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朱舜水
世之學(xué)圣人者,視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幾萬里已。
古今之稱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聰明睿知莫過于顏淵。及其問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為圣賢傳心①之秘,何獨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夫視聽言動者,耳目口體之常事,禮與非禮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學(xué)之持守,豈夫子不能說玄說妙、言高言遠(yuǎn)哉?抑顏淵之才不能為玄為妙、騖高騖遠(yuǎn)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學(xué)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顏淵者,從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極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騰君素好學(xué),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齋。因號“勿齋”。初見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禮矣,不得輕有所請謁也,奈何以“勿齋”請余為之記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輕為搦管,如賈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厭夫高遠(yuǎn)玄虛之故習(xí),茫如捕風(fēng),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證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詢于芻蕘②”,勿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擇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傳心:傳授道統(tǒng)。②芻蕘:指割草砍柴的人。
1.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答:
2.作者初見藤君就答應(yīng)為他作記,原因是什么?
答:
3.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話作答。)
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