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人格權的性質(zhì)

      2017-03-01 09:02:16林志明
      法制與社會 2017年4期
      關鍵詞:民事權利人格權法人

      摘 要 未來的中國民法典中是否應當獨立設立人格權編,是一個重大的爭議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說,取決于人格權本身的權利性質(zhì)。本文首先就人格權及其相關概念進行辨析,進而對人格權的性質(zhì)和法人是否具有人格權等問題進行討論。本文認為,人格權是民事權利,能夠通過民法加以保護,法人具有人格權這一論斷可以成立,但法人所具有的人格權與自然人所具有的人格權存在本質(zhì)的差別。人格權能否獨立成編,更多的是受到立法技術和法典形式的制約。

      關鍵詞 人格 人格權 法人 民事權利 保護

      作者簡介:林志明,江蘇梁溪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127

      隨著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出臺,民法典的制定又一次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梢韵胍?,與民法典制定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必定將引起學界的熱烈討論和社會的廣泛關注。人格權在中國民法典中是否應當獨立成編,是一個重大的爭議問題。在這一問題上,學者們意見懸殊,遠未達成一致。 在探討人格權能否獨立成編的問題時,首先要對人格權的性質(zhì)進行界定,如果認為人格權根本不是民法上的權利,那么自然也不應當在民法典中對人格權進行規(guī)定,人格權獨立成編的問題更是無從談起。如果認為人格權屬于民事權利,或者說存在私法意義上的人格權的話,那么人格權究竟能否獨立成編,就應當更多的取決于立法技巧和法典形式的考慮。 而討論人格權的性質(zhì)之前,必須弄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什么是人格權?概念是思維推理和交流爭鳴的基礎, 如果對人格權的概念莫衷一是的話,對人格權相關問題進行爭議的意義也就十分有限。舉例來說,主張法人人格權的學者和否認法人人格權的學者所說的法人人格權可能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因而論斷懸殊也就在所難免。

      因此,本文首先對人格權和與之相關的概念進行簡要的梳理,在此基礎上對人格權的性質(zhì)是民事權利還是憲法權利的問題展開討論,并對法人是否具有人格權這一爭議問題進行論述。

      一、人格、人格權、權利能力和人權的概念辨析

      當我們在探討問題時,必須明確所探討的到底是什么問題,換言之,必須對所探討問題的概念具有清晰的認識。而對概念的準確界定,尤其是法律概念的準確界定并非易事。一方面,我國的法律概念多為“舶來品”,是借鑒和學習西方法律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另一方面,我國的法律概念也在經(jīng)歷一個“在地化”的過程,與其原汁原味的初始含義相比具有了不同的內(nèi)涵。此外,學者對法律概念的界定必須受到立法者的制約,必須在立法者的鐐銬下進行舞蹈。 這也的確是必要的,當法學家們對某一概念的理解見仁見智時,需要立法者最終做出判斷,將此法律術語的概念和內(nèi)涵確定下來。

      此外,對于同一語詞來說,其含義因時代而發(fā)展,因國別而差異,無論是進行歷史上的梳理還是比較上的借鑒,我們的目的都是為了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換言之,我們追求的不是概念在歷史傳承上的連貫和國別比較上的同一,我們追求的是概念在民法理論自身邏輯上的自洽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有效反應與調(diào)控。因此,如果我們得出人格權在中國法上的含義與羅馬法或者德國法、瑞士法上的含義不同的結(jié)論,也實在是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與人格權的關系如何,是有關人格權問題爭論的第一個焦點。 我們在討論人格權的概念時,不可不就人格的概念進行梳理和探究。人格一詞在法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上的含義各有差異,本文主要就法學意義上的人格概念進行梳理。

