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玲
摘 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錯誤”,這些“錯誤”折射出學生在某方面或某點存在疑惑和困難。教師要理解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寬容學生的錯誤,并能有效利用學生的“錯誤”,讓“錯誤”成為學生知識增長、思維發(fā)展和能力提高最有效的教育資源。本文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尋找錯誤、暴露錯誤、善待錯誤、歸納錯誤的教學策略,有效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讓學生的科學知識越學越厚實。
關鍵詞:課堂;錯誤;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心理學家蓋耶說過:“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蔽覀儼l(fā)現(xiàn)在一些考試檢測時,課堂中呈現(xiàn)過的知識點,學生會反復出錯。有的教師感嘆:這樣的題目我都講了三遍了,學生怎么還會做錯?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尋找根源。
1.預習出錯
雖然教師會布置預習內(nèi)容,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并沒有抓住內(nèi)容的脈絡,只是走馬觀花般地看一遍或幾遍,并沒有真正掌握預習內(nèi)容是什么,有的只是跟著課本將內(nèi)容讀了幾遍而已。
2.理解出錯
在平時的教學中,經(jīng)常聽學生說:“聽懂了老師在課堂上所講解的例題和相關知識,但自己做題時卻總要做錯,就是不知道應用哪些概念、定律等?!庇袝r勉強應用某一知識,但并不了解應用這些知識的根據(jù)、方法和目的。這就說明學生沒有真正地理解、弄清概念、規(guī)律的來龍去脈。
例如,學習《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時:
(1)探究電阻不變時,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測得定值(R=5歐)上的電壓與電流,如下表:
從以上測得的數(shù)據(jù)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我們發(fā)現(xiàn):電阻不變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2)探究電壓不變時,電流與電阻的關系。
測得電壓為2伏時的電阻與電流值,如下表:
從以上測得的數(shù)據(jù)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我們發(fā)現(xiàn):電壓不變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并引出歐姆定律: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在檢測中有一習題:根據(jù)歐姆定律I=U/R可得出R=U/I,下列關于此式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導體中的電流越大,則電阻越小
B.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越大,則電阻越大
C.導體中的電阻與電壓成正比,與電流成反比
D.導體的電阻等于導體兩端電壓與通過導體的電流之比
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學生選C,說明他們對運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時,所進行的實驗并有真正理解,對由此引出來的歐姆定律內(nèi)容也沒有理解。同時在前面學過的電阻是導體的一種性質(zhì),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有長度、橫截面積、材料等知識點上也出現(xiàn)了理解上的錯誤。
3.運用出錯
在學習了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這節(jié)內(nèi)容之后,學生也聽懂了,會解答一些基礎題。但在運用上卻不知所措,不知從何下手,甚至不會做,出現(xiàn)了運用錯誤。如下:
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電路研究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電阻的關系,他先后將5Ω、15Ω和25Ω的定值電阻接入電路A、B兩點間,閉合開關S,讀出電流表示數(shù)(如下表)。由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電流I與電阻R并不成反比。問:
(1)該實驗中選錯了什么器材?請你說出應換用的器材。
(2)為保證實驗正確進行,還需要什么儀器?
(3)當這個實驗經(jīng)改進后,如果R′=10Ω,在A、B兩點間接入電路的電阻R為5Ω時,電流表的讀數(shù)是0.6A,則電源電壓是多少V?
