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一軍,回婭冬
(1.河北北方學院 中醫(yī)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學院 宣傳統(tǒng)戰(zhàn)部,河北 張家口 075000)
“三融合”式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以河北北方學院法政學院為例
溫一軍1,回婭冬2
(1.河北北方學院 中醫(yī)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學院 宣傳統(tǒng)戰(zhàn)部,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文化自信的培育對價值觀自信的形成具有先導作用。大學生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與希望,培育其具備牢固的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是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河北北方學院法政學院通過“三融合”式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將文化自信融入到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學業(yè)提升與能力儲備中,通過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引領學生的發(fā)展方向,豐富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意識,濃厚的學術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為全方位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作出了積極的探索。
“三融合”;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盵1]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孕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沃土,而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是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的新表述與新形式,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涵養(yǎng)。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文化自信的培育對價值觀自信的形成具有先導作用。近年來,河北北方學院法政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努力在文化與價值觀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發(fā)展上下工夫,將文化自信培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積極實施“三融合”式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并通過教育引領、實踐鍛煉與情景營造等多種途徑來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yǎng)。
所謂“三融合”式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簡單講就是將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到學生的品德精進、學業(yè)提升與能力儲備等綜合素質提高的實踐教育活動中。文化教育具有既是教育內容又是教育手段的特殊性。因此,在文化自信教育中不能靠單純的灌輸,而應與學生成長成才所需的關鍵要素融合在一起,發(fā)揮相互支撐與相互促進的作用。首先,文化自信與品德形成在學生的內在精神構建與人格塑造上有高度的一致性[2],文化自信是品德修養(yǎng)的基礎與重要涵養(yǎng);其次,科學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兩個重點,而不同學科專業(yè)中也飽含豐富的文化育人資源,學業(yè)水平的提升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路徑;第三,實踐證明,文化素養(yǎng)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關鍵構成要素,而大學生作為未來人才競爭的重要生力軍,在其能力儲備的結構性框架中文化自信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學院在多年實踐探索中,將“品德精進、學業(yè)提升、能力儲備”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并將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其中,構建“三融合”式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模式。此教育活動高度重視頂層設計的整體跟進、全程指導的重點跟進和后續(xù)教育的反饋跟進,構建了教育引領、實踐鍛煉及情景營造3個實踐模塊,搭建了文化大講堂、主題文化班會、紅色主題教育、專業(yè)技能訓練、社會實踐調研、學術研究與科技創(chuàng)新、社會服務和正能量展示等8個實施平臺,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文化自信教育體系;注重在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自覺,努力突出教育模式的前瞻性、導引性、針對性與實踐性等優(yōu)勢。
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必須在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改進、教育路徑優(yōu)化及教育體制完善上下工夫,重點要通過教育引領、實踐鍛煉及情景營造等舉措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民族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外來文化,并使其在實踐體驗中增強文化自信的自覺,從而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
(一)通過教育引領,建立文化自信的知識積淀
建立文化自信要以教育引領為前提。當代大學生只有將文化自信積淀為自己的文化知識背景,才能以高度的自豪感去看待民族文化和先進文化,承擔起社會責任。習近平提出:“要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盵3]傳統(tǒng)文化理論學習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因此,學院以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各種先進文化,認清中國文化的當前態(tài)勢,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開辦法政大講堂,邀請學校領導、教師、社會知名人士及優(yōu)秀學生代表講授中華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以及求大同的理念,從而使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與神韻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4]。舉辦“書香法政”讀書交流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充分認知和正確判斷中西文化、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以及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沖突與融合。以張家口地區(qū)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組織大學生深入張家口及周邊市縣紅色教育基地進行實地尋訪與考察活動,深入開展重大革命事件紀念活動,引領大學生從不同視角來挖掘紅色資源的教育內涵,自覺地肩負起傳承與弘揚革命文化的歷史使命。重視辯論賽、主題班會和團日活動的規(guī)劃與設計,推出“你有扶門的習慣嗎”“紳士淑女培養(yǎng)”及“構建和諧宿舍人際關系”等特色文化主題活動,通過對文化內涵的深入思考和對自身的反省,進一步規(guī)范學生的文明行為。
(二)通過實踐鍛煉,找到文化自信的生成基點
建立文化自信要以實踐鍛煉為基礎。對大學生而言,練就過硬的專業(yè)技能和對社會的客觀認知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點。在校內,學院對接第一課堂設計,打造了“桃李杯”學生教學基本功大賽、“法政好故事”大賽、三筆字大賽、“未來之星”導游大賽、漢字英雄、美食節(jié)及手工作品展等旨在提高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實踐性活動;在與社會合作上,聯(lián)合市區(qū)公檢法系統(tǒng),建立青少年維權心理咨詢站和法律援助站等社會服務基地,開展警務公開日與“模擬法庭進校園”等觀摩活動。在寒暑假,學院鼓勵大學生在家長的監(jiān)護下做一份與專業(yè)相關的社會兼職。對社會各階層尤其是基層社會的深入調研以及對當前中國社會結構的基礎性了解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現(xiàn)實依據(jù)。所以,學院組織學生在張家口各區(qū)縣進行民俗文化、生態(tài)旅游、精準扶貧、農村教育和留守兒童等多方面的調研。通過調研和走訪,讓學生切實了解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取得的偉大成就,親身體會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和深刻變革,進而堅定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的信念與追求。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標識,培養(yǎng)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應從學術研究入手并大力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學院充分發(fā)揮學科專業(yè)特點,選聘優(yōu)秀老師及校內外專家學者為指導教師,組建學術研究團隊,積極開展黨史、地方史與校史等研究工作,大力營造學術育人的環(huán)境氛圍,極大地促進了學生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