      通說認為,法學意義上的“人格”始于羅馬法。在羅馬法上,人格具有“聲望和尊嚴”、“自由民”、“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等多種含義。 一個人只有同時具備自由、家父和市民三種身份,才被認為是法律上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才是羅馬共同體中的正式成員,而奴隸、從屬者和外邦人則在法律上處于劣后的地位??梢哉f,羅馬法上的人格,是建立在自由民與奴隸、家父與從屬者、市民與外邦人相區(qū)分的基礎上,即人與人不平等的基礎上的概念。人格這一概念對外而言,將一個市民社會的成員與其他市民社會的成員相區(qū)分,對內(nèi)而言,則是市民社會內(nèi)部組織自己人口的工具。 而在作為近代民法開端的《法國民法典》中,則沒有任何關于“人格”的直接表達,唯一相關的第八條之規(guī)定“所有法國人均享有民事權利”, 仍然有區(qū)分法國人與非法國人的含義,具有認定社會身份的作用,區(qū)別了人與人的不同。 總體來說,法律上的人格,表現(xiàn)的是人的一般法律地位,有學者將其稱之為“人的憲法地位”。 既然人格是人的一般法律地位,那么人格問題自然也就是公法的問題,屬于公法調(diào)整的范疇,這一結(jié)論基本上是可以被接受的。 由于人人生而平等已經(jīng)成為了現(xiàn)代法治的基本原則,人格具有的區(qū)分不同階級、國籍的人的法律地位的功能也已經(jīng)消滅。

      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的條文上,人格一詞經(jīng)常是在“人格尊嚴”的詞組中被使用, 即使單獨出現(xiàn),其意義也與“人格尊嚴”基本相同。 但是顯而易見的是,侵犯某人的人格尊嚴,侮辱了某人的人格,并非是侵犯了一個人的法律主體地位,不可能導致人格減等的后果。因而這里所說的“人格尊嚴”,更應放在人格權的概念中進行討論,而非在的人格的意義上進行討論。

      (二)人格權的概念

      當我們將人格的概念界定為人的一般法律地位時,我們實際上已經(jīng)在說,人格和人格權是不同的概念。因為在承認人人生而平等的今天,人格無法受到侵害, 而人格權受到損害的現(xiàn)象卻是無人可否認的事實。概括地說,人格是人格權的基礎,基礎與建立在基礎之上的事物自然不可混同, 人格與人格權的區(qū)別自是應有之義。

      在人格權是否存在的問題上,人們基本達成了一致意見,“人格權否定說” 已少有學者主張。盡管學者普遍承認,人格權與人格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人格權以人格利益為客體,但是對于人格權的概念和具體內(nèi)涵的界定上,人們?nèi)匀粻幾h不斷。最主要的爭議就是,人格權是否是“人之成其為人”所必須的全部權利的集合。有學者認為,人格權理應包括言論、出版、集會、結(jié)社等基本政治權利, 而有的學者則將人格權類型化為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自由權、人格尊嚴權等權利,并不認為基本的政治權利屬于人格權的范疇。 必須注意,當談到人格權時,并不是在創(chuàng)造一個概念,而是在厘清一個概念。因此,不能從純粹的邏輯推理上出發(fā),用人格來推出人格權,而是必須結(jié)合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框架和體系來界定人格權。概念的界定并不總是那么順理成章,那么顧名思義 。如果認為人格權也包含了基本的政治權利的話,那么法律上“人權”的概念就喪失了存在的價值。 此外,“剝奪政治權利”可以作為刑罰的手段,但我們似乎也很難接受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人格權受到限制這個論斷。

      出于以上考慮,筆者還是采納國內(nèi)的通說,將人格權界定為以主體依法固有的人格利益為客體的,以維護和實現(xiàn)人格平等、人格尊嚴、人格自由為目標的權利, 并不把基本的政治權利認定在人格權的范疇之中。

      (三)權利能力的概念

      對于權利能力的概念,學界并無太大的爭議。通常認為權利能力即民事主體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權利能力的概念,在立法上最早出現(xiàn)于《奧地利民法典》之中 ,為《德國民法典》所采納并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對于權利能力產(chǎn)生的原因,有學者認為這是出于德國獨特的形式理性思維方式,在確認權利義務時必須合乎邏輯地確認權利義務承受人的資格,因而權利能力擔負著構(gòu)造起法律關系形式結(jié)構(gòu)的任務。 有學者認為,在羅馬法中公私合璧的人格概念不符合近代國家中諸法分立的現(xiàn)實,因此人格的私法化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權利能力的概念作為問題的解決方案而出現(xiàn)。 總的來說,權利能力是民法中的概念,被界定為民事主體的資格,我們并不在公法中使用這一概念。但就其實質(zhì)而言,民事主體的權利能力仍然是國家通過立法賦予的。

