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俏佳
2016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于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落下帷幕。獲獎者們除了能得到精美而貴重的獎章、巨額的獎金外,更能得到一份精心設計的獲獎證書。
從用料到設計都極盡考究的諾貝爾獲獎證書,簡直就是證書界的高級定制!每一份證書都是一件獨特的藝術品。
居里夫人第二次獲獎、1911年的化學獎證書。四平八穩(wěn)的精美裝飾,也有書本、天平等相關符號。
危地馬拉作家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憑借作品《玉米人》獲1967年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根植于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傳統(tǒng),為其設計的獲獎證書也充滿了印第安元素。
證書上的畫常常隱喻著獲獎者的科學成就。如1997年朱棣文及其他兩位科學家因在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上有所發(fā)現(xiàn),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證書上的畫似乎是想要表現(xiàn)激光冷卻原子的畫面。
2004年,芬恩·基德蘭德與愛德華·普雷斯科特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其證書也頗有創(chuàng)意:從地球中飄出的彩帶環(huán)繞成地球的形狀,充滿動感,背景由各國貨幣符號組成,畫面意在彰顯獲獎者在動態(tài)宏觀經濟學方面做出杰出貢獻。
伊夫·肖萬(法)、羅伯特·格拉布(美)和理查德·施羅克(美)獲2005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在烯烴分子里,兩個碳原子就像拉著手在跳雙人舞一樣。三位科學家闡明了如何指揮烯烴分子“交換舞伴”,重新合成有機分子。證書上的畫便展現(xiàn)了跳雙人舞的場景。
1954年,海明威在文學領域的發(fā)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一年他因《老人與海》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證書中的畫面,體現(xiàn)的就是這部作品的內容。
郝景田摘自《青年文摘·彩版》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