面對這些出錯的情況,教師應明白科學教學實踐中學生出現(xiàn)錯誤是他們最樸實的思想、最真實的暴露。教師一定要平和、理智地看待,并輔之以策略處理,讓學生在分析錯誤、糾正錯誤中感悟道理,領悟方法,發(fā)展思維,實現(xiàn)創(chuàng)新,促進全面發(fā)展。
二、利用錯誤“以錯制錯”的教學策略
讓學生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無數(shù)事實證明:每一個人都是在錯誤中成長起來的,在挫折中成熟起來的。學習同樣是在不斷地出現(xiàn)錯誤、認識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不斷進步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在反思中發(fā)現(xiàn)錯誤、分析錯誤、掌握正確的知識、找出正確的方法;形成正視錯誤、改正錯誤的科學態(tài)度,不斷錘煉戰(zhàn)勝困難的意志,增強學好科學學科的信心。
1.尋找學生的錯誤,讓課堂“活”起來
“錯誤”是指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差或失誤,沒有錯誤就沒有經(jīng)驗和教訓,沒有錯誤就沒有成功和喜悅,就沒有“吃一塹,長一智”。因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錯誤”中尋找教育契機,變廢為寶,使錯誤成為學生探究活動的“生長點”和學習交流的“驛站”。為此,作為教師,我們要尋找學生的錯誤,在學生的錯誤中更好地進行教學。
在學習《壓強》的過程中,學生判斷壓力,并計算壓力的大小所進行的練習中有一習題。
如圖所示,正方體金屬塊重20N,F(xiàn)恒為5N,則支承面所受到的壓力分別是:Fa=_____,F(xiàn)b=_____,F(xiàn)c=_____,F(xiàn)d=_______。
教師可以先請幾名學習程度為中等的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壓力示意圖。引導學生尋找錯誤,再和大家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找出錯誤的原因。這樣,學生“活”起來,并表達不同的看法、觀點。教師也可以從中了解到,學生是否理解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力,是否理解壓力的方向是垂直受力物體的表面并指向受力物體。
在經(jīng)過前面畫示意圖時,所出現(xiàn)的具體錯誤進行的分析、糾正,學生對壓力概念及壓力的方向有了進一步理解。然后,再請學生計算出此題中支撐面所受的壓力分別是多少?并請學生分析是怎樣計算出來的。并再次引導學生尋找解答出現(xiàn)的錯誤,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積累解題經(jīng)驗,從而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
這樣比教師就題目在黑板上進行受力分析,然后將正確解答寫在黑板上的效果更加深刻,它讓學生從同學解錯的地方找到自己做錯的影子。一經(jīng)對比,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2.允許學生犯錯誤,讓課堂“動”起來
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沒有答錯題被斥責的憂慮,沒有被同學恥笑的苦惱,始終處于敢想、敢說、敢做、敢問的思維活躍狀態(tài)。并從中感受到“錯誤”的功能、“錯誤”的價值,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人格的尊嚴,學習效果自然就會提高。所以,課堂上教師要多用“誰能解決這個問題”“誰有不同意見”“誰能表達得更準確”“誰有更好的方法”等激勵性語言激活課堂,保證學生以健康向上的情感狀態(tài)投入學習中。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試題講評時,筆者出示以下習題,請學生到黑板上板演。
質(zhì)量為0.1千克,溫度為25℃的水吸收3.36×104焦耳的熱量后,溫度升高多少攝氏度?學生的解答如下:
解:Q=cmΔt
3.36×104J=4.2×103J/kg·℃×0.1kg×Δt
Δt=80℃
筆者并沒有馬上進行點評,而是問學生:“誰有不同意見?”幾分鐘后,一位優(yōu)秀的學生提出異議:“水溫應該升高75℃,此時水已沸騰,而溫度不再升高?!惫P者抓住契機,進行追問:“為什么呢?”雖然這位優(yōu)秀的學生沒有馬上思考出來,但在他的帶動下,在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中,班級里其他學生也開始“動”起來。一位學生積極回答道:“沒有考慮水的狀態(tài)變化。”也有學生答道:“沒有考慮到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為100℃,當溫度升高75℃即溫度為100℃,雖然吸收熱量,但溫度不變,吸收的熱量用于狀態(tài)的變化。”在開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可以積極地思考,大膽地懷疑,逐漸掌握了所學知識。這樣,比教師在黑板上反復講解、反復強調(diào),學生被動聽課的效率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強。
3.暴露學生的錯誤,讓課堂“厚”起來
虞曄如老師說過:“只有出了錯,課程才能生。在‘出錯‘容錯‘糾錯的過程中,課堂才最活躍,才會產(chǎn)生多種思維的碰撞,教學才最有價值?!笨梢?,暴露錯誤、糾正錯誤,應該成為課堂教學常用的策略。讓學生暴露錯誤的方法很多。如典型作業(yè)展示——通過批改找出代表性的典型錯誤,展示給全體學生分析研究,然后交流、討論改正錯誤;批量板演——將學案中,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通過“批量板演”,引導學生用對比評價、討論交流、講解說明等方式,達到改正錯誤、多方案求解、規(guī)范解題等目的;陷阱引誘——教師有意設置陷阱,讓學生遇到挫折后再探索出真知,從而深化理解知識,逐步學會“做學問”的方法。
筆者在課堂上講解壓強的計算時,有如下例題:質(zhì)量為60千克的人,每只腳接觸地面的面積是196平方厘米。當他站在地面上時,腳對地面的壓強有多大?
