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瑾?オ?
摘要:中國當前正處于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時期。經過60多年的新中國建設,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深入發(fā)展,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已進入工業(yè)化中期階段,與此同時,社會結構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現(xiàn)代社會結構己初步形成,但社會結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日益顯現(xiàn),給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偲饋砜?,由于社會經濟發(fā)不協(xié)調,我國社會結構還處于工業(yè)化的初期階段,由此而引發(fā)的諸多社會矛盾。而且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對大數據的認識和利用以及它在社會結構中的作用的再認識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結構原有的特性。
關鍵詞:大數據;大數據時代;社會結構
一、引言
伴隨著互聯(lián)網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而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早已經不知不覺和大數據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一場變革性影響。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即使是在現(xiàn)代社會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中,人們主要還是依賴抽樣數據、局部數據和片面數據,甚至是在無法獲得實證數據的情況下純粹依賴經驗、理論、假設和價值觀去發(fā)現(xiàn)未知領域的規(guī)律。因此,在這個基礎上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往往是表面的、膚淺的、簡單的、扭曲的或者是無知的。而大數據的出現(xiàn),使得人類第一次有機會和條件,在更多領域和更深入的層次獲得和使用全面數據、完整數據和系統(tǒng)數據,深入探索現(xiàn)實社會的規(guī)律,去獲取過去不可能獲取的知識。并且大數據的出現(xiàn)使得通過數據分析獲得知識、商機和社會服務的能力從以前被局限的學術圈子逐漸擴大到現(xiàn)實社會普通的機構、企業(yè)和政府部門,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過去將注意力放在追求因果關系上,轉而去關注對相關關系的發(fā)現(xiàn)和使用上。大數據將逐漸成為現(xiàn)代社會基礎設施的一部分,但是就其價值特性來說卻又和物理化的基礎設施不同,它不會因為人們的使用而折舊和貶值。因此,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型平臺:能夠提供直觀的數據;甚至在此基礎上對數據的價值分析。聯(lián)想到我國從新中國成立到如今社會結構的變遷,大數據的一個特點就是快速發(fā)現(xiàn)和預測,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功能可以為我國社會結構的發(fā)展做一個合理預測,這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有很大借鑒作用。
二、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現(xiàn)狀
(一)國內研究現(xiàn)狀
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全面融入社會生活,信息爆炸已經積累到了一個開始引發(fā)變革的程度。它不僅使世界充斥著比以往更多的信息,而且其增長速度也在加快。在此基礎上,信息總量的變化還導致了信息形態(tài)的變化—量變引發(fā)了質變。其中,最先經歷信息爆炸的學科,如天文學和基因學,創(chuàng)造出了“大數據”這個概念。[1]迄今為止,這個概念幾乎應用到了所有人類致力于發(fā)展的領域中。而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庫克耶認為:“大數據是一種符合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的當今時代發(fā)展潮流的、前所未有的方式,他最終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對所采集的巨量的數據庫的數據進行對應的軟硬件的分析、處理,以便獲得具有巨大價值的產品信息、服務信息亦或者是獲取更為深刻的洞見?!?/p>
[2]人民日報中曾報道,作為當今時代一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大數據還是一種符合社會發(fā)展條件的、科學的、合理的“價值觀與方法論”。[3]說明對大數據的應用逐漸上升到認識層面上。涂子沛老師曾在著作中提到,大數據之所以如此之大,并不僅僅在于所看到的、想到的數據容量之大,更在于對所采集的巨量數據所進行的持續(xù)處理、精確整合和科學分析,從而獲得遠超傳統(tǒng)方式的新科學知識,以便創(chuàng)造出符合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新的價值,從而帶來科技進步與社會發(fā)展的“大知識”與“大發(fā)展”。[4]這在一定程度上介紹了大數據的內涵,同時也對大數據的應用進行了解釋,具有一定說明性。最近相繼出版的關于大數據方面的著作,如鄭毅的《證析》對于數據通過交叉復用體現(xiàn)的新價值、大數據戰(zhàn)略在企業(yè)與政府執(zhí)行層面的流程和大數據科學家這一新職位,以及圍繞這個職位的能力和責任給出了最深刻、最具體的描述;子沛的《大數據》對于數據的公正性、公平性以及信息和數據管理等方面理念、政策和執(zhí)行的變化,特別是美國在這方面的發(fā)展給出了完整的介紹;蘇萌、林森和周濤合著的《個性化:商業(yè)化的未來》則對大數據時代最重要的技術——個性化技術,以及與之相關的新商業(yè)模式給出了從理念到技術細節(jié)的全景工筆。[5]這三部著作其實歸根究底是針對大數據時代的某一個方面給出了更深刻的介紹和洞見,也都有各自超越整體的的優(yōu)點,但是畢竟這三本著作加起來的總和并不等于大數據的整體,仍然缺乏一定的宏大視野。
總體而言,大數據對我們的生活以及與世界的的交流方式都提出了挑戰(zhàn),而我們的社會需要也逐漸放棄對因果關系的渴求,轉向對相關關系的關注,在一定基礎上推翻了以前的慣例,讓我們理解現(xiàn)實的基本方式受到挑戰(zhàn)。
