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興彥,林元華
(1.北京體育大學 體育傳媒系,北京 100084;2.四川理工學院 體育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3.四川自貢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四川 自貢 643000)
為什么要跑馬拉松
——基于《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的文本分析
霍興彥1,2,林元華3
(1.北京體育大學 體育傳媒系,北京 100084;2.四川理工學院 體育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3.四川自貢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四川 自貢 643000)
通過分析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對“業(yè)余選手為什么要跑馬拉松”進行歸因,以深化對馬拉松這一項目以及對現(xiàn)代體育的功能、價值的理解。研究認為,業(yè)余選手之所以要跑馬拉松,不能僅從簡單易行、科技助力、媒體宣傳、政企推廣等外在方面去理解,馬拉松項目特性及其帶給參與者的獨特體驗才是根本原因,具體來講,馬拉松是體育精神的象征,是權(quán)力意志的體現(xiàn),能夠帶給參與者以心理慰藉?,F(xiàn)代體育的真正價值在于使人體驗自主與潛力、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村上春樹;馬拉松;體育精神;權(quán)力意志;體育價值
作為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城市馬拉松賽,北京馬拉松在2015年的第35屆賽事中升級為國內(nèi)首屆全馬賽事,共吸引63 118人報名,26 294人完賽[1]。從1981年75名專業(yè)選手參加的精英賽事發(fā)展成為今天數(shù)萬名專業(yè)和業(yè)余選手共同參與的體育狂歡,北馬正是我國城市馬拉松項目快速發(fā)展并持續(xù)升溫的一個縮影。
面對馬拉松的蓬勃發(fā)展,我們不禁追問,什么原因使其進入公眾視野?吸引眾多不同級別的選手加入“預備,跑”的體育狂歡魅力何在?對于專業(yè)選手來說,答案顯而易見:自1896年首屆現(xiàn)代奧運會以來,馬拉松一直被譽為含金量最高的田徑項目之一,它可以和其他競技體育項目一樣用來滿足專業(yè)選手對成績、名次、榮譽和財富的追求。但對于為數(shù)眾多的業(yè)余選手而言,這個問題似乎不太好回答。在我國城市馬拉松已經(jīng)走過35年的今天,在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的背景下,馬拉松似乎正逐漸成為討論最多但理解最少的體育現(xiàn)象之一。
公眾為什么要跑馬拉松之所以不好回答,與其自身特點有關(guān):馬拉松比賽就是按照指定路線跑完42.195公里的距離,由于比賽規(guī)則簡單、技術(shù)簡便易行、專業(yè)選手和業(yè)余選手均可參加等特點,公眾反而忽略了參與的意義;另一原因是目前相關(guān)研究主要關(guān)注馬拉松賽事的組織、運營和影響,以及馬拉松項目的技術(shù)、訓練原則和方法等,其關(guān)注和交流的對象主要是馬拉松專業(yè)人士而非普通民眾,對于業(yè)余選手“為什么要跑馬拉松”這一元問題缺乏關(guān)注,使得該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對人們解釋自己及他人行為起因的描述被稱為歸因理論[2]113。根據(jù)這一理論,我們總是努力對人們的所作所為做出判斷,旨在發(fā)現(xiàn)隱藏在行為背后的感受和特點,這將有助于理解和預測社會世界[2]100。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一書正是從業(yè)余選手的視角對“為什么要跑馬拉松”的一種歸因。作者在序言里說,這是關(guān)于跑步的思索片段,抑或自問自答——堅持跑步究竟有何意義[3]2。同時這也是他作為小說家和一個“比比皆是的人”,對自己常年堅持寫作和跑步進行的一番整理。通過忠實記錄自己極其私人的、通過跑步而獲得的感悟,作者詮釋了一名業(yè)余選手的心路歷程,展現(xiàn)了一名馬拉松跑者的真性情,同時也為普通民眾理解這一項目提供了一種歸因視角。
隨著馬拉松的不斷普及,業(yè)余選手為什么要跑馬拉松的問題,已有幾種流行的歸因視角值得我們關(guān)注。
2.1 簡便易行的項目特點是馬拉松備受青睞的原因所在