      (四)人權的概念

      簡單地說,人權是一個人僅僅因為是人就應當享有的權利。 人權的內(nèi)涵十分廣泛,可以簡單地分為公民和政治權利,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兩大類。 就人格權與人權的關系而言,筆者認為,人格權包含于人權之中,人權的范圍更加廣闊。通常,更多的在國際法、憲法和政治學的意義上使用人權的概念。關于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選舉權與被選舉權,集會、結(jié)社、游行、示威等政治權利,我們通常將其界定在人權的范疇之中,而非人格權的范疇之中。

      二、憲法權利抑或民事權利:人格權的性質(zhì)認定

      在界定了人格權概念的基礎上,筆者將對人格權的性質(zhì)展開討論。

      必須承認的歷史事實是:長期以來,無論是在觀念上或者立法、司法實踐中,人格權都被視為一種基本的、典型的民事權利。 這一事實意味著,如果學者不能進行充分的說理和論證,就絕不能貿(mào)然地將人格權從民事權利的框架中踢出去。換言之,對于這一爭議而言,證明責任在否認人格權為民事權利的一方,而非在主張人格權為民事權利的一方。另外一個必須承認的事實是,盡管各國的憲法規(guī)定各異,但是權利的憲法保護在今天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就我國而言,幾乎每一部門法上的權利都可以在憲法上找到根源,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可以在《憲法》第6條找到依據(jù),私有財產(chǎn)權和繼承權可以在《憲法》第13條第二款找到依據(jù),專利權可以在《憲法》第20條找到依據(jù),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權利可以在第38條找到依據(jù),獲得辯護的權利可以在《憲法》第125條找到依據(jù)……面對這一事實,我們必須回答:是否在憲法中進行規(guī)定的權利,就只能是憲法權利,而不能是民事權利?

      主張人格權并非民事權利的學者,其理由可以歸納為以下五點: 其一,人格作為人的一般法律地位,只能由憲法加以確認而不能由民法加以確認,而人格權是基于人格的擁有產(chǎn)生的,也應當是憲法權利;其二,人格權的享有并非來自民法的授予,無需借助于任何民事活動的參與;其三,人格權包括生命權、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等權利,其地位高于民事權利;其四,人格權不能轉(zhuǎn)移和處分,與民事權利的一般性質(zhì)不同;其五,德國法上的“一般人格權”是依據(jù)基本法產(chǎn)生的,而非依據(jù)民法。筆者嘗試著對這幾點理由進行分析。

      (一)人格與人格權的分離

      人格作為人的一般法律地位,只能由憲法確認。這一論斷是正確的。但上文已經(jīng)論述,人格與人格權并非同一概念。且認為因人格權是基于人格擁有而產(chǎn)生的權利,因此也應為憲法權利的論斷,在邏輯推理上存在著錯誤,不可當然的得出。因為我們同樣可以說,財產(chǎn)權也是基于人格的享有而產(chǎn)生的權利, 因而財產(chǎn)權也應該是憲法權利,推而廣之,只有法律上的主體才能享有權利,因此任何權利都是基于人格的享有才能產(chǎn)生的權利,故任何權利都是憲法權利。推理到了這一步,原論斷的邏輯錯誤也就顯而易見了。此外,說人格權為憲法權利未嘗不可,但不能因此而斷定人格權并非民法權利。例如,私有財產(chǎn)權和繼承權在我國《憲法》的第13條第二款中明文規(guī)定,當然應該承認私有財產(chǎn)權和繼承權是憲法權利,但難道還能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推出私有財產(chǎn)權和繼承權不是民事權利的結(jié)論嗎?既然不能,為什么要單單對于人格權區(qū)別對待呢?

