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敏
(湖北民族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李達法學思想的形成發(fā)展軌跡
蔡詩敏
(湖北民族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李達法學思想的形成發(fā)展分為三個時期: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初次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涉獵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到1946年在家鄉(xiāng)灌塘口創(chuàng)辦輔仁小學這段時間,是其法學思想的早期孕育時期;從1947年到1948年,受聘擔任湖南大學法律系教授,講授法理學,撰寫《法理學大綱》,是其法學思想的形成時期;從1949年抵達北平,受命擔任多個與法律有關的領導職務到1966年去世,是其法學思想的發(fā)展時期。
李達;法學思想;形成發(fā)展軌跡
李達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也是一位少有的馬克思主義法學家*韓德培先生對李達的評價。。他的法學思想內(nèi)容十分豐富,除了20世紀20年代涉及少許勞動立法思想外,主要包括法理學思想、憲法思想和法學教育思想,三者形成了一個邏輯嚴密的整體。其中,法理學思想是他主要的法學思想,涉及法理學學科體系的構建和法的本體問題、法與相關社會現(xiàn)象的關系等內(nèi)容。憲法思想是李達法學基本理論在憲法領域的具體化,是李達關于法學基本理論的應用與發(fā)展,涉及憲法的概念和性質、國家制度、憲法實施等憲法基本問題。法學教育思想則是李達在講授法學課程、解讀、宣傳憲法的過程中形成的,李達強調法學教育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而且必須與實際相結合。李達的法學思想是當代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法治資源。而當前學界對之缺乏系統(tǒng)地研究,鑒于此本文對其法學思想的形成發(fā)展軌跡進行初步探討。
李達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關注伴隨著他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傳播和研究過程。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時,李達正懷揣著“實業(yè)救國”的理想學于日本,當他從報紙上得知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感到無比喜悅。他逐步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心和對蘇俄的向往,尤其對列寧批判舊法制,用憲法和法律鞏固新生政權的一系列措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李達第二次東渡日本時,便斷然放棄了理科的學習,專事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此時,李達刻苦研讀了《共產(chǎn)黨宣言》、《資本論》第一卷、《國家與革命》等一批馬克思主義原著。這些著作不僅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還包含著豐富的法學思想。李達通過研讀,開始涉獵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從此便對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回國后,李達在宣傳、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投身革命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非常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政治法律問題。在1917年到1946年間,李達翻譯了日本學者穂積重遠的《法理學大綱》(1928年),撰寫了《對于全國勞動大會的希望》(1922年)、《勞動立法運動》(1922年)、《現(xiàn)代社會學》(1926年)、《社會之基礎知識》(1929年)和《社會學大綱》(1935年)等多篇包含法律理論的論著,研究和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為樹立科學的法律觀奠定了基礎。
(一)闡釋了勞動立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922年8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借北京政府鼓吹重開國會、制定憲法之機,發(fā)出《關于開展勞動立法運動的通告》,倡議用憲法規(guī)定勞動者應有之權利。李達也用自己的行動給予了支持。當聽聞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要發(fā)起召開全國勞動大會,他寫了《對于全國勞動大會的希望》一文,號召勞動階級組織起來,靠自己的力量進行解放斗爭,并希望全國勞動大會進行勞動立法運動,承認勞動者罷工權,制定工會法、工場法、勞動保險法,實行八小時勞動制,保護童工和女工[1]142。1922年9月,李達在《勞動立法運動》一文中指出,之所以要開展勞動立法運動,是因為“我們勞動同胞,在國際受不到人道的保障,在國內(nèi)受不到法律的保障”[1]186。勞動立法是保護廣大勞動者生存的重要武器,是展開勞動運動的第一步,廣大勞動者解放的第一步,“必先取得結社自由和罷工自由”[1]190,唯有團結起來為此而努力奮斗,才能打破惡勢力,免受苛酷的法律支配。