村上春樹在書中提到,跑步的好處在于既不需要伙伴、對手,也不需要特別的裝備、場所,只要有一雙合適的跑鞋和一條路,就可以隨意奔跑[3]40。所以,他對跑步這一項目情有獨鐘。但簡便易行顯然不足以成為要跑馬拉松的根本原因。畢竟,簡單隨意的奔跑和挑戰(zhàn)人體極限的42.195公里的跑步之間還是存在著量與質(zhì)等方面的根本區(qū)別。
2.2 現(xiàn)代科技提升了跑步的科學性,并豐富了其內(nèi)涵
有些學者把馬拉松之所以如此普及歸因于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等現(xiàn)代科技的重塑[4]?;ヂ?lián)網(wǎng)和各種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極大地提高了跑步的量化程度,業(yè)余選手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跑的時間、距離,以及能量消耗等情況,同時也可以借助跑步軟件,通過跑出特定圖案等方式賦予跑步更多的象征意義。本書作者也喜歡在音樂的伴奏下跑步,他認為搖滾最讓人滿意,而且節(jié)奏越簡單越好[3]18。應該說,現(xiàn)代科技助力的確使原本單調(diào)、枯燥的跑步變得更加科學、時尚和妙趣橫生,但科技的助力也不足以成為業(yè)余跑者參與馬拉松的直接動力。畢竟幾乎所有的體育項目都可以分享到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果,這很難揭示深層次的根本原因。
2.3 大眾傳媒推動下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
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大眾傳媒把傳播和跑步文化凝聚成一個動力學過程,訴求于市場原則和普遍的非個人化的受眾,將每個人裹挾其中,形成強大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跑步由此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大眾傳媒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公眾對馬拉松的認知、態(tài)度和情感,但并不必然會促進人們的參與。特別是由跑步引發(fā)的猝死事件、“尿紅墻”“一場馬拉松癱瘓一座城”“霧霾馬拉松”及賽事垃圾污染等諸多負面信息的傳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對這項比賽的認知和判斷。更為重要的是,像現(xiàn)代科技的助力一樣,大眾傳媒并不會格外眷顧馬拉松。事實上,電視在賽事轉(zhuǎn)播中聚焦于少數(shù)領(lǐng)先的專業(yè)選手的策略可能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該項目的大眾傳播效果。
2.4 政企雙贏理念推動馬拉松蓬勃發(fā)展
馬拉松賽事成為我國體育賽事中的“香餑餑”離不開政企雙贏的理念。從政府層面看,舉辦馬拉松比賽只需依托已有公路,無需修建專門場館,舉辦成本較低,相反比賽路線的選擇、比賽期間的宣傳也可以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在提高城市知名度的同時還可以提升全民健身的參與熱情;從企業(yè)角度看,由于該項目比賽時間長、空間廣、參與人數(shù)多、社會影響大,很多企業(yè)也愿意進行贊助,借此提高品牌知名度,引發(fā)消費者與品牌的情感共鳴。盡管政府和企業(yè)可能由于“雙贏”而大力推廣馬拉松,但這種解釋卻忽略了一個邏輯順序:正是因為馬拉松群眾基礎(chǔ)好、參與人數(shù)多,才使這種雙贏成為可能,而不是由于舉辦了馬拉松比賽才有眾多人參與其中。
由此筆者認為,業(yè)余選手樂此不疲地挑戰(zhàn)如此艱巨的項目的深層原因,不能僅僅從簡單易行、科技助力、媒體宣傳、政企推廣等外在方面去尋找。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內(nèi)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nèi)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jù)。促使業(yè)余選手參與馬拉松運動的根本原因應是項目自身特質(zhì),以及這種特質(zhì)帶給參與者的獨特體驗,這也是該項目今天如此盛行的哲學基礎(chǔ)和邏輯起點。
本書作者將自己長期堅持跑步的原因歸結(jié)為跑步合乎自己的性情。他在書中寫到,人生來如此:喜歡的事兒自然可以堅持下去,不喜歡的事兒怎么也堅持不了[3]50。他進一步指出,人們不會因為別人勸告而成為跑者,而是自然地成為的[3]51。不難看出,正是運動項目的特質(zhì)契合了作者性情,他才可能會樂此不疲。那么馬拉松究竟有何獨特之處?它與人的性情之間存在怎樣的契合?