以往的教學中,筆者主要是引導學生分析題意,學生在聽完筆者的講解后,到黑板上板演,由于經(jīng)過筆者詳盡解析,學生的解題過程便接近標準答案。但在后來的檢測中發(fā)現(xiàn)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在完成相關的題型時總是錯這錯那。在這一屆學生學習壓強公式的應用時,筆者改變了教學策略,給學生提供暴露錯誤的機會。
請了班級里三名學習成績中等及稍偏下的學生到黑板上批量板演,他們幾乎把可能出錯的地方都暴露了,三位學生解答過程分別如下:
學生甲:F=60千克、S=196平方厘米、然后直接代入公式P=F/S求壓強。
學生乙:G=mg=60千克×9.8牛/千克=588牛、S=196平方厘米,,然后直接代入公式P=F/S求壓強
學生丙:F=60千克、S=196×10-4平方厘米,然后直接代入公式P=F/S求壓強。
引導學生一起分析,他們的錯誤主要體現(xiàn)在:(1)力與質(zhì)量的概念不清晰,出現(xiàn)了F=60千克;(2)受力面積不能很好地理解,單位沒有統(tǒng)一、S=196平方厘米直接代入公式中運算;(3)對公式P=F/S并沒有真正地理解。
一般地,對于靜止在水平面上的物體,要求它對水平面的壓強,先根據(jù)F=G=mg求壓力;然后再求出受力面積,注意單位的換算,以及實際面積,如人走路和站立時腳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坦克有兩條履帶等;最后根據(jù)公式P=F/S求壓強。
在學生的批量板演中,經(jīng)過對學生的錯題分析,學生對壓強的物理意義、條件理解得更加深刻。逐漸對壓力、受力面積、壓強公式的運用有了深入地了解,形成了正確的理解。比教師直接在黑板上講解分析,然后正確解答在黑板上好很多??梢?,學生批量板演所暴露的錯誤,能讓學生從原認知發(fā)展的錯誤中吸取教訓,養(yǎng)成反思的習慣,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從錯誤中來,到正確中去”的效果,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醇厚。
4.善待學生的錯誤,讓課堂“妙”起來
學生由于受經(jīng)驗、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的限制,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錯誤。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錯誤。教師只有根據(jù)教學目標的需要,充分完善預設方案,才能賦予“錯誤”特有的價值。教師切忌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學生,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摸清錯誤的根源,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討論、探究,明確錯誤的原因,找到正確的解答,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興趣和能力。這樣,學生的錯誤才能成為“教學資源”,課堂才會“妙”起來。
在“測定小燈泡功率”的實驗中,一組學生錯把電流表、電壓表兩種電表的位置接反。事后筆者把這一錯誤電路的電路圖畫在黑板上,并提出如下問題:依照本電路若閉合開關,小燈泡是否發(fā)光?電流表、電壓表兩電表示數(shù)如何?