(二)剖析了國家的本質、起源及其發(fā)展等問題
李達針對眾多的社會學派別將國家與社會混為一團的現(xiàn)象,指出國家“非即社會,亦非最高形式之社會”[2]51。什么是國家?李達認為科學的國家觀包括如下幾層含義:其一,國家是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皣也皇怯赏獠繌娭朴谏鐣臋嗔Α?,而是在社會分裂為階級之后產(chǎn)生的。其二,國家是社會的上層建筑。李達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國家現(xiàn)象,指出“國家是階級社會之政治的上層建筑,基礎是社會的經(jīng)濟構造,即生產(chǎn)關系的總和”[3]497。其三,國家是階級統(tǒng)治機關。國家是社會分裂為階級之后的產(chǎn)物,因此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結果”,絕不是階級調和的機關。歷史上一切國家,都是階級統(tǒng)治的機關,這種機關是由支配人們的集團所組成的。其四,國家是實施公權力的組織。李達指出,“一個階級要統(tǒng)治別的階級,必須有一定的強制裝置,即公權力”[3]483,其內(nèi)容是赤裸裸的武力,即“軍隊、警察、憲兵、法庭、監(jiān)獄一類的東西”,實施公權力的組織是國家的重要特征。
李達運用科學的國家觀即階級的國家觀批判了絕對主義的國家觀、民主主義的國家觀和黑格爾的國家觀,指出這些國家觀具有三個共性:其一,都是超階級的,把國家看作是超出階級之上的無偏無黨的全民的國家;其二,混淆國家與社會的差異,認為國家和社會同是萬古長存的東西;其三,都以唯心論為基礎,站在資產(chǎn)階級利害的立場詮釋國家[3]489。
關于國家的起源,李達通過列舉《家族、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幾個國家產(chǎn)生的實例,說明國家是在“氏族組織崩潰之后重新發(fā)生的東西,是在氏族組織的廢墟之上建立起來的東西”[3]496,從而科學地分析了國家的起源及其與階級、社會之間的關系。進而,他又具體詳盡分析了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資本主義國家?guī)追N歷史類型。資本主義國家之后還需不需要國家,需要怎樣的國家,國家又將怎樣發(fā)展,對這些問題,李達根據(jù)蘇俄共產(chǎn)黨人的著作進行了說明,同時也指明了國家滅亡的過程。李達認為,過渡期的國家是最后一種國家形態(tài),是“由國家到無國家的過渡形態(tài)”,該形態(tài)的國家本質是無產(chǎn)階級專政。過渡期的國家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初級形態(tài)*社會主義初級形態(tài)即指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高級形態(tài)即指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國家,在這個階段“私有生產(chǎn)機關和沒有生產(chǎn)機關的階級差別”雖然已經(jīng)消滅,但是分配只能采取“各盡所能,各取所值”,因而國家形式是必需的。到了社會主義高級階段,階級消滅了,由于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則,就沒有采取強制權力的必要了,因而作為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意義上的國家也就消亡了。
(三)分析了法律的發(fā)展規(guī)律
李達運用唯物史觀剖析社會構造,認為社會如建筑物一樣,可分為基礎和建立在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吧鐣A為經(jīng)濟關系,其上層建筑為政治法制及其意識形態(tài),經(jīng)濟關系中之生產(chǎn)力茍有變動,則經(jīng)濟關系勢必改造,因而政治法制及其意識形態(tài)亦必改造?!盵2]18不僅指出法律是建立在經(jīng)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而且非常明確地闡明了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唯物史觀最基本的原理。其中生產(chǎn)力是經(jīng)濟關系中最活躍的要素,是促使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法律根據(jù)所有權的關系而創(chuàng)制,經(jīng)濟上的生產(chǎn)關系就是法律上的所有權關系。李達通過考察所有權沿革的三個時期所有制(即氏族或村落公有制、個人私有制和社會公有制)的特點及其與創(chuàng)制法律的關系,得出“法律之沿革,由于所有權之變遷”[2]100這一結論。那么所有權的變遷是如何決定法律的變遷呢?李達通過分析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找出法律進化的兩個動力,其中生產(chǎn)力是原動力,而階級斗爭是人工發(fā)動力。當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相適應、相協(xié)調時,特定社會的法律秩序相對安定。