3.1 從歷史學角度看,馬拉松是體育精神的象征
眾所周知,馬拉松不僅是關(guān)于長跑的比賽,更是和英雄有關(guān)的運動。為了紀念因傳遞勝利喜訊而犧牲的傳令兵菲迪皮得斯,顧拜旦采納了歷史學家布萊爾的建議,在1896年第一屆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設立了從馬拉松鎮(zhèn)跑到雅典的比賽項目。錢穆先生認為,凡是由無生有,打開新局面,創(chuàng)辟新道路,在其發(fā)源處,必有一番精神存在[5]97。馬拉松在誕生之初就因凝聚“草根英雄元素”而成為拼搏精神的象征。“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重要的不是取勝而是參加;正如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勝利,而是斗爭,不是征服,而是奮力拼搏?!盵6]10馬拉松可謂是這種體育精神的完美詮釋。
對于今天的業(yè)余選手來說,無論參賽是否是向英雄致敬,都可以從42.195公里的修煉中體驗不斷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正如作者強調(diào)的,在跑完全程時,能否感到自豪或類似自豪的東西,可能是最重要的[3]13。這是一種看重內(nèi)心“自得”的性情:參加比賽不為勝過別人,只為超越昨天的自己。參加馬拉松更多地是滿足一種精神層面的價值追求,而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往往通過效率甚低的營生方才獲得[3]189,由此可見,馬拉松在精神層面強化了一種自我超越的拼搏意識,而且這一行為本身也契合了傳統(tǒng)東方文化所倡導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訴求和“剛健有為”的個人性情,這種項目特質(zhì)與精神訴求的高度契合應是馬拉松備受推崇的文化基礎(chǔ)。
3.2 從發(fā)生學角度看,馬拉松是權(quán)力意志的體現(xiàn)
哲學家尼采的宏大假說認為,在任何地方的任何事情,都是權(quán)力意志在尋求自我表達,“世界就是權(quán)力意志——別無他物?!盵9]357以此觀之,現(xiàn)在風靡全球的城市馬拉松從美國發(fā)端或許不只是偶然。一批波士頓人在第一屆現(xiàn)代奧林匹克馬拉松賽的鼓舞下,決定在1987年舉行一次馬拉松比賽,參賽的多是當?shù)厝?,他們穿著自己做的跑鞋,主要靠意志力量跑完全程[7]144。這種漫長而艱苦的賽事很好地詮釋了美國人的民族性情。斯大林也曾指出,“美國人的求實精神是一種不可遏制的力量”[8]24,而這種求實精神本身也是權(quán)力意志的體現(xiàn):我們對快樂和痛苦的關(guān)注反映了一種努力增強權(quán)力的趨向,痛苦刺激我們動用權(quán)力來克服障礙,而快樂則伴有一種權(quán)力增加的感覺??梢哉f,尼采的權(quán)力意志概念在業(yè)余跑者的態(tài)度和行為中得到了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如果說跑步是人的一種生存本能,那么馬拉松就不僅僅是活下去的意志,而是一種要強有力地肯定我們個體力量的沖動,是一種內(nèi)在的頑強生命之力的彰顯。或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魯迅先生才將那些雖然落后但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的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稱作中國將來的脊梁[10]378。
當然,我們很難簡單地推斷馬拉松運動更適合何種性情的人參與,但應該存在某種心理機制使得業(yè)余選手能夠承受得住這種體力和精神上的巨大挑戰(zhàn),不然將很難理解那些不顧身體痛苦的痙攣蹣跚前行的、著魔似的業(yè)余選手的那份無法解釋的執(zhí)著。本書作者認為,自己屬于比較執(zhí)拗的性格,假如有什么事情未能做成……便拋舍不下[3]176。由此可見,運動是外露的,性情是內(nèi)隱的,兩者之間存在必然聯(lián)系。對于符合個人性情的運動,即便在參與過程中要遭受痛苦,產(chǎn)生質(zhì)疑,陷入絕望,但倘若能夠戰(zhàn)勝這些挑戰(zhàn),人的內(nèi)心將會更加強大?!白约后w內(nèi)仍然有那種力量,能主動地迎擊風險,并且戰(zhàn)勝它!”這種安心感,也許比喜悅更為強烈[3]129。通過最簡單的動作而挖掘到的最深刻的潛力能夠從身體上和精神上極大地增強自己,使人勇敢地面對眼前的難題,全力以赴,逐一解決,這種勇敢而堅韌的“權(quán)力意志”其實也正是人類社會賴以健全和發(fā)展的基本精神。
3.3 從項目特質(zhì)看,馬拉松既孤獨又溫暖,可以消弭心理隔閡
作為對身心極具挑戰(zhàn)的個人項目,馬拉松很難僅憑一腔熱情和輕率自信輕易完成。為了備戰(zhàn),每個業(yè)余選手必須自覺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體能和心理上的儲備與適應。這種孤獨的奔跑需要選手具備嚴格的克己自律精神,這也意味著,只有真正適合個人的性情,才可能堅持下去。作者覺得自己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即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每天……獨自一人默默地跑步,都不覺得難熬,也不感到無聊[3]19;和別人共同參與的賽事,總是難以全身心投入……無論何事,贏了別人也罷輸給別人也罷,都不太計較,倒是更為關(guān)心能否達到為自己設定的標準[3]12。
各種廣泛使用的紙筆測驗等工具也的確顯示個人體育項目和內(nèi)向、自主、獨立與個人主義這樣的個性特征之間存在著很重要的聯(lián)系[11]170。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馬拉松是孤獨的個人運動,但卻可以提供情感認同的“前臺”,帶給選手們心靈上溫暖的慰籍。加拿大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認為,前臺是表演的地方,它和為表演做準備的后臺相區(qū)別[11]14。如果業(yè)余選手的個人備戰(zhàn)是后臺,那么馬拉松賽場就是選手們借助跑步這一媒介與圈內(nèi)人士進行交流的前臺。在這里,他們相互鼓勵,惺惺相惜,與其說參賽是為了爭雄奪冠,不如說是確認這種同為跑者的認同。即便同場競技,但卻不是競爭對手,在當今這個崇尚競爭的社會,這無疑是一項頗為另類的比賽。通過跑步結(jié)識形形色色的人,在彼此間似有一種類似溫情與認同的東西,哪怕水平上有天壤之別,有些東西卻只有長跑者自己才明白[3]84。馬拉松以其巨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聯(lián)結(jié)著每一個跑者,使跑步這種原本孤獨、封閉、純粹的個體行為成為一種人與人之間進行存在交往和精神交流的媒介,這將有助于消弭現(xiàn)代社會帶給人的孤獨、封閉以及隔閡感,或許這也是眾多業(yè)余選手樂此不疲的心理原因所在。