      (二)民事權利的取得并非必須通過民事活動的參與

      誠然,人格權為自然人與生俱來的權利,無需借助于民事活動的參與。而最為典型意義上的民事權利,如物權、債權,大多通過民事行為而創(chuàng)設、變更、消滅。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而得出人格權并非民事權利的結(jié)論。其一,依照通說,我們認為民事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變更、消滅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實,法律事實不僅包括法律行為,還包括非表意行為和事件、狀態(tài)。 物權、債權也存在并非基于法律行為而取得的情形, 筆者并不認為,只有在民事活動中取得的物權和債權才是民事權利,基于事件、狀態(tài)而取得的物權與債權就不屬于民事權利。以人格權并非在民事活動中獲取的權利為理由否認人格權的民事權利性質(zhì)是沒有道理的。其二,在公認的民事權利中,也存在一些無法通過民事活動取得的權利。例如,法定繼承權系直接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而取得,無需進行民事活動,同時也無法通過民事活動取得。既然不能以此為由否定法定繼承權的民事權利性質(zhì),當然也不能以此為由否定人格權的民事權利性質(zhì)。

      (三)不可抽象地談論權利的優(yōu)劣高低

      依照通說,人格權包括人的生命健康權與人格尊嚴權。有學者認為,人格權實在是太重要了,比之物權、債權而言,其意義更加重大,因而人格權的地位高于民事權利,自然,人格權就不屬于民事權利。 這一推論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筆者認為,這一推論的前提是錯誤的。我們不可抽象地談論權利的優(yōu)劣高低。當我們說人格尊嚴比財產(chǎn)權更加重要時,雖然這一說法更能體現(xiàn)人們對自身尊嚴的重視,更加“政治正確”,但稍稍思量,就會發(fā)現(xiàn),如果人的財產(chǎn)權無法得到保障,如果一個人不能擁有任何財產(chǎn),那么他就不能生存,自然也談不上實際的人格權享有。也可以進一步得出“無財產(chǎn)即無人格”的結(jié)論。 類似的,當我們說生命權是最重要的權利時,并不把強奸案中被害人在反抗時致加害人死亡的行為評價為防衛(wèi)過當。 這就意味著,當我們抽象的談論權利的高低優(yōu)劣時,并沒有什么實際的意義。

      另外,我們更可以反問,憲法上的權利一定比民法上的權利高貴嗎?實際上,重要的不是權利的賦予,而是權利的保護。甚至可以說,憲法權利也不足以彰顯人格權的重要和寶貴,我們可以大聲疾呼,人格權是天賦的權利,是人與生俱來,生而具有的權利!是上帝賦予的權利!但是那又怎么樣呢?難道古羅馬的奴隸沒有與生俱來的人格權嗎?難道文革中的“牛鬼蛇神”沒有天賦的人格尊嚴嗎?但是所謂的天賦的人格權對他們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如果民法能夠為人格權提供更完善的保護,將人格權認定為民事權利反而會是對人格權的貶低和侮辱嗎?

      因此,認為人格權的地位高于民事權利的觀點是不成立的,自然也就不能因此而推理出人格權不屬于民事權利的結(jié)論。

      (四)并非所有的民事權利皆能自由處分

      對于物權、債權來說,權利人皆可對其自由處分。而人格權無疑無法對其進行法律上的處分,不可轉(zhuǎn)移,不可放棄,與主體資格緊密相連,確確實實是“生則帶來,死則帶走”的權利。 但當筆者檢索民事權利的體系時,筆者發(fā)現(xiàn),確實有一些權利,我們將其公認為民事權利,但是這些權利也是不可被權利人自由處分的。例如,對于成年子女來說,其對于親身父母的身份權是不可以自由處分的,他(她)不能把“子女”的身份轉(zhuǎn)移給其他人,也不能拋棄這一身份,與父母斷絕關系。當然,未成年子女與其父母的身份關系可能因收養(yǎng)而改變,但我們也不認為,只有未成年人對其父母的身份權才是民事權利,成年子女的身份權則不是民事權利。既然我們承認,成年子女的身份權是不可自由處分的民事權利,又怎么能因為人格權具有不可處分的特性,而否認其是民事權利呢?