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下層階級通過勞動不斷增加對社會的貢獻,但是維護特權階級的法律卻無法給予相應的報償,此時下層階級便產(chǎn)生進行法律斗爭的自覺,希望通過改造法律而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故而,“經(jīng)濟上的階級斗爭遂顯現(xiàn)出法律上之階級斗爭矣?!盵2]100面對下層階級尤其是新興階級的利益要求,特權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會對法律進行小限度的修正。但是當新興階級的利益要求觸及特權階級的統(tǒng)治,無法用修改法律的方式來解決時,必然對新興階級實施多方壓迫,通過創(chuàng)制更多的法律進行鎮(zhèn)壓。壓迫帶來反抗,隨著階級斗爭的加劇,新階級推翻舊階級或是兩階級同時并倒。此時,新的法律秩序必然代替舊的法律秩序,社會進化的同時,法律也隨之進化。為了說明這一法律進化的原理,李達從羅馬法開始,分別分析了奴隸制法律、封建時代法律、資本社會法律的特征及其產(chǎn)生、發(fā)展和消亡的過程,充分描述了法律進化的歷史進程。同時李達還分析了資本社會法律的自由、平等、人權等基本法律精神,指出由于勞動者與資本家之間的買賣關系,形式上自由、平等,實質上“勞動力之買賣,實不自由”,勞動契約中“勞動者與雇主是不平等”[2]103的,從而揭示了資本主義法律的虛偽性,以私人所有權為本位的法律被以社會共有制為本位的法律所取代的歷史必然性。
由上可見,這一時期李達圍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較集中表達了他關于法律的初步思考,這一思考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對法律的關注及其研究主要服從于哲學思想闡述的需要,服從于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需要。第二,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政治法律問題,提出法律是保護廣大勞動者生存的重要武器。第三,對法律的論述和分析分散于多部論著中,且不夠深入,帶有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時代局限。但是李達對法律的關注,尤其是將之放入社會構造中加以認識,并結合我國實際思考法律的政治工具價值,為其法學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47年春,李達經(jīng)好友李祖蔭的介紹到湖南大學任法律系教授。面對學校當局因害怕李達宣傳馬克思主義而設定的諸多限制,他不為所懼,決心按照自己的方式教好法理學課程,從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法學新領域。當時可參考的資料非常少,也沒有教材,李達廣泛搜集資料,以極大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歷經(jīng)嚴寒酷暑,用一年多時間完成了《法理學大綱》的寫作。
《法理學大綱》當時沒有出版,只是作為教材,由湖南大學石印了若干冊。李達去世后,學者在整理李達的遺稿中,發(fā)現(xiàn)了這本講義,可惜只有上冊,下冊已經(jīng)丟失。在僅存的上冊中,共有三篇十二章的內(nèi)容,最后一章還不完整。李達在《法理學大綱》中,將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作為武器,系統(tǒng)闡釋了法理學學科體系和法學基本理論問題。
(一)系統(tǒng)闡釋了法理學與世界觀、社會觀的關系,論述了法理學的對象、任務與范圍及其研究方法,大體構建了法理學的理論框架
李達之所以從法理學學科入手建構自己的法律觀,源于當時中國現(xiàn)行的法律均不過是外國法律的“改頭換面”或是“照帳謄寫”,與社會現(xiàn)實不符,需要加以改造。要改造法律,就必須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認識法律發(fā)展的普遍原理,并運用該原理認識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關系。李達運用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這一科學的世界觀、社會觀和方法論,對法理學的對象、任務和范圍進行了系統(tǒng)地論述,并指出法理學的研究方法應為注重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相統(tǒng)一的客觀論理學。
(二)全面而系統(tǒng)批判了西方歷史上各派法理學及其研究方法
李達按照從古代、中世紀、近現(xiàn)代的歷史發(fā)展線索為主線,以研究方法為副線,對西方的法學流派進行了客觀公正的評介和批判。他在認真分析每派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主要觀點及其代表人物思想的基礎上,指出:“各派法理學對于各該時代的法律都有相當?shù)呢暙I”[4]84,同時“后起的各派對于先起的各派,都有其補偏救弊的功能”,但是各派法理學都不能成為科學,源于它們均有觀念論的哲學原理、缺乏歷史主義的觀點、互相聯(lián)系的觀點以及站在不公平基礎上覓求公平的四大缺陷。同時,他指出各派法理學標榜的研究方法或用歸納或用演繹,均是主觀的形式論理學,只是表明各派的研究方向而已,并不能成為研究方法。
(三)詳盡闡釋了法的本質、法的特征、法的內(nèi)容與形式等問題
