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根(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我年輕時也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有一種寫作沖動和寫作靈感,也有材料可寫,但是文章就是寫不好。我后來就用一種方法:當寫作靈感或叫寫作沖動來臨的時候,我就把這靈感和大體的構(gòu)思很粗略地寫下來,寫下來之后放它一段時間,而后再來寫。在寫之前我大量地閱讀同類的文章,比如我想用什么形式來表達,那我就去看同類的、同體裁的文章,去揣摩作家是怎么表達的,不是看一篇,而是看十幾篇,或是幾十篇。看完之后發(fā)現(xiàn),作家原來是這樣表達的,我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因此我第二次寫的時候就很順暢。對我個人來說這是條捷徑,不知道曹老師同意不同意我這種看法。
曹文軒(中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您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說你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不要一根筋地只想著去創(chuàng)造,去創(chuàng)新。我認為模仿是非常重要的,模仿不是抄襲。據(jù)我小時候的體驗,從小學到初中,我把很多風景描寫抄在我的本子上,抄了很多很多,這些本子我今天還留著,對我后來的寫作是有用處的。我沒有去抄襲它,而是把它抄在我的本子上,來模仿它。另外就是跟您的觀點很相似,就像學畫一樣,學畫的時候是從素描開始,不能一出手就是名畫。從素描開始,你必須要有細微的感覺,細微的感覺就是必須凝視,就是盯著一個東西看,把那個東西看穿,看透。比如雨后,你不要寫大雨那個大的樣子,光寫大的樣子是不行的,寫不出雨的狀態(tài)。那么,你寫那一顆雨滴,你一定要觀察那一顆雨滴掛在樹葉上的時候,那個形狀,那個雨滴越聚越大,很沉重了,它最后承受不了,掉下來,掉到什么地方,你也要注意。汪曾祺有一段文字非常好,他寫下雨的聲音,寫那個雨落在草里面的聲音和落在河里面的聲音是不一樣的,落在草里面的聲音是一種聲音,落在河里面又是一種聲音,這就見出一個作家的細心。我在寫的一部長篇,寫了幾十場雨,每一場雨都不一樣,在我這部小說里,雨其實是主人翁,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這個雨里面發(fā)生的。
(節(jié)選自《王立根訪談曹文軒:怎樣寫好作文?》,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