這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積極發(fā)言,各抒己見,課堂氣氛異?;钴S。當討論趨于平靜時,筆者將錯就錯,將相應實物電路的開關閉合。他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小燈泡竟然不亮,電流表指針偏轉(zhuǎn)幅度很小,電壓表示數(shù)接近電源電壓。這一出乎意料的結(jié)果更使學生持續(xù)興奮,求知欲望達到高潮。在這次巧妙將錯就錯的實驗中,學生對電壓表、電流表的使用方法有了進一步理解,而不是單純的記憶。并接著不失時機地講解“電路故障分析”的有關知識,其效果妙不可言。
5.歸納學生的錯誤,讓課堂“實”起來
由于思維定式的影響,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通常不能一次解決,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收集錯誤、歸類整理、定期翻閱、反復強化,充分發(fā)揮“錯題檔案”的強化功能。這既是學生學習經(jīng)驗和學習資料的寶庫,又是教師改進教學、探索規(guī)律、研究學生的重要依據(jù),更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措施。
例如:下表是不同溫度時的硝酸鉀的溶解度
(1)若將其變?yōu)轱柡腿芤海刹捎媚男┓椒ǎ?/p>
(2)請選取用一種方法計算說明:
批改作業(yè)時,發(fā)現(xiàn)第一問的解答中,很多學生只回答其中一種或兩種方法,回答得不夠全面。它可以表達為蒸發(fā)溶劑、降低溫度、增加溶質(zhì),出現(xiàn)這一情況,主要是學生對題目中的“哪些”沒有很好地理解,以及對由不飽和溶液轉(zhuǎn)化為飽和溶液的方法沒有全面掌握,從而只答出一種或兩種方法。
而在第二問的解答中,學生基本上選擇較為熟悉的一種方法去進行計算,但在批改時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不求甚解,掌握得比較模糊,他們只是記住了有這幾種方法可以使不飽和溶液轉(zhuǎn)化為飽和溶液,但并沒有真正理解,從而不能進行有效的運算。
根據(jù)學生的錯誤情況,課堂上進行第二問講解時,筆者并沒有像以往一樣按題目講解完就了事。而是先收集錯誤:選取三位學生他們在做題時分別用了三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卻由于不能很好地理解相關知識點,都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錯誤。并請他們將解答過程呈現(xiàn)在黑板上,然后引導學生歸納錯誤:是對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沒有理解?還是對溶解度公式的應用范圍沒有掌握好?或?qū)θ芤褐腥苜|(zhì)與溶劑的質(zhì)量難以區(qū)分?在將這些概念都理清之后,再追問學生怎樣做才是正確的。
與此同時,雖然此題只要求用一種方法進行計算說明:由不飽和溶液變?yōu)轱柡腿芤?。但教師結(jié)合學生答題情況中出現(xiàn)的錯誤,充分發(fā)揮,實現(xiàn)一題多變,思維發(fā)散。這樣,學生對三種方法都能較好地掌握。并同時將相關的知識點理清,將易混淆的概念弄個水落石出,以后遇到相似的問題,自會觸類旁通。
還要實行建立錯題檔案,盡量要求學生在錯題旁標注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1)為什么錯?——分析原因;(2)應該怎樣做?——正確的解題方法和依據(jù)原理;(3)有無其他法?哪種方法更好?——對比歸納,思維求異;(4)還能怎樣變通?——一題多變,思維發(fā)散。
在學生建立錯題檔案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檢查,并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1)完成糾錯是否及時?(2)糾錯內(nèi)容是否有分析、解題方法或原理?(3)糾錯過程中是否有一題多解、對比歸納等?并在檢查過程中評定建立錯題檔案的等級,納入班級量化考核。
總之,學生不出錯的教學不是真實的教學,學生不出錯的課堂不是好課堂,錯誤是學生的思想、經(jīng)驗最真實的暴露。在課堂上,我們不但要審視常見錯誤,捕捉錯誤根源,更要轉(zhuǎn)化學生錯誤,形成有效的教學策略。從學生錯誤中獲取更多、更完美的知識,最終讓錯誤成為科學課堂教學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參考文獻:
1.凌海華.給“錯誤”以用武之地.物理教師,2010.11.
2.徐明.關于電壓表、電流表在電路中變化的分析.中學生物理學習,2011.4.
3.姜翠青.熱現(xiàn)象基礎知識梳理.中學生物理學習,2010.12.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分水初中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