,將茶餅放入槽子內(nèi),用碾軸碾碎。
民間的碾一般為木制,內(nèi)橢圓而外長方,橢圓有利于運轉(zhuǎn),外方能防止傾倒。而皇家所用則明顯更為奢華。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套碾子,由碾槽、槽座和能抽動的蓋板組成,通體鎏金,底部弧形,便于碾軸在槽內(nèi)來回滾動。前后兩端的槽板上各飾有三朵相連的流云紋,內(nèi)有寶珠形壼門一個。左右兩側(cè)的槽板上飾麒麟和流云紋,其間各有鏤空壼門三個。特別的是槽面還插入一塊可以沿溝槽抽動的長方形蓋板,閉合時,槽身密封。碾軸兩面以軸眼為中心飾鎏金團花,外繞以流云紋,富貴襲人。
第三步 篩羅
碾碎的茶葉末有粗有細、有優(yōu)有劣,顯然不是每顆茶葉末都能被用作泡茶的原料,這就要求其必須經(jīng)過篩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古代的茶羅實物過去從未發(fā)現(xiàn)過,地宮出土的這件鎏金飛天仙鶴紋壼門座銀茶羅子可以算是絕無僅有的一件。它由蓋、身、座、羅、屜五部分構成,外觀上看像一個盝頂方盒,飾有相對的二飛天和流云,羅身前端飾有云氣山岳,后端飾雙鶴流云,兩側(cè)飾兩個執(zhí)幡褒衣束髻的仙人。座上有鏤空扁桃形壼門十個,前后各二,兩側(cè)各三。身內(nèi)有羅和羅屜,羅框內(nèi)尚存織羅殘片,羅屜為長方形抽斗,用來盛接篩下的茶末。
第四步 煮水加鹽
等茶葉末準備妥當,就可以燒水了。
唐代人認為,煮茶用的水,以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奔涌湍急的水不宜飲用。
水煮沸時,有像魚目的小泡,有輕微的響聲,稱為“一沸”,鍋的邊緣, 泡連珠般地往上冒,稱為“二沸”,水波翻騰,稱為“三沸”。只有到三沸時,才能往水里加茶葉末。
唐代人飲茶,還喜歡加鹽,水初次沸騰時,便應該加鹽調(diào)味了。但加多少也必須講求一個度,不能因為口味重就過分加鹽,這樣就喪失了飲茶的初衷。
地宮所出的蓮蕾紐摩羯紋三足架銀鹽臺,便是當時用來貯存鹽的器具,它由蓋、臺盤、三足架組成,蓋上有蓮蕾捉手,蓮蕾中空,上下兩半可以開合。臺盤的蓋子造型十分別致,是一片覆卷的荷葉,葉蒂飾團花一朵,葉面飾摩羯四尾。
第五步 加茶末
在唐代,流行兩種飲茶方式,一種是陸羽倡導的煎茶法,一種是蘇廙提出的點茶法。
這兩種方式在前四步差別不大,最主要的差別,便在于加茶末這一步。
如果是煎茶法,便要在水“二沸”的時候,先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夾在沸水中轉(zhuǎn)圈攪動,用“則”(茶匙)量取茶葉末沿著漩渦中心倒下,等水大開,波濤翻滾時,把剛才舀出的水摻入,使水不再沸騰,以保養(yǎng)水面的“沫餑”,即水面上的白色沫子.
而若是點茶法,首先,茶葉末的細勻要求要比煎茶法高很多,它要求茶葉末最好細如面粉,所以在碾碎和篩羅這兩步時要更精細一些。其次,它的沖泡方式與煎茶法相反,煎茶是把茶葉末倒入沸水中,而點茶法則是先在茶盞中備好茶末,然后注沸水于茶盞內(nèi),一面注水,一面要用茶筅或茶匙在盞內(nèi)環(huán)回擊拂,使水和茶彼此交融,達到不粘不懈的程度。
唐代晚期,點茶法比煎茶法更為流行,地宮所出的羅網(wǎng)眼極細密,從這一點來看,也更像是為點茶準備的器具,但加鹽又是煎茶法的習慣。因此,對于法門寺地宮所出的鎏金飛鴻紋銀則,有學者認為是煮茶放鹽時的量具,也有學者認為是點茶時用來擊拂的茶具,爭議頗多,不作定論。
該茶則呈圓卵形,微凹,匙柄扁長,柄端作三角形,柄的上下兩段鏨花鎏金,上段為兩只飛鴻,襯以魚子地流云紋,下段以聊珠組成菱形圖案,其間鏨十字花。
第六步 品茶
把多余的茶末貯存到盒中,以便下次使用。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如此這般,一杯好茶便算完成了。
地宮所出的這件鎏金龜形銀盒,便是貯茶之器,它分體鏨刻,焊接制成,龜狀,昂首,曲尾,四足內(nèi)縮,以背甲作蓋,龜首及四足中空。通體鏨刻紋飾,多為龜甲文、錦紋和魚子紋地,部分鎏金。
陸羽《茶經(jīng)》:“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p>
《茶經(jīng)》中說:“茶有九難:一是制造,二是識別,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質(zhì),六是炙烤,七是搗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飲?!?/p>
這九個步驟,對于一杯好茶而言皆缺一不可。但只有第九步,是最為人的主觀因素影響的一步,因而看似容易實則難。
《茶經(jīng)》中也說:“為了解渴,則要喝水;為了興奮而消愁解悶,則要喝酒;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則要喝茶。”
可見,對于唐朝人而言,茶,早已超越了一種生活必需品的范疇,而上升到了一種精神與文化層面。
所以,品茶,品的遠不止是茶本身,更是完成一杯茶的過程、飲用一杯茶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