正是馬拉松獨特的歷史背景、意志主義,以及開放與包容等項目特質(zhì),可以給業(yè)余選手帶來不斷超越的成就感、勇敢而堅韌的意志磨練,以及“跑者群體”的身份認同等諸多豐富而深刻的情感體驗,這些都高度契合了作者看重內(nèi)心“自得”的性情。對于本書作者而言,跑步無疑大有魅力:同樣是十年,與其稀里糊涂地活過,目的明確、生氣勃勃地活當然令人更為滿意,在個人的局限性中,可以讓自己有效地燃燒,這便是跑步的本質(zhì)[3]91。
美國醫(yī)學界知名跑者喬治·希恩曾將自己堅持跑步的原因歸結(jié)為跑步完全適合自己[7],這與本書作者30多年堅持跑步的感受頗有異曲同工之處——按照喜歡的方式做喜歡的事,這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3]167。
今天,跑步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和速度在東西方不同文化之間循環(huán)起來,實現(xiàn)了跨文化交流,這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現(xiàn)代體育對人之為人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每個自由而感性的個體,根據(jù)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在自主選擇的運動中,虔誠而專注地對待自己的身體和身體運動,在運動中體驗人生的自主、完整和潛力,在體驗中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即便是跑步這種簡單而自然的運動,也能夠成為每個人實現(xiàn)內(nèi)在自我完善的源泉,能夠促進個體自由全面的發(fā)展,而這或許正是現(xiàn)代體育的真正價值。
[1] 2015年北馬數(shù)據(jù):完賽人數(shù)26294人比例超過88%[EB/OL].(2015-09-22)[2016-03-25].http://sports.sohu.com/20150922/n421851169.shtml.
[2] 埃利奧特·阿倫森,蒂姆·威爾遜,羅賓·??颂?社會心理學[M].侯玉波,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3] 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M].施小煒,譯.??冢耗虾3霭婀?,2010.
[4] 王淑茜.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重塑馬拉松運動及潮流生活方式[J].新聞傳播,2015(4):106-108.
[5] 錢穆.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6] 沈七襄,蔡鐵良.馬拉松與健康[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7] 喬治·希恩.跑步圣經(jīng)[M].于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3.
[9] 撒穆爾·伊諾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澤.西方哲學史[M].匡宏,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
[10] 李力研.野蠻的文明[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
[11] 阿倫·古特曼.從儀式到紀錄:現(xiàn)代體育的本質(zhì)[M].花勇民,譯.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
Why Do You Want to Run a Marathon——A Text Analysis Based on Haruki Murakami’sWhatITalkaboutWhenITalkaboutRunning
HUO Xing-yan1,2, LIN Yuan-hua3
(1. Department of Sport Media,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igong 643000, China; 3. Zig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Zigong 643000, China)
Through analyzing Haruki Murakami’s bookwhatItalkaboutwhenITalkaboutrunning, this article tries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why the amateur players want to run a marathon in order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athon and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modern sports. The study claims that the reason why amateurs run marathon, is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external aspects such as being simple, science support, media publicity, government-enterprise promotion. Marathon’s particular features and its participants’ unique experience ar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In particular, marathon is a symbol of sport spirit and a manifestation of power will, which can bring the participants with psychological comfort. The true value of modern sports is to enable participants to experience autonomy and potential, and promote human being’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Haruki Murakami; marathon; sports spirit; power will; sports value
2016-09-13
四川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201610622055)
霍興彥(1979-),女,山東定陶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
G80-054;G822.8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志碼:A
A
1008-3596(2017)01-0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