社會結構的含義是一個不斷變化發(fā)展的過程。古代中國史學家、思想家對于社會結構與歷史演進的理論思考,與早熟、發(fā)達的國家制度有關,與古代中國特有的史官制度及其文化形態(tài)、史學文化傳統(tǒng)也有密切的關系。從公元4世紀到16世紀這1000多年觀念的發(fā)展來看,史家對于社會結構的認識,大致延續(xù)了《史記》、《漢書》的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大體一致的對社會結構的認識,即呈天、地、人、政治、經濟、刑法、軍事、政治制度、選官制度、文化的結構順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國的史學家、思想家對于社會結構及其歷史演進的理解亦不斷深化,尤其是對社會經濟及其歷史意義的認識更是日益豐富。[6]李培林先生曾在《另一只看不見的手:社會結構轉型》中寫道:目前的中國已進入一個新的社會結構轉型時期,轉型的主體是社會結構,而轉型的標志則是:中國社會正在從自給半自給的產品經濟社會向有計劃地商品經濟社會轉型;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型;從鄉(xiāng)村社會向城鎮(zhèn)化社會轉型;從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型;等等。[7]并且認為社會轉型的主體是社會結構,它是指一種整體的和全面的結構狀態(tài)過渡,而不僅僅是某些單項發(fā)展指標的實現(xiàn)。依據這一觀點,我們可以得知社會轉型的具體內容是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的轉變,在這一時期,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8]因此我國對社會結構的具體定義是不太明確的,主要側重點的研究是我國的社會結構中的某一具體方面,缺乏一個較為完整和系統(tǒng)的全面闡述。一直到陸學藝和宋國愷所著的《調整社會結構是社會建設的核心》中對社會結構有了較為明確的定義:社會結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占有一定資源、機會的社會成員的組成方式及其關系格局,包含人口結構、家庭結構、社會組織結構、城鄉(xiāng)結構、區(qū)域結構、就業(yè)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社會階層結構等若干重要子結構,其中社會階層結構是核心。社會結構具有復雜性、整體性、層次性、相對穩(wěn)定性等重要特點。一個理想的現(xiàn)代社會結構,應具有公正性、合理性、開放性的重要特征。[9]在陸學藝所著的《當代中國社會結構》報告中,主要是通過分析中國進入社會建設為重點的新階段、指出社會建設的核心任務是調整社會結構、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結構深刻的變動以及這種變動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意義這幾個部分著手較為全面的解釋了社會結構。[10] 關于社會結構我國國內對其研究較為全面的就屬陸學藝和李培林,并且伴隨著大數據的發(fā)展,它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影響著我國的社會結構的,尤其是在社會結構中會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具體方面,另一方面,國內學者對于大數據的研究在數量和規(guī)模上和國外學者大致能夠統(tǒng)一觀點。但是在研究方面,更側重在大數據這個背景下對社會產生的具體影響。例如政治民主方面,就有孟天廣、李峰的《網絡空間的政治互動:公民訴求與政府回應性》(基于全國性網絡問政平臺的大數據分析),這個主要是從政治方面論述大數據時代下,對我國政治建設產生的實質性影響。目前在大數據的發(fā)展情況下,使我國的社會結構具有了新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因此,這種影響將會更為深刻和全面。
(二)國外研究現(xiàn)狀
“大數據”這個概念早在上個世紀的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提到過。直到2008年9月《科學》(science)雜志發(fā)表了一篇文章“Big Data Science in the petabyte Era”。[11]大數據這個詞語開始被廣泛傳播。國外對大數據的概念定義為:Big data describes a holist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that includes and integrates many new types of data and data management alongside traditional data.[12]將其描述為一種處理歷史信息的方法和策略,其重點大多放在大數據的技術研究方面。目前國外對大數據的利用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大數據分析,這個主要是適應市場需求,屬于應用型;其次是商業(yè)方面;最后是科學技術方面。從其應用可以看出目前國外更側重于大數據的技術應用。在維克托的·邁爾與肯尼思·庫克耶所著的《大數據時代》里面認為大數據時代是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時代。[13]這一點充分體現(xiàn)了大數據對各個社會階層結構乃至方方面面的影響,尤其是它的角色定位是數據、技術與思維的三足鼎立這一點更加能夠體現(xiàn)出。
關于社會結構的概念一直都沒有具體明確的含義,源于英國安東尼·吉登斯所著的《社會學》里面對社會結構內容倒是進行了闡述:社會結構的內容實際上是社會的主體——人及其生存活動——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存在方式,一般表現(xiàn)為:1、人口結構;2、人群組合結構;3、人的活動位置結構(在社會中所從屬的集團階層);4、人的生存地域空間結構;5、生活方式結構;6、以及社會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等各方面各領域的構成及相互關系等。[14]這本書里面詳細說明了社會結構所包含的內容,但是對于社會結構定義仍不明確。直到杰西·洛佩茲、約翰·斯科特所著的《社會結構》中對“何謂社會結構”?以及如何將社會結構概念化,[15]都一一進行了詳細闡述,而且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對社會結構進行細致化解剖,從社會“表征”到社會“場域”;從斯賓塞到哈貝馬斯逐步深入,明確了社會結構的“概念化”過程。這是國外對于社會結構來說相對較明確的界定了,但是國外對于社會結構這一方面研究通常都是偏于較為宏觀的。
三、研究意義