      (五)一般人格權的創(chuàng)設是出于漏洞填補的需要

      “一般人格權”的概念,是德國聯(lián)邦法院在二戰(zhàn)后,根據(jù)德國《基本法》第2條關于保障人格的規(guī)定,通過裁判的方式創(chuàng)制的。在“騎士案”中,德國聯(lián)邦法院背離了《德國民法典》第253條的規(guī)定,援引《基本法》,賦予了原告要求賠償?shù)臋嗬?筆者注意到,之所以聯(lián)邦法院會援引《基本法》的規(guī)定,而非援引《德國民法典》的規(guī)定,恰恰是因為在《德國民法典》中,沒有對名譽權的保護條款,且規(guī)定對于人格利益的損害賠償僅以“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者”為限。換言之,如果《德國民法典》中規(guī)定了對名譽權的保護,或者說規(guī)定了對人格權的概括性保護,則聯(lián)邦法院自然無需援引《基本法》創(chuàng)設“一般人格權”。因此,認為一般人格權是根據(jù)憲法創(chuàng)設而非根據(jù)民法創(chuàng)設,所以人格權是憲法權利而非民法權利的論斷是不成立的。

      更為重要的是,在我國,憲法一般不能直接適用,因而如果不在民法中規(guī)定人格權,那么人格權的保護實際上就會處于一種相當尷尬的境地。

      (六)人格權的多種救濟途徑

      認為人格權是民事權利,并不意味著否認了人格權的公法救濟途徑。對于選舉權等基本政治權利,自應受到公法的保護,筆者也已經(jīng)將其從人格權的概念中剔除。對于生命、健康、名譽、隱私等人格權,當受到其他民事主體侵害時,可以依據(jù)民法使得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以此實現(xiàn)民法上的救濟,如果性質(zhì)惡劣,還可能承擔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這是公法對于人格權的保護。實際上,公法對私權利的保護是非常常見的事情,絲毫不會改變私權利的性質(zhì)。例如,對于所有權,既提供了民法上的保護,如消除危險、排除妨害、返還原物等,也提供了刑法和行政法上的保護,如對盜竊、搶奪、侵占、搶劫行為的懲罰,在政府違法行政侵害權利人物權時,也需承擔國家賠償責任。人格權可能會受到私人的侵害,也可能會受到國家的侵害。一般來說,當受到私人侵害時,用民法來對其進行保護。 當受到國家侵害時,通過公法(包括憲法)對其進行保護。因此,認為將人格權納入民法范疇,會導致人格權遭到政府侵犯時無從救濟的認識,只是一種不必要的擔心。

      三、法人人格權

      否認法人人格權的學者的主要觀點可以歸納為:人格權保護的是專屬自然人的人格所具有的倫理性要素。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等權利無精神利益,實質(zhì)上是一種財產(chǎn)權,不具有專屬性,非為任何團體人格存在之必須。 誠然,法人不是有血有肉的人,沒有神經(jīng)遞質(zhì)和激素的反應,不會感覺到精神上的痛苦、悲傷、沮喪。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們的人格權與自然人意義上的人格權是不同的。法人作為團體,不可能具有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人格尊嚴權等專屬于自然人的人格權。這一點沒有人會否認,或者說沒有人能夠否認。但是,正如法律可以擬制法人的主體地位,比照自然人的人格權內(nèi)容,擬制社會團體和法人的人格權并非不可想象的立法選擇。

      問題的關鍵還是對法人人格權性質(zhì)的理解,正如當我們在討論法人是否擁有名譽權的時候,對什么是名譽權的不同認識會導致不同的回答。歐根·胡伯已經(jīng)指出的:“若認為名譽是社會交往中評價的總和,則法人亦應享有名譽(也即良好的聲譽);反之,若認為名譽是承認某人具備倫理與道德上所確定的價值,則承認此種道德價值的可能性,與法人的本質(zhì)難以相容”。

      筆者認為,盡管所謂的“法人人格權”與通常說的人格權有本質(zhì)的不同,但是仍有必要對法人人格權進行規(guī)定,筆者的理由是:

      (一)不可否認,少數(shù)法人是具備倫理性和道德性目的的團體

      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北京大學訴鄒恒甫案件,終歸以北大的勝訴而終結(jié)。 那么鄒恒甫所宣稱的“北大淫棍太多”,究竟侵犯了北京大學的什么權利呢?判決書的認定是侵害了北京大學的名譽權。而按照通說,名譽權應為一種具體的人格權(盡管法人的名譽權與自然人的名譽權的含義可能有所差別)??梢韵胂螅绻覀儾怀姓J法人具有人格權,不承認法人具有名譽權的話,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對北大大放厥詞而無需承擔任何責任。畢竟,北大不是盈利機構(gòu),其資金來源自財政撥款而非市場經(jīng)營。我們無法認定對北大的侮辱誹謗使得北京大學遭受了經(jīng)濟損失,北大的學生和老師恐怕也很難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北大淫棍太多”畢竟沒有指名道姓,誰能主張自己作為個人受到了侮辱呢?雖然這一個案不具有普遍性,雖然非盈利性質(zhì)的法人只是少數(shù),但是這少數(shù)的法人畢竟是存在的。如果認為法人的名譽權皆為經(jīng)濟性的財產(chǎn)權利,對于非盈利性質(zhì)的法人的名譽就無從保護,這種后果是我們無法接受的。

      (二)法人所具備的名譽權、商業(yè)秘密權、獨立經(jīng)營權等權利在形式上與自然人人格權具有較大的相似性,可以將其抽象為法人人格權

      筆者將法人的名譽權、商業(yè)秘密權、自主經(jīng)營權等權利歸納成法人的人格權,在體系和形式上會更加的完備。并且,法人的上述權利與自然人人格權中的名譽權、隱私權、人身自由權雖然內(nèi)涵有異,但是在形式上卻存在著對應的關系。并且,在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等責任承擔的方式上,也存在著形式上的對應性。 而恰恰是因為這種形式上的對應關系,筆者才用法人人格權的語詞來歸納法人的上述權利。當然,從理論上說,用另外的語詞來進行歸納也未嘗不可,但是只要在概念上進行澄清,在理論上進行明晰,在立法上進行區(qū)分。法人人格權這一概念還是可以使用的。正如法定代理與委托代理存在著根本的不同,但卻可以將其統(tǒng)一在代理這一概念下一樣,盡管自然人人格權與法人人格權存在本質(zhì)上的差異,但形式上的相同也可以成為將其歸納到人格權這一統(tǒng)一概念下的理由。

      (三)在立法技術上,規(guī)定法人人格權并不會導致對自然人人格權本質(zhì)的誤解

      有論者擔心,如果規(guī)定法人人格權,將會導致對人格權的混淆和誤解。這種擔心是有道理的。 但是這種擔心也是可以化解的。我們完全可以在立法技術上將法人人格權與自然人的人格權進行區(qū)分。此外,在承認法人人格權的我國臺灣地區(qū),人們對自然人人格權本質(zhì)的混淆與誤解也并未發(fā)生。

      總之,在明確法人人格權與自然人的人格權只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而其實質(zhì)并不相同的前提下,用法人人格權的概念來完善民法典的形式,是可以接受的選擇。

      四、結(jié)語

      在對人格權的概念進行厘清后,筆者發(fā)現(xiàn),人格權并非基于人格而享有的所有權利,應對其進行限縮的解釋,將財產(chǎn)權和政治權利排除在人格權的范疇之外。基于人格權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被視為民事權利的現(xiàn)實,筆者在對否認人格權為民事權利的理由進行分析和反駁后,認為主張人格權并非民事權利的理論論證并不充分,人格權的民事權利性質(zhì)應當?shù)玫秸J同。法人人格權這一概念作為完善民法典形式的工具,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法人人格權與自然人人格權相比,存在著本質(zhì)的差異。法人畢竟不是真正的人,無法感受到精神的痛苦和沮喪。但是基于法人人格權與自然人人格權形式上的相似性,對其進行規(guī)定仍然是一種可取的立法選擇。因此,人格權是否獨立成編的問題,應更主要的受到立法技術和法典形式的制約。

      注釋:

      贊同人格權獨立成編的有王利明、馬俊駒等學者,參見王利明.人格權制度獨立成編的必要性.人民法院報.2003年4月11日版;我國未來民法典中人格權編的完善.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3(1);馬俊駒、張翔.人格權的理論基礎及其立法體例.法學研究.2004(6);反對人格權獨立成編的有梁慧星,尹田等學者,參見梁慧星.《中國民法典編纂的幾個問題》一文的第五部分.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6(5);尹田.論人格權及其在我國民法典中的應有地位.人民法院報.2003年7月11日版;論人格權獨立成編的理論漏洞.法學雜志.2007(5).