首先,李達運用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對法的本質做了較為詳盡地分析,指出法的本質在于階級性,而決定法律階級本質的深層次原因在于物質經(jīng)濟條件。由于李達認為法的特征是與法的本質相對應的概念,隸屬于本質與現(xiàn)象范疇,故而隨后對法律的各種特征即屬性展開了論述。由于遺稿遺失,我們對李達如何闡述強制性和等價性特征無從知曉,也僅能看到命令性屬性的零星介紹,但他對規(guī)范性屬性的闡述是比較完整的。李達主要從法是規(guī)定個人作為與不作為的規(guī)則,個人行為的意志性,個人“意思”的物質基礎是物質生活條件這三個層次論述法的規(guī)范性屬性。同時,為了更好地說明法的本質與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他將法的內(nèi)容與形式相結合,以法律的歷史起源為視角,通過詮釋二者之間辯證統(tǒng)一的發(fā)展關系說明法律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均是物質經(jīng)濟關系通過階級斗爭實現(xiàn)的。除此之外,李達還論及法律的目的在于保護和鞏固特定的財產(chǎn)關系,鞏固統(tǒng)治階級的經(jīng)濟制度和政治制度。
(四)深入論述了法與國家、法與道德間的關系
李達通過對各派法理學關于法與國家關系認識的批判,指出法律制度與國家形式是“一體的兩面”關系,法律是“附麗于國家而存在的”,法律的拘束力來自于國家的權力。同時,他在闡述法的本質時引出了法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李達首先批判了各派法理學大多將法律的本質視為抽象的道德的觀念論,指出都沒能科學地揭示法的本質,隨后通過對法律與道德的起源進行追溯,指明法律與道德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公權力,指出道德與法律一樣具有階級性,并在此基礎上闡明法律與道德的聯(lián)系,即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
這一時期,李達闡述其法學思想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堅持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為指導。第二,具有極強的戰(zhàn)斗性,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百般刁難和種種限制,毫無畏懼,講授法理學并撰寫《法理學大綱》,成為我國運用馬克思主義系統(tǒng)研究法理學的第一人,為我國馬克思主義法理學體系的構建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第三,對法律的闡釋與對非馬克思主義法學流派的批判相統(tǒng)一。第四,推崇法律的獨立性。對比第一時期,李達將法學研究視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探求法的基本內(nèi)涵和發(fā)展規(guī)律,不僅詳盡闡釋了法的基本原理且構建了馬克思主義法理學學科體系,當之無愧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的奠基人。這標志著李達對法律的認識更加成熟,其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逐漸形成。
從1949年到1966年去世,李達曾受命擔任過多個與法律有關的領導職務。1949年6月26日,中國新法學研究會籌備委員會在北平成立,李達被推選為常委并擔任副會長。8月,李達任中國政法大學第一副校長和中國新法學研究院副院長。10月,他又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和法制委員會委員。在此期間,他為新中國的法學研究、法學教育和法制建設均做出了積極貢獻。
李達即使擔任了各種繁重的領導和教育工作,仍孜孜不倦地繼續(xù)在學術園地耕耘,重心是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毛澤東思想。與此同時,李達仍然非常關心和關注我國的法制建設和法學研究,尤其是通過撰寫論著、做報告等方式對我國第一部憲法進行宣傳、解讀和研究?!吨袊嗣裾螀f(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頒布不久,李達就在中國新法學研究院和中國政法大學作了《從共同綱領推測新憲法的輪廓》的報告,受到與會者的熱烈歡迎。1954年6月3日,李達撰寫了《談憲法》發(fā)表在《新建設》六月號。23日,他向武漢大學全校師生員工作了關于學習憲法草案的動員報告,并以《學習憲法、擁護憲法》為題發(fā)表在28日出版的《新武大》第123期。隨后,李達從7月3日到10月3日的三個月里,針對憲法草案和憲法的正式文本,在《長江日報》《人民日報》《新建設》上分別發(fā)表了《熱烈參加憲法草案的討論》《我國憲法是人民革命勝利的保障和為社會主義斗爭的旗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文章,熱情謳歌和宣傳新憲法,號召大家積極參加憲法草案的討論,并學習、遵守憲法。1956年,李達又編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講話》一書,并交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向人民群眾宣傳新憲法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在這些論著中,李達著重論述以下方面的問題:
(一)界定了憲法的概念和性質
李達通過考察中西方憲法的詞源,指出近代意義的憲法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并掌握政權后才出現(xiàn)的,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表現(xiàn)為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是國家統(tǒng)治階級用以統(tǒng)治被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由此可見,李達對憲法概念的界定,突出了憲法的階級性和工具性。關于憲法的性質,李達運用唯物史觀基本原理,通過批判資產(chǎn)階級憲法,明確提出憲法的本質在于階級性。他根據(jù)唯物史觀的要求,深入社會的經(jīng)濟制度中去探求政治、法律問題,得出“憲法是社會的上層建筑,產(chǎn)生于并適應于那個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的基本結論,進而通過比較資產(chǎn)階級憲法和無產(chǎn)階級憲法這兩類憲法,指出憲法是階級力量對比關系的表現(xiàn)。隨后,李達通過詳細分析和考察新中國成立后階級力量對比關系的變化,指出我國需要制定一部憲法,來保障人民革命勝利的成果,并動員全國人民在勝利的基礎上繼續(xù)努力,為建成社會主義而斗爭,從而形成了豐富的制憲思想。在此基礎上,李達開始對我國憲法進行分析,指出我國憲法主要以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為基本原則,屬于社會主義類型。
(二)分析了國家制度
李達在闡釋憲法內(nèi)容的過程中,專門分析了我國的國家制度,其分析雖然主要體現(xiàn)為解釋憲法,但也包含著他對此問題的獨特思想。首先,李達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我國人民民主的國家性質進行了深入分析,涉及工人階級及其政黨、農(nóng)民階級、城鄉(xiāng)手工業(yè)者和其他非農(nóng)業(yè)的個體勞動者以及知識分子等各個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國家中的地位等內(nèi)容。其次,李達根據(jù)我國憲法的規(guī)定,從政體必須與國體相符合的基本要求出發(fā),對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原則、人民代表大會的政治職能等問題進行詳盡分析,從而論證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yōu)越性,是適合我國國體和國情的政治制度。再次,他在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礎上,對我國過渡時期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進行分析,論證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實施的必要性和優(yōu)越性。最后,李達運用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理論,結合實際對我國經(jīng)濟制度和一系列經(jīng)濟政策進行了詳細分析,有力論證了我國過渡時期經(jīng)濟過渡的步驟和方式。
(三)闡釋了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
李達在宣傳、研究“五四”憲法的過程中,對基本權利關注比較多。首先,他認為我國公民基本權利來源于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之后,通過建立人民政權而獲得,不是天賦的,而是階級斗爭的產(chǎn)物。其次,李達總結了我國公民享有的權利體系及其權利特點。他將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分為平等權利、政治自由和權利、宗教信仰自由、人身不可侵犯的自由、社會經(jīng)濟權利、文化教育權利、國外華僑的權利、居住權等八種,并詳盡分析了每種權利的內(nèi)涵及其實現(xiàn)的政治、物質保障。在此基礎上,李達總結出我國公民基本權利的四項特征,即平等性、普遍性、真實性和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性。
(四)闡述了憲法實施問題
李達比較注重憲法實施問題,以“為憲法而斗爭”的命題對其進行了有意義的闡述,主要表現(xiàn)在李達對憲法的宣傳和對公民憲法意識的培養(yǎng)兩方面。而這兩者不能決然分開,他通過宣傳憲法來培養(yǎng)公民的憲法意識,當公民有了一定的憲法意識之后,必然能更好地實施憲法。1954年前后,李達撰寫了《談憲法》《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講話》等多篇論著,對憲法的起草、修改完善情況和主要內(nèi)容進行宣傳和研究。在此過程中,為了保障憲法的實施,李達尤其注重對公民憲法意識的培養(yǎng),將之作為保障憲法實施和憲政實現(xiàn)的重要條件,為今天的法治中國建設產(chǎn)生巨大的教育作用和啟發(fā)價值。如何培養(yǎng)公民的憲法意識?在立憲階段,李達在《談憲法》和《熱烈參加憲法草案的討論》等文章中,強調人民對憲法草案的學習以及對立憲的普遍參與,指出參加討論、提出意見便是參與了立憲工作,借以促進人民憲法意識的形成和憲法感情的培養(yǎng)。憲法公布之后,李達在《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一文中,號召人們堅持辯證的觀點,結合客觀的革命實際和社會實際,廣泛學習憲法內(nèi)容,積極擁護憲法的實施。
