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已成為一指流沙,手能握住的是讀者的熱情和他們對刊物的期待?!吨袊w檢》走過了35個春秋,迎接新年之時總會充滿感激,也會生發(fā)出夢想。
放眼看,傳統(tǒng)紙媒還在繼續(xù)“陷落”,但許多媒體人卻不相信,紙媒已笙歌唱盡,或是闌珊處的孤獨向晚。因為,縱觀剛剛過去的一年,雖然一些傳統(tǒng)報刊“讀者不疼,廣告商不愛”,但眼前也有另一番景象:數字新聞出版業(yè)蒸蒸日上,且紙媒的出版種數并沒有明顯變化。更有諸多亮點在閃耀:上海報業(yè)2015年度為中國報刊集團中經濟規(guī)模排行第一;鳳凰集團以整合營銷服務開辟出新型收入增長點;金融時報通過合理的數字付費策略使訂閱收入超過廣告收入……
編輯如匠,而匠心如夢。有人說,蓋阿房宮的工匠,默默無聞,燒阿房宮的項羽,則口口相傳;有人說,修岳陽樓的技師,無人知曉,寫《岳陽樓記》的范仲淹,則文名千古???,工匠精神如此凋零,千年如此。其實,我們從來不乏工匠精神,乏的只是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在新媒體時代,編輯的價值就是在這些良莠不齊的信息里,為想要獲取知識的人提供有價值的東西,一個好的編輯,要意識到這個社會正在移動的方向。
纖維及紡織品質量何其重要,從國防應用到日常穿衣,棉花、毛絨、繭絲、麻類及絮用纖維、校服、面料、服裝等纖維制品,哪里都需要質量提升和質量監(jiān)管。作為“影響纖維及紡織品質量”的刊物、網站及微信平臺,自然承載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2016年過去了,誰都不能固守流年。《中國纖檢》的辦刊人以更明確的定位規(guī)劃了刊物、網站和移動端平臺的“三位一體”,并以充滿活力的團隊聚力平面、視頻及音頻多層次的傳播形式。我們準備好了一種認真的態(tài)度,一種專注的精神,一種創(chuàng)新的思考,一種“永動鐘”般的恒力。在此新年到來之際,我們心向往之,愿與可親可敬的讀者共達心聲——2017,可否許我“一紙繁華”?