(三)通過情景營造,弘揚文化自信的價值導向
建立文化自信要以情景營造來強化。一種價值判斷的形成離不開價值導向的引領,而文化價值觀的形成更需要在特定的環(huán)境氛圍中浸染。學院結合自身實際,在學生中深入開展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形成濃郁的關注公益與服務社會的人文環(huán)境,并大力通過網(wǎng)站、微信公眾號及好故事大賽等形式開展健康向上的輿論宣傳工作。在校內,開展校園清潔、環(huán)保宣傳、關愛老干部及服務師生等活動。在校外,與張家口市經開區(qū)團工委合作啟動大學生志愿服務進社區(qū)活動,組織大學生在學前教育、心理咨詢、法律宣講與環(huán)保教育等方面開展系列社會服務活動。同時,大力開展服務“三農”送教下鄉(xiāng)活動,以集體或個人形式加入相關公益組織,并深入到鄉(xiāng)村進行義務支教活動,既加深了學生對社會現(xiàn)實的體察,又使其感受到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進而激發(fā)學生悲天憫人與扶危濟困的人文情懷。為彰顯青春正能量,弘揚校園正氣,學院全年開展“青春學子、人文法政”你我身邊的故事征集活動,年末通過“法政好故事”大賽,講述師生及發(fā)生在師生交往過程中感人的點滴故事。固定舉辦“法政好形象——班風建設微視頻大賽”,展示班級的鮮活歷程。在畢業(yè)季舉辦“情留法政、感懷師恩”系列活動,畢業(yè)生用文字記錄對大學生活的感受與體會,以此表達對老師的敬意,并通過“致學弟學妹的一封信”傳達對學弟學妹的殷殷囑托。
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學院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并在文化自信意識建立、文化價值觀確立以及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確立
文化自信要以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為前提。學院通過開辦法政大講堂及紅色尋訪等活動引領學生的價值取向,而學生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體現(xiàn)在對國家政策的積極響應上。近年來,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并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學生達90%以上。2016年,在援藏計劃中,有2名學生踴躍報名;在援疆計劃中,有7名學生赴新疆建設兵團工作;有10余名學生考取了河北省特崗教師;有2 000多人次參加了志愿義務服務工作;作為學校首個誠信考試試點單位,學院有5個班級參與,實現(xiàn)了無人監(jiān)考和無人作弊;2014級酒店管理專業(yè)班級獲省五四紅旗團支部。
(二)文化自信意識不斷增強
文化自信要建立在正確的社會認知基礎上,而正確的社會認知又與社會實踐和調研密切關聯(lián)。通過深入的調研和實踐,使學生感受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力量,并將文化自信內化為學生的精神動力,從而主動關注中國現(xiàn)實并深入思考,積極貢獻智慧。如由師生合作的調研報告《一項針對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教育現(xiàn)狀的調查表明——半數(shù)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自信心不足》與《探討經濟轉型下的農村生態(tài)旅游發(fā)展模式——以河北尚義縣十三號村為例》分別刊登在《中國教育報》“新聞·調查欄目”和《旅游縱覽》刊物上,其他相關的調研報告也集結成冊,供學生學習參考。
(三)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持續(xù)提高
學力就是創(chuàng)造力,突出表現(xiàn)在學術研究及科技創(chuàng)新上。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是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和重要表現(xiàn)。為此,學院高度重視大學生的科協(xié)工作,積極指導學生撰寫創(chuàng)業(yè)方案,培養(yǎng)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意識,努力提升學生的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多名學生在省級與校級“挑戰(zhàn)杯”中獲一、二等獎勵;2016年有兩支團隊獲河北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立項;2015年,學院代表隊獲張家口市第一屆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大賽亞軍。畢業(yè)生中有多名學生成功創(chuàng)業(yè)。
“三融合”式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模式緊跟時代發(fā)展新形勢,積極回應大學生思想教育新要求,以明確的育人理念為指導,構建了相對完備的育人體系,打造了落實教育目標的實踐平臺,通過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引領學生的發(fā)展方向,豐富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意識,濃厚的學術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為全方位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作出了積極的探索。
[1] 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1-18(1).
[2] 齊衛(wèi)平.基于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J].思想理論教育,2012(1):20-23.
[3] 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1).
[4] 新華網(wǎng).習近平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EB/OL].(2016-11-30)[2017-02-1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c_1120025319.htm.
TheExplorationandPracticeof“ThreeCombination”EducationalModeofCulturalConfidenceofUniversityStudents—Taking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EN Yi-jun1,HUI Ya-dong2
(1.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2.Department of Publicity and United Front Work,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It is the focus of the pres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ir confidence in values.A“three combination”educational mod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s adopted i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namely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 students’moral cultivation,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 students’academic promotion,and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 students’ability reserve.This educational mode makes an active exploration into the promotion of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rough leading the students with correct cultural values,raising the students’awareness of cultural confidence with rich practice,and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cultural innovative ability with academic researches.
three combination;university student;the educ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2017-02-27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2016GJJG165)
溫一軍(1972-),男,河北陽原人,河北北方學院中醫(yī)學院高級政工師,醫(yī)學學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G 641
A
2095-462X(2017)05-0107-03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926.1535.006.html
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7-09-26 15:35
(責任編輯張盛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