      當然,法典的形式也非常重要,以至于有學者宣稱:“民法典玩的就是形式”,認為“民法典的最引人注目的變遷就是形式的變遷”,見徐國棟主編.綠色民法典草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6.但我們認為,相對于人格權的性質(zhì)是否屬于民事權利這一實質(zhì)問題上的爭論,獨立成編的形式問題還是居于次要的地位。有的學者雖然認為人格權屬于民事權利,應當在民法典中進行規(guī)定,但是仍然反對人格權獨立成編,主張應當將人格權安排在總則編中的自然人一章中進行規(guī)定。其基本理由為:人格權與人格相始終,須臾不可分離;人格權與其他民事權利相區(qū)別,人格權不是主體對身外之物,身外之人的權利,而是主體對存在于自身的權利,參見梁慧星.民法典不應單獨設立人格權編.法制日報.2002年8月4日.我們認為,這一理由主要還是出于對法典形式的考慮,因人格權的性質(zhì)不會因在民法典的不同部位規(guī)定而有所不同,但是在哪一部分進行規(guī)定體系上更加合適,安排上更加妥當,仍是民法典制定形式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尹田.民法思維之展開——尹田民法學演講集(修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5,7,178-180,102.

      畢竟,能夠適用的還是立法者制定的法律,而非法學家的理論,對這一現(xiàn)象最為尖刻的評論可能是馮·克希曼見解:“立法者改正法律規(guī)則的三個詞,就能使整個圖書館變成廢紙”,Julius von Kirchmann,uber die Wertlosigkeit der JurisprudenzalsWissenschaft,1847,S.24 f,轉(zhuǎn)引自許德風.論法教義學與價值判斷.中外法學.2008(2).170.

      雖然我們國家的民法典尚未制定,但我們國家的民法卻實實在在地發(fā)展了起來,民法框架也實實在在地搭建了起來(盡管框架可能是粗陋的)。民法典的制定固然為我們提供了對《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物權法》等民事單行法進行修訂,對我國現(xiàn)行民法理論進行重新梳理的機會,但是對于理論的創(chuàng)新無疑還是要受到現(xiàn)有的法律體系和框架的限制。在此種意義下,即使是在立法時,法學家的意見仍然是在立法者的鐐銬下進行的舞蹈。

      尹田.論人格權的本質(zhì)——兼評我國民法草案關于人格權的規(guī)定.法學研究.2003(4).3,6,11,5,9,8.

      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4,9.

      徐國棟.“人身關系”流變考(上).法學.2002(6).47,48.

      羅結(jié)珍譯.法國民法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

      徐國棟.尋找丟失的人格.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4(6).74;再論民法中人格法的公法性——兼論物文主義的技術根源.法學.2007(4).

      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2013)第14條規(guī)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享有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此外《旅游法》第10條,《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2)第36條,《治安管理處罰法》(2012)第5條,都使用了“人格尊嚴”這一用語。

      例如,《監(jiān)獄法》(2012)第7條關于“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的規(guī)定,《刑事訴訟法》(2012)第133條“偵查實驗,禁止一切足以造成危險、侮辱人格或者有傷風化的行為”的規(guī)定,這里的“人格”可以認為是“人格尊嚴”的同義詞。

      在今天,不存在某人的一般法律地位低于或者高于他人的狀況,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人格是不可能被損害的。即使是某人死亡,主體消滅則法律地位自然不存,我們也應當說他的人格因主體的消滅而消滅,而非被侵害了。

      徐國棟.“人身關系”流變考(下).法學.2002(7).53.

      關于“人格權否定說”的主張,可參見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9.

      劉凱湘.民法總論(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38-160,72-76.

      例如在國際法上,“習慣”與“習慣法”幾乎是同義詞,而“條約”與“條約法”的含義卻是大相徑庭,“條約法”指的是關于條約簽訂、生效、修改等方面的國際法,既可以是條約,也可以是習慣。

      一般認為,人權是一個人僅僅因為是人就應當享有的權利,那么人格權就應當是人因具有人格而具有的權利。而我們又知道,人必定具有法律意義上的人格,那么我們實際上說的還是因其為人而具有的權利。故人格權與人權就應為同義詞,這樣的解釋在理論上當然相當自洽和完美,但遺憾的是和人們的普遍認識觀念不符。法學家的理論有時確實不得不服從于人們的普遍認知,因而我們需要對人格權的內(nèi)涵進行一些限縮。

      梁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6.57.

      白桂梅主編.人權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關于以上五點理由的歸納,參見尹田.論人格權的本質(zhì)——兼評我國民法草案關于人格權的規(guī)定.法學研究.2003(4);論人格權獨立成編的理論漏洞.法學雜志.2007(5);民法思維之展開——尹田民法學演講集(修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93-156;梁慧星.《中國民法典編纂的幾個問題》一文的第五部分.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6(5).

      如果不具有法律上的主體資格,當然無法擁有財產(chǎn)。如古羅馬的奴隸不得擁有財產(chǎn)權,其創(chuàng)造的財產(chǎn)歸于主人所有,如現(xiàn)代的合伙企業(yè)不得擁有財產(chǎn),其財產(chǎn)實際為各個合伙人共有。

      例如,因自然原因造成的土地的添附使得原土地的所有者取得了對新增添的土地的所有權,一陣大風將某甲的帽子吹到某乙的家中,某甲因此事件的發(fā)生取得了對某乙的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尹田.無財產(chǎn)即無人格——法國民法上廣義財產(chǎn)理論的現(xiàn)代啟示.法學家.2004(2);再論“無財產(chǎn)即無人格”.法學.2005(2).

      《刑法》第20條的規(guī)定.

      梁慧星.民法典不應單獨設立人格權編.法制日報.2002年8月4日.

      尹田.論人格權概括保護的立法模式.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

      當然,如果這種侵害性質(zhì)惡劣,情節(jié)嚴重,符合刑法的要件時,我們會認為這是對社會秩序的破壞而用刑法對人格權進行保護。

      尹田.論法人人格權.法學研究.2004(4).

      Huber, Erlauterungen,S.60.轉(zhuǎn)引自[瑞]貝蒂娜·許莉蔓-高樸、狄安娜·奧斯瓦爾德著.金可可譯.瑞士民法上的人格權保護.東方法學.2013(3).

      (2014)一中民終字第09328號判決書.

      當然,自然人可以請求精神撫慰金,而法人的損失并不包括精神損失,不得要求精神撫慰金,但可以要求侵害名譽導致的經(jīng)濟損失。

      如全國人大法工委提交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中規(guī)定“法人的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不受侵害”,這樣的用語確實極易引起人們對法人人格權和自然人人格權性質(zhì)的混淆。轉(zhuǎn)引自尹田.論法人人格權.法學研究.2004(4).

      猜你喜歡
      民事權利人格權法人
      法人征訂(新)
      法人(2023年9期)2023-12-01 14:50:14
      法人形象廣告
      法人(2023年9期)2023-12-01 14:50:12
      用法律維護人格權
      公民與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14
      完善法人治理結(jié)構(gòu) 增強打造世界領先內(nèi)生動力——中國石化完善法人治理結(jié)構(gòu)的實踐與思考
      中國石化(2021年8期)2021-11-05 07:00:06
      非營利法人破產(chǎn)特殊制度安排研究
      研究生法學(2020年6期)2020-04-13 07:58:42
      肚子里的寶寶享有民事權利嗎
      伴侶(2017年10期)2017-10-21 00:25:07
      論被遺忘權的法律保護——兼談被遺忘權在人格權譜系中的地位
      學習與探索(2016年4期)2016-08-21 12:36:50
      新聞自由與人格權的沖突解讀
      新聞傳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民法總則如何反映民事權利?
      求是學刊(2015年4期)2015-07-30 01:31:50
      民法類型化的方法
      宝兴县| 隆安县| 剑川县| 甘谷县| 弥渡县| 磴口县| 桐梓县| 湖口县| 麻阳| 麻城市| 长子县| 沙雅县| 嘉鱼县| 德州市| 山东省| 深泽县| 嘉定区| 班戈县| 吐鲁番市| 桐柏县| 山阳县| 那坡县| 屏南县| 辽源市| 安远县| 依安县| 奉节县| 洛阳市| 雅江县| 义马市| 沾益县| 大丰市| 武功县| 宁海县| 博爱县| 营口市| 南溪县| 万山特区| 大埔县| 孟津县| 犍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