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陽
那天,對門的馬家格外熱鬧。陣陣歡聲笑語穿過墻壁,飄進了老馮的耳朵。不過年不過節(jié)的,這是怎么啦?他正疑惑著,屋外傳來了敲門聲。一開門,見是馬嬸,她手里還端著一碗剛出鍋的水餃。馬嬸仰起幸福的溢滿了皺紋的臉,一邊將碗遞到老馮的手上一邊說:“老馮啊,孩子們都回來給我過節(jié)了!”“什么節(jié)?”“母親節(jié),現(xiàn)在都時興過‘洋節(jié)了。聽說下個月的第三個周日是父親節(jié),你家兒子和閨女也會回來給你過的!”“那是,那是!”老馮連連點頭應(yīng)承。
馬嬸走后,老馮去翻日歷。果然,今天的日歷上赫然印著“母親節(jié)”三個大紅字。老馮再往后翻,在下個月的第三個周日那里真的看到了“父親節(jié)”這同樣鮮紅的三個字。老馮小心地將這頁日歷折了起來,心里開始計算離過節(jié)還有多少天。老馮信心十足地想,馬嬸的孩子能給馬嬸過母親節(jié),自己的孩子也一定會給自己過父親節(jié)。
老馮之所以信心滿滿,不是沒有道理的。妻子去世時,女兒才5歲,兒子更小,3歲。老馮怕倆孩子受后媽的氣,堅持不再續(xù)弦。如今,一雙兒女不僅早就大學(xué)畢業(yè)了,還都結(jié)婚生子了。一想到這些,老馮的心就像裝滿了蜜的罐子。盡管已過花甲之年,盡管過著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日子,可老馮從來沒后悔過。
老馮也是有血有肉的男人。孩子小的時候,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即便有人給他說媒,即便心里有了“活動氣兒”,他也不敢應(yīng)承。后來,倆孩子都上了大學(xué),日子也越過越寬裕,加上老馮為人厚道,主動追他的女人何止仨倆呀??衫像T還是狠著心,把泛起的心思壓下了。但即便如此,還是有人惦記著老馮,對門的馬嬸就是其中一個。
老馮與馬嬸是老鄰居,馬叔十多年前就去世了。平時,馬嬸也明里暗里地沒少對老馮表露過她的心思。歲月的滄桑并沒有完全抹去馬嬸年輕時的靚麗,老馮的心曾產(chǎn)生過陣陣漣漪??伤罱K還是讓理智戰(zhàn)勝了沖動。他想的是,如果娶了后老伴兒,就等于給自己和兒女間砌了一道墻,孩子們還能同自己像以往那樣貼心嗎?
離父親節(jié)越來越近了,孩子也曾來過幾次??墒牵像T巴望的話,就是沒從孩子的嘴里聽到過一個字。老馮也張了幾次口,可話到嘴邊還是咽了下去。老馮自尊心強,在孩子面前也這樣,他想,給自己過節(jié)這種事兒,哪能自己提呢!
明天就是父親節(jié)了,孩子也該有個安排了吧?老馮一直守在電話旁,生怕孩子來電話,自己接不到。可是,電話響了幾次,都不是孩子打來的。直到晚上十點了,為了怕深更半夜騷擾電話驚了覺、犯失眠,老馮拔電話線時,還在猜著,一定是倆孩子偷偷合計好了,想明天給自己個驚喜。
第二天,老馮草草地吃過早飯,去了超市。老馮知道,孩子習(xí)慣上午來,吃過午飯就回去。逢年過節(jié),孩子都主張去酒店。老馮不愿意,去酒店少說也得花幾百塊,太浪費了。老馮昨晚就想好了,今天就學(xué)馬嬸過母親節(jié)的辦法,在家吃。
忙活了一上午,看著擺滿一桌子的美味佳肴,老馮欣慰極了,這可全是自己的手藝,色香味都沒得挑,就等孩子來品嘗了。
看看墻上的鐘,已經(jīng)過了12點了,孩子怎么還沒來?準(zhǔn)是又堵車了,現(xiàn)在滿街都是私家車,開車都不如走路快,沒辦法!老馮解下圍裙,坐在沙發(fā)上,眼睛看著電視,耳朵卻聽著樓道里的動靜。畢竟是上了歲數(shù)的人,又忙活了一上午,難免疲倦,老馮在沙發(fā)上不知不覺地睡著了。
蒙眬中,女兒來了,還悄悄地拿起一條毛巾被給自己蓋上了。女兒就是心細(xì),自己正感覺有點涼呢。老馮問:“你丈夫和孩子怎么沒來?”女兒答:“他們?nèi)ソo您老買禮物了,過一會兒就到。”老馮聽了心里美滋滋的,可嘴上卻說:“買什么禮物!浪費!”說著就要起來。女兒將老馮又按躺在沙發(fā)上,見老馮沒枕枕頭,便將老馮的頭輕輕地放到自己的大腿上。老馮想,雖說這是自己的孩子,但畢竟是個女孩兒,居然躺在女兒的大腿上,這讓他覺得很不自然,便掙扎著要起來。女兒索性將老馮抱在了懷里,說:“爸爸,您將我和弟弟養(yǎng)大,其中的辛酸女兒是知道的。今天是父親節(jié),女兒無以為報,就讓我抱抱您好嗎?”女兒的話讓老馮好感動,難得女兒有這份孝心!女兒的擁抱是那樣溫暖,老馮想,即便現(xiàn)在死去也不枉活這一生了。
一陣敲門聲將老馮驚醒了。老馮發(fā)現(xiàn)自己正背靠著沙發(fā)枕,他環(huán)顧四周,一滴淚從眼角滾落下來。老馮趕緊將淚水抹掉,起身開門,見是馬嬸。馬嬸笑瞇瞇地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說:“我聽你家沒動靜,就猜孩子一定是晚上來吧?你趁熱先把餃子吃了吧?!痹诶像T接碗的空兒,馬嬸又囑咐了一句:“晚上可別多喝酒,身子骨要緊!”“那是,那是!”老馮轉(zhuǎn)身關(guān)上門,又一大滴眼淚滴到了餃子上……
(選摘自《微型小說選刊》2015年第7期,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