1、有利于構造政治民主模式多元化。大數據時代通過互聯(lián)網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人們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網絡平臺,也是當下比較的活躍的網絡空間的政治互動。根據大數據的功能,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快速發(fā)現(xiàn)和預測這一功能對公民對政治民主參與熱度進行一個定位,根據數據顯示規(guī)律對政治民主發(fā)展前景進行一個合理預測,可以避免一些不穩(wěn)定因素,促進中國特色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另一方面,大數據的分析數據功能可以更加直觀觀察政府與公民的政治互動,比較準確的反映公民對待政治民主的態(tài)度,而不是含糊不清的。
2、有利于形成科學理論指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通過對大數據對社會結構的數據分析,認識和總結我國經濟體制演變規(guī)律,從而通過規(guī)律去把握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這一點大數據也是通過其分析數據功能對經濟發(fā)展數據進行分析,并從其中尋找相同點,總結規(guī)律,以此指導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當下受全球化經濟影響,世界各國之間經濟聯(lián)系日益密切。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fā)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適應大數據時代并且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優(yōu)勢特點,對未來經濟發(fā)展有一個精確定位,可以合理調整我國的經濟結構,適應客觀的經濟發(fā)展的需要,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更好的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服務。
3、有利于增強心理認同感。思想觀念上面的研究一直是比較抽象的,但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思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機。抽象理念方面可以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數據功能對人們的思想認同進行一個精準定位。尤其可以應用在目前高等教育方面,對學科認同度可以通過大數據具體表現(xiàn)出來。通過分析數據功能可以更加直觀認識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分析學生的行為狀態(tài),對于我國高校思想方面工作有很大借鑒作用。精準定位學生們的意識形態(tài),去了解學生們的思想,以此作為高校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的依據,避免了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的效果。
4、有利于從理論上精確劃分社會階層,分析社會結構變遷。根據李培林先生所著,目前中國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時期,而這個社會轉型是一個整體性發(fā)展,也是一種特殊的結構性變動。因此,利用大數據的兩個功能對于當下充分了解我國社會階層分布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跀祿蠈﹄A層分不布狀況進行了解,能夠統(tǒng)一協(xié)調社會各階層的整體狀況,對縮小貧富差距,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本文通過結合國內外關于大數據和社會結構的研究成果,通過對處于大數據背景下的社會結構擁有的特殊性進行分析,結合具體實際生活中,大數據對我國社會結構的一個重構的作用角度對它的新定義作出的一個研究綜述。從文中國內外的研究對比可知,國外對此類研究偏于宏觀,而國內則更側重于微觀,那么兩者若進行綜合可以彌補我國對社會結構調整的空白。
經濟論壇
大數據對“社會結構”的新定義的文獻綜述
[參考文獻]
[1]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4.
[2][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4.
[3]尋找通往未來的鑰匙[N].人民日報,2013-02-01。
[4]涂子沛.大數據:正在到來的數據革命,以及它如何改變政府、商業(yè)與我們的生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57.
[5][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4.
[6]向燕南.4-16世紀中國史學家對于社會結構與歷史演進的理解[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1:10.
[7]陸學藝.李培林主編:《中國社會發(fā)展報告》,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8]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見的手:社會結構轉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
[9]陸學藝.宋國愷:調整社會結構是社會建設的核心[J].江蘇對外經濟論壇,2010.
[10]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結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1.
[11]Big Data Science in the petabyte Era.
[12] https://www.oracle.com/big-data/index.html.
[13][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4.
[14][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
[15]杰西·洛佩茲.約翰·斯科特:社會結構,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9-7.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廈門3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