這一時期,李達通過對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進行宣傳、解釋、分析和論證,形成了豐富的憲法思想。其闡釋憲法思想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注重法學基本理論的運用和發(fā)展。李達關于憲法的認識是其法學基本理論在憲法領域的具體化,使其法學思想從法學理論向部門法拓展;第二,注重聯(lián)系實際。李達對憲法的分析和宣傳緊密結合新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條件;第三,注重法學研究的獨立性。他在強調憲法的意識形態(tài)特點和階級工具時,非常關注憲法本身具有的法律性質,分析憲法與法律,憲法與國家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由此可見,新中國成立后李達對法的研究和認識隨著新形勢不同的要求和任務,范圍更廣、程度更深,其法學思想不斷發(fā)展、日臻成熟。
李達法學思想是在世界無產(chǎn)階級革命時代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中,在探尋救亡圖存出路,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法治中國建設進程中一枚絢爛的瑰寶,是今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極其重要的法治資源,對法治中國建設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啟示。
第一,加強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研究。先進的理論是推進法治建設的基礎。李達對法律問題的研究是深刻的,對法的概念及其本質、法的內(nèi)容與形式、法與國家、法與道德的關系等基本法學理論問題均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進行了系統(tǒng)地分析,并將之運用于憲法領域,對憲法的一系列理論問題進行了科學地闡述,奠定了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基礎。今天的法治建設,需要李達這樣的理論家,更需要如他一樣對法學理論研究的那份熱愛和執(zhí)著。
第二,堅持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yǎng),自覺堅持和運用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李達法學思想最突出的特點即是堅持了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指導,他是運用這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系統(tǒng)地研究法律問題的第一人,為我們提供了成功的示范。
第三,要立足于中國的國情。李達對法學的關注源于對“中國向何處去”的思考,他考察了中國當時法學的現(xiàn)狀,找準了問題的癥結,從而通過系統(tǒng)的法學研究,為中國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理論支撐。今天的法治建設不僅需要我們擅于借鑒國外法治的有益經(jīng)驗,更需要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fā),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總結和吸收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jīng)驗。
第四,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識。李達在宣傳、研究憲法的過程中,為了保障憲法的實施和憲政的實現(xiàn),尤其注重對公民憲法意識的培養(yǎng)。今天的法治建設,面臨部分社會成員法治意識淡薄的現(xiàn)狀,必須著力提升人們的法治意識,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1] 李達.李達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42,186,190.
[2] 李達. 現(xiàn)代社會學 [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51,18,100,103.
[3] 李達.社會學大綱[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479,483,489,496.
[4] 李達. 法理學大綱[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84.
責任編輯:胡 曉
2016-12-15
2015年湖北民族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MY2015B043)。
蔡詩敏(1978- ),女,湖北恩施人,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
D909.2
A
1004-